APP下载

会贤社文章创作的类别

2020-01-10陈婵娟庞世婷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对偶题意诗经

陈婵娟 庞世婷 张 微

(1.北海市广播电视大学,广西 北海 536000;2.北海市第十五小学,广西 北海 536000)

一、八股文

八股文为会贤社的主要文体,一般都为大题(单句题、双扇题、一节题),如《臣事君以忠》(单句题)、《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单句题)、《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双扇题)、《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一节题)、《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一节题)。而小题较少(截下题、截上题、截上下题),如《子以四教:文》(截下题)、《则以学文》(截上题)、《不远遊,遊》(截上下题)。《臣事君以忠》《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以四教:文》《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言忠信,行笃敬》《言不忠信,行不笃敬》等题目都有优秀习作刊载于报。

1887年11月16日的《叻报》登有该年“会贤社第一名彭晖南”的《臣事君以忠》。该文章题目出自《论语·八佾》:“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1]63根据朱熹的注释:“定公,鲁君,名宋。二者皆理之当然,各欲自尽而已。吕氏曰:‘使臣不患其不忠,患礼之不至;事君不患其无礼,患忠之不足。’尹氏曰:‘君臣以义合者也。故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1]63这是单句题,用孔子答话的后半句,文章就此展开论述。开篇两句即点破题意(破题):“论人臣之事君道,在以忠而已。”文句用的是散行,最后两字用的是复音虚词“而已”。全文以这两句为纲,以单音虚词“夫”开头,进一步指明文章主旨(承题):“夫心有或欺,即臣道之有亏也。夫子发明其义曰:忠,为臣者可不知所以欤?”通过陈述和反问,着眼于从“心不能欺”“知所以忠”这两方面,强调臣该如何“事君以忠”。破、承之后是“起讲”,用单音节虚词“且”开头,进一步发挥题意:“且伊古以来,臣道常存于宇宙,岂其对飏之际,徒以文貌相承云尔哉?夫文貌日承于外,必欺诈日匿于中,苟返诸隐微之地,所谓真诚恳挚者不属焉。此事君者虽多,而天下愈以无臣也。”文句用的是散行,讲的是虚文浮礼不等于臣道,再次提出该如何为人臣的问题。前后10句用孔子语气行文(入口气),条理清楚,层次井然。“且伊古以来”四句起、承,用反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加以判断。“夫文貌日承于外”四句是转,揭露虚文浮礼背后隐藏着的不可告人的面目。最后两句是合,使文章回到起、承提出的“臣道”上去[2]11。上述题前部分叙完,紧接着一句“入题”,“试更与公言臣事君”过渡,把文章引入“正题”(亦即文章核心部分)。文章进入正题之后,就要“根据题意加以具体发挥,阐述作者对题意的理解和认识,表现作者对经典的看法,要用古人口吻阐发儒家思想”[2]12,即“代圣贤立言”。按照八股程式,作者先起二股,以“臣当自治之时”五句与“臣当伏处之日”五句排比、对偶,这里用了两个典故,“靖献”出自《尚书·微子》,“素履”出自《周易·履》。起比之后要点出题目(出题),此处作者用了一个散句“事君何以其以忠乎?”中二股须紧接着上述出题,对该如何为人臣从正面加以具体阐述。这里用了两个典故,“尔室”出自《诗经·大雅·抑》,“匡救”出自《尚书·商书·太甲中》。后二股承接中二股,说全、说尽“中二股没有说到或说得不够的意思”[2]13。因为是对前面文意的进一步发挥,所以和起讲一样,开头用虚词“且夫”。作者以“且夫臣而忠”11句与“且夫忠於君”11句排比、对偶,再次回答了前面提出的该如何为人臣的问题,又照应了题目的上文“君使臣以礼”。这里用了3个典故,“夙夜匪懈”出自《诗经·大雅·烝民》,“精忠”出自《抱朴子·博喻》,“尽瘁鞠躬”出自《群音类选·投笔记·班超中选》。全文最后以“此臣道之当然也,事君者可不知所法欤”这两个散句收结,肯定前面所有对臣道的论述,点明题旨。该文在形式上严格遵守八股格套,因此各部分之间“起承转合”的内部联系极为清楚:破题为“起”,承题、起讲、入题是“承”,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为“转”,收结为“合”[2]16。

1888年4月11日的《叻报》登有该年“会贤社二月课卷第一名王沛霖”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该文章题目出自《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172根据朱熹的注释,题目的意思为“君子、小人,以位言之。子游所称,盖夫子之常言。言君子、小人皆不可以不学。故武城虽小,亦必教以礼乐”[1]172。这是双扇题,题目由并列的两个意思组成,取自孔子言论。文章破题如下:“观学道之效益,知礼乐之当讲矣。”承题进一步点明题意:“夫君子何以爱人,小人何以易使?学道故耳。不益见礼乐之不可少欤。”用双重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思,所以这是反承。起讲进一步发挥题意:“昔先王之立学校也,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无非使贵贱尊卑咸遵于道耳。顾在上者未能学古以入官,御下必少慈祥之念;而在下者未能随时而施教,事上必无忠敬之诚。慨慕休风,追维往训,觉言犹在耳。正不妨一述于先生长者前也。”这里部分句子用了对偶,模仿的是子游的口吻,子游最后两句话承上启下。起讲“起承转合”的内部逻辑顺序跟全文一样井井有条。以上为题前部分,下面才是文章核心部分(亦即正题)。入题为:“偃何以念及夫子之言哉?诚以牛刀之喻,似有异乎昔所闻者。子不尝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乎?试即君子、小人而先论之。”因为该文题目有上文,所以入题领上文入正题。文章引入正题后,要对题前部分逐步点出的题意一一具体加以阐释。先起二股,作者以“遐陬僻壤之区无多世胄”7句与“蕞尔弹丸之地尽属颛愚”7句排比、对偶,说明即使条件再有限、所处地方再小,君子(地位高的人)、小人(地位低的人)也不能不学无术。这里回应破题,用了3个典故,“遐陬”出自《宋书·谢灵运传》,“提撕”出自《诗经·大雅·抑》,“闾阎”出自《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起比之后有过接:“然则君子、小人其可以不学道乎哉?”中二股紧跟过接,以“顾吾观今之为君子者”8句与“抑吾观今之为小人者”8句排比、对偶,联系现实,清楚罗列出题所提的不学道(指儒家的礼乐教化)之后果,用事实来答复所问,论证引经据典,说服力强。这里回应承题、起讲,从反面极力证明学道重要性之所在,用典颇多,“乐国”“硕鼠”指《诗经·魏风·硕鼠》,“哀鸿”出自《诗经·小雅·鸿雁》,“保赤”出自《尚书·康诰》,“饱食”出自《庄子·列御寇》,“干城”“罝兔”出自《诗经·周南·兔罝》,“久役”出自《诗经·邶风·雄雉序》,“鲂鱼”出自《诗经·周南·汝坟》,“子来”出自《诗经·大雅·灵台》。中二股后又有过接:“君子、小人道其爱人、易使,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特是爱人、易使有互证之理焉。”这里对孔子的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认为君子、小人学道的结果是互为因果的。因此,后二股以“自以为爱人”3句与“自以为易使”3句排比、对偶,补充说明这个因果的前提是君子、小人双方都必须心诚。结语清楚解释这个因果关系,同时照应题目上文。该文长于结构安排,除了重视全篇的起承转合,细节处亦注意前后呼应,内容环环相扣;每两股都分别从君子、小人两方面加以论说,君子和小人相对成文,两两成偶。

1888年5月12日的《叻报》登有该年“会贤社三月课卷第一名黎镇铎”的《子以四教:文》。该文章题目出自《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94根据朱熹的注释:“行,去声。程子曰:‘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1]95因此该文破题如下:“圣教有四,文其一也。”接下来承题,说明文章的主旨:“夫子之设教,将为传道计耳。约之以四,文非所以明道者乎?”用的是否定反问,此为反承。用孔子门人的口吻对孔子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成就先作一个大概介绍,承上启下。以上为题前部分,“主要是解释题义,说明题目本身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并由此引出自己的见解”[2]7。下面开始入题。“爰稽子之所以为教,厥有四云”引入正题后,文章以“童蒙为作圣之基”10句与“去私为入德之本”10句排比、对偶,先起二股,总论孔子教学内容分为4门学科的原因之所在。这里联系了题目下文的意思来进行讨论,用了3个典故,“博文约礼”出自《论语·雍也》,“提撕”出自《诗经·大雅·抑》,“有质有文”出自《论语·雍也》。中二股以“人当化裁既久”7句与“人当知识未开”7句排比、对偶,探讨文化典籍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里用了两个典故,“尔雅”出自《尔雅》,“温文”出自《礼记·文王世子》。中二股后又一个过接“子不尝诏以文乎”,后二股再以“学文为余力之资”9句与“文质贵适均之用”9句排比、对偶,进一步指出“文”在提升人的识见、资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将其摆到了“华国”“彰身”的地位。论证问题需要有充分的根据,这里使用了许多有关孔子的典故,其中“学文为余力之资”是孔子对个人知识技艺等外在修为的强调,“叩两端”为孔子中庸思想、逻辑方法之体现。中二股、后二股都是从题目本身着笔开的头,是发挥题意、阐述文章中心的主要部分,最能见作者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力。关于孔子的教学科目“文”,朱熹认为:“教不以文,无由入。说与事理之类,便是文。小学六艺,皆文也。”[3]又说:“其初须是讲学。讲学既明,而后修于行。”[3]作者对“文”的定位就完全是建立在朱熹的基础上。结语为“文是子之所教,文固不足尽子之所教也。试详思之”,突出中心,呼应首尾。该文对儒家经典有深入的研究,论述孔子的教学内容之一“文”时,从作用到地位,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孔子的教育理念、学术思想并运用于其中,可见作者的学术功底。

二、论

“论是对古今经史人事的评论。”[4]59《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人皆可以为尧舜论》《政贵与民同好恶论》《惠迪吉、从逆凶论》《满招损、谦受益论》为对经书的评论,题目摘自经书文句或经书注疏文句:《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论》为对史书的评论,题目摘自史书文句。其中,《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政贵与民同好恶论》这两个题目皆有优秀习作刊载于报。

1887年8月20日的《叻报》登有该年“会贤社六月课卷第一名梁亦新”的《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该文章题目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1]143根据朱熹的注释,这里孔子讲了两个意思:一是人做事要有恒心;二是不坚持自己的德行,有时会遭受耻辱。梁亦新的文章就在这个基础上展开自己的论述,开篇即提出全文中心思想:“且稽圣典而学惟精一,诵毛诗而德戒二三。逃□逃杨,吾儒所鄙;亦玄亦史,大雅犹讥。故四民业贵不迁,而百艺功期有守。倘修为既杂而不纯,则意念遂驰而愈骛。人而无恒,天下之事皆不可为。固非仅于巫医□也,而巫医则有甚焉者,请得而申论之。”他接下来分别从巫、医两方面逐层剖析,深入论证上述所提的中心思想。首先解释巫、医的性质和功用:巫“通幽冥之理,能事鬼神”,医“操生死之权,可参化育”,“非朝夕之故技也,而进乎道”,“岂旦暮之功”,接着联系现实社会,进一步指出,因为“世风日下”,“罕覩有恒”,从事巫、医这两项工作的人几乎绝迹。如果“愚氓恣意妄为”,则巫、医尤其是医的危害可谓“误厥苍生”,而这一切“皆由学而无恒,所施罔效”所致。最后水到渠成,劝人“矢贞恒之志,励有恒之心”,“讲求祝俎,则慎始慎终;察视膏肓,则不厌不倦”,呼应开头,突出主题。全文从反面进行论述,通过强调反面结果而有力肯定正面行为,分析鞭辟入里,结论让人信服。巫、医不同方面表现两两对偶,相互映衬,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最主要的是,这篇论不像八股文只限于“通经大义”[4]92、只限于发挥孔子的言论,而是旁引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为证,如“谋食之徒”“滥竽之辈”行医招摇撞骗。进而由经义转入对现实生活有关方面思考、建设的层面,内涵更为充实,外延更为宽广,意义更为积极。这篇论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安排也不像八股文被一整套的框框条条严格限制,更多的是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可见,论比八股文在行文上有更大的发挥余地。该文语句骈偶,形式对称,音韵和谐,首尾圆合,结构严整。

1887年10月17日的《叻报》登有该年“会贤社第一名卢满”的《贵与民同好恶论》。该文章题目出自朱熹的《大学章句》:“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此章之义,务在与民同好恶而不专其利,皆推广絜矩之意也。能如是,则亲贤乐利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1]13此是解说《大学》最后一章的文字,要读懂它的意思,还得看最后一章原文。原文讲的是君主要想治理好国家,行为必须为万民表率,顾及万民的感受,亦即“先慎乎德”[1]11。卢满的文章即在这个基础上立论,开篇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为政之要,在于得民之心。而民心之从违,视夫在上之措施以为之应,不能以术致,不能以刑驱。故如宋襄之市恩,晋文之示意,陈恒之咻噢,梁惠之尽心,皆不足要结以得之。而化行草偃即能暂效,而历久终穷。盖治不得其原,则未易言善政也。夫所谓善政者,三代以上犹无别□,惟以民心为心而已。《大学》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即相印以心之谓也。请申其说。”接着阐述其理,博引《诗经·小雅·谷风之什·无将大车》《诗经·小雅·巷伯》《诗经·郑风·缁衣》《诗经·小雅·鹤鸣》《尚书·无逸》《晋书·孝友传论》《灵宪》《尚书·泰誓》的话以及孔子、子产之事来证明“与民同好恶”之重要性。文章正面论述之后再从反面加以补充:对于一些“顽民陋习”,不必盲从,从而深化对“与民同好恶”的认识,呼应主题。其中,排比、对偶手法的运用有助于周密地说明上述事理。该文引经据典,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风格典雅。

三、策

策分为“策问”和“对策”。策问就是考官给出的“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5]44-45问题,“以察其才猷”[6]45,而对策是考生就所给问题作出的书面回答。在汉代,策问还问以经义[4]23,引经义论事。研究者仅在1890年12月12日的《叻报》发现“策问”一道,没有找到相应的“对策”,这策问考的就是经义:

初一日(12月12日) 《叻报》载《会贤社冬月课题》,未署作者名。文云:“问:圣门之学,修己而不狥人,务实而不务名者也。故曰‘人不知而不温(愠)’,又曰‘遯世不见知而不悔’。乃又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其异同之故安在?自修之士宜何如立志用功欤?赋得工夫在诗外,得诗字五言六韵。(陆游《示子遹》诗: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上述冬月课题一共两道,一要求就所给策问写一篇对策,一要求写一首以“赋得工夫在诗外”为题、以“诗”字为韵的五言六韵试帖诗。策问问“人不知而不温(愠)”“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三句同为“修己而不狥人,务实而不务名”的孔子言论,但这只是一个引子,后面话锋一转:“自修之士宜何如立志用功欤?”从经典回到现实,着重探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立志、用功的问题。这个探讨是在前面经义的影响下进行的,如何立志、用功都需以前面所述的圣人为楷模,考生能做的只有“对此加以进一步阐释、论证和补充”[4]62,个人发挥余地不大,由此可见会贤社出题态度之保守,策理应是最富于批判精神的一种文体。后面黄遵宪继任总领事,改会贤社为图南社,其所出的策问就很有些针砭时弊的意味,但这是后话。

猜你喜欢

对偶题意诗经
对偶τ-Rickart模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例析对偶式在解三角问题中的妙用
怎样利用对偶式处理高考解几问题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一道中考题的五种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