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期论治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

2020-01-10许妙婵王彦刚张世雄杨泽祺刘少伟吕静静

环球中医药 2020年11期
关键词:流性瘀血胆汁

许妙婵 王彦刚 张世雄 杨泽祺 刘少伟 吕静静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一种由于胆汁反流入胃进而损伤胃黏膜,造成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病变的一种慢性胃炎[1]。临床以胃脘胀满、疼痛、嗳气、胃脘部间断或持续烧灼感、口苦等表现为主,继而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苦水等症状[2]。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治疗多用抑酸剂,促进胃动力,保护胃黏膜等方法治疗,但临床症状易反复,难治愈。经现代临床实践证实,运用中医进行辨证论治,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3]。胆汁反流性胃炎病程较长,适合分阶段论治,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分期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介绍如下。

1 胆汁反流性胃炎病机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位主要在胆胃,与肝脾密切相关,其病机自《内经》起即多有论述,《灵枢·四时气论》记载:“善呕, 呕有苦, ……邪在胆, 逆在胃, 胆液泄则口苦, 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症因脉治》中云:“呕吐酸水之因,恼怒忧郁伤肝胆之气,木能生火,乘胃克脾,则饮食不能消化,停积于胃,遂成酸水浸淫之患矣。”明代龚廷贤认为“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故与肝气有关。国医大师李佃贵认为浊毒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病机[4];现代医家单兆伟认为,其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肝失疏泄为因,气、火、痰、湿、瘀为其标[5];邱明义则以调畅气机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本文将从肝胃郁热的角度进行阐述,认为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演变的主要表现将其分为湿热气郁、郁热阴伤和瘀血阻络三个阶段,并根据其病机及临床表现辨证施治。

1.1 病之初“湿热气郁”为主

疾病早期病机往往以肝气郁滞或湿热中阻为主。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则五脏六腑调和,气机顺畅,如《四圣心源》中云:“木生于水,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气顺则疏利胆汁促进脾胃纳运水谷,促进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若情志不遂、优思苦闷,肝气郁滞,则木郁土壅,或性情急躁,肝气横逆犯胃,气郁中焦,胃气不降,胆汁随胃气上逆则发为本病。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主受纳,若长期饥饱不当、过量饮酒、常食油腻辛辣之品,则胃纳运失职,易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成湿热中阻之象。湿热亦或气郁,皆影响脾胃气机升降,胃气上逆,胆汁反流入胃,胆汁为火之精,为火所化生,为阳,胃酸为胃之液,为阴[7],若胆汁反流入胃,伤及胃液,阴液亏损,阴亏阳盛则热。此之为肝胃郁热之始。

1.2 发展阶段多见“郁热阴伤”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载:“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其病性多为热。胆为阳腑,外感邪气入里易化热,而阳明胃经亦多热病,故气郁日久多从热化,如叶天士云:“郁则气滞,久必化热,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初期湿热之邪于体内久居,已为郁热,正如《证治汇补·吞酸》载:“大凡积滞中焦,久郁成热,则木从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热也。”此时郁热之邪盛,郁则气结,气不行则推动无力,热则煎灼阴液,津液耗而不流,故而郁热阴伤。郁热邪气久在体内壅滞,既为病理产物又是病情发展的病因,郁热之邪可炼液成痰,则见痰热互结之证;津伤日久牵及脏腑可致胃肾阴虚。此阶段为疾病转归之关键,治疗得当,可使诸症止于此,若不能及时清郁热、增津液,则可病及脏腑,迁延难愈。

1.3 “瘀血阻络”为疾病后期主要表现

郁热之邪停积中焦,胃纳运、腐熟水谷之力弱,气血不行,日久则气血壅滞,进而瘀血阻络。叶天士云:“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认为病久易入血入络,且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亦为多气多血之腑,故胃病多伤及血络[8]。《医林改错》中言:“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说明郁热伤阴,可使血炼液成块,而致瘀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滞亦深,形成恶性循环,瘀血阻于胃络,不通则痛,临床表现多为刺痛;若病久耗气,脾胃气虚,正气已伤,但瘀血未尽,则表现为隐痛;无论是血热破血妄行还是瘀血阻络,皆可致血行脉外,于现代医学而言表现为胃镜下胃黏膜出现有瘀斑或出血点,故临床用药须谨而慎之。

2 阶段用药特点

2.1 以清法贯穿始终

清法是八法之一。《医学心悟》云:“清者,清其热也。脏腑有热,则清之。”故对于肝胃郁热,予以“清法”为基本法贯穿始终。“清法”指清除体内因邪气而产生的各种病理产物,并非是单一局限于清热。就胆汁反流性胃炎而言,肝胃郁热乃是其核心病机,清热为其一,同时须清疏肝气,解郁结这样才能直达病所,解决根本矛盾。但其发展并非一成不变,可针对病机演变的三个阶段分别以开郁化湿、清热养阴、祛瘀通络之法。热病药用寒凉,这是清法的基础[9],临证中再配合理气、救阴、化瘀等药物,从而达到全面论治。

2.2 开郁化湿,以清郁热之源

初期须开郁化湿为主。开郁不是单纯进行疏肝理气,以疏肝为契机,重在调脾胃之升降,《四圣心源》中云:“木生于水,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木与中焦之气和则脾升胃降,气机升降有序。在选用疏肝理气药时,注重胆胃郁热的核心病机,不使用太过辛香温燥的药物,以防伤及人体内阴液而加重病情,方可选用四逆散加减[10],药物多用香橼、合欢花、佛手等理气而不伤阴之品。同时,调理气机升降,以升麻、葛根、柴胡等性生发之药宣发郁热,升麻与柴胡,同是升提之剂,升麻善提气而柴胡长提血,柴胡引肝气从左而上,升麻引胃气从右而上,合而用之透散郁火每有良效[11]。以枳实、厚朴、莱菔子、焦槟榔等药引气下行,升降并用,脾升胃降气机转动才更有力量。清湿热多用辛开苦降之品,用苦泄热,用辛理气。药选用茵陈、黄芩、黄连、半夏、竹茹等,茵陈禀少阳初生之气,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热消郁开,胆汁入小肠之路毫无阻隔[12];黄芩善清脾胃清热,兼能调气,无论何脏腑,其气郁而作热者,皆能宣通之,又善清躯壳之热,凡热之伏藏于经络散漫于腠理者,皆能消除之;黄连对于三焦湿热皆能除之, 三药合用, 以除脾胃、 肝胆湿热, 是清郁热之要药。 并配合防风等风药,取李东垣之“风药胜湿”之意[13]。《兰室秘藏》中言“圣人立治之法, 既湿气大胜, 以所胜治之, 助甲木上升是也, 故经云:风胜湿”, 往往收效甚佳。

疾病初期在清湿热气郁的主要病机同时,还需“清”其他病机,以防微杜渐。若兼外感邪气,此时在解肝郁清湿热的同时需清除外邪,常加用荆芥、防风、川芎、金银花、连翘等;兼加食积多选用焦神曲、鸡内金、焦麦芽、炒莱菔子等以消食化滞;而对于脾胃素虚患者可加党参、白术、黄芪、甘草等益气健脾以鼓舞脾胃清阳之气。

2.3 胃阴已伤,以补为清

病至中期,郁热之邪渐盛,当继予清郁热治疗,防病邪进一步入里变化;若日久伤及胃阴,应补养胃中之阴液,以补为“清”。如《医学心悟》云:“内伤之火,以补为清也。”其症状多表现烧心反酸明显,口干不欲饮,舌红少苔或无苔,中有深度裂纹,脉细数等,胃镜下粘膜以红为主[14]。郁热阴伤者法当滋阴,但亦不可过用,防滋腻碍胃,胃气一绝则诸药罔效,用药当以甘凉濡润之品,则津液得复,使之通降而已矣。药用麦冬、玉竹、生地、沙参、石斛、玄参、芦根等。《本草思辨录》言:麦冬形象,合之本经主治,自是胃家正药。徐氏云,麦冬甘平滋润,为纯补胃阴之药。芦根甘寒,降伏火,利小水;石斛归胃肾经,可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本草纲目拾遗》)玉竹《本草正义》中:治肺胃燥热,津液枯涸,口渴嗌干等症,而胃火炽盛,燥渴消谷,多食易饥者,尤有捷效。皆为养阴不滋腻之品。本阶段兼夹病机多见痰热互结之证,可加瓜蒌、竹茹、清夏、浙贝母等以清热化痰;日久见胃肾阴虚,可用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若有阴损及阳,见虚寒之象则加黄芪、白术补气益脾,鹿角霜温脾肾之阳。

2.4 清郁热之因,通瘀阻之络

后期久病入络,热为因要清,胃络瘀阻为果要通。其表现多见胃院或胁肋部刺痛,后背痛,入夜甚,呕血或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故在清郁热基础上,活血祛瘀药。方多用失笑散、丹参饮、四物汤等加减。失笑散中蒲黄,禀水气之专精,生其肝木,则止新血,消瘀血,而血脉调和(《本草崇原》)五灵脂苦咸甘温,入肝经血分,功擅通利血脉,散瘀止痛,二者相须为用,为化瘀散结止痛的常用组合[15],且现代研究证实,失笑散与四物汤合用可提高胃癌患者生存质量,为临床用药提供支持[16]。后期因病久耗气,易出现脾胃气虚之象,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可加党参、黄芪益气活血、助气行血;血行脉外则加三七、白及、地榆、茜草等化瘀止血;兼见胃痛甚者,酌加延胡索、制乳香、制没药、木香、郁金等活血行气止痛。

3 病案举隅

患者,女,59岁,2018年5月26日初诊。主诉:胃脘隐痛伴烧心反酸半年余。初诊症见:胃脘隐痛,烧心反酸,嗳气频繁,偏头痛(右侧甚),耳鸣,自觉耳中蝉鸣声,牙龈易肿痛,平素情绪不佳,纳可,寐欠安,易醒,小便调,大便1~2次/日,质黏,舌暗红,苔黄腻,脉细数。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疣状、糜烂、胆汁反流。西医诊断: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辨证:郁热伤阴。治法:清郁热,养胃阴。拟方:茵陈20 g、黄芩12 g、黄连12 g、陈皮9 g、竹茹9 g、柴胡12 g、生石膏30 g、浙贝母12 g、海螵蛸12 g、瓦楞子30 g、枳实15 g、厚朴10 g、石菖蒲15 g、郁金12 g、冬凌草15 g、射干15 g、炒莱菔子15 g、焦槟榔15 g、败酱草30 g、夏枯草15 g、清半夏9 g、夜交藤15 g、合欢皮15 g,7剂,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

2018年6月2日二诊,患者诉烧心反酸明显减轻,胃部仍有隐痛,嗳气,时有胁肋窜痛,寐好转,大便质可,舌暗红,苔薄黄腻。于上方加香橼15 g、佛手15 g、蒲公英15 g、金钱草30 g、青皮9 g、香附12 g、苏梗10 g,7剂,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守方加减5个月后诸症皆除。

按 追溯病史,患者平素情绪不佳,肝胆之气郁结,气郁日久而化火生热,胃气不降,郁热之气上行则见烧心反酸、嗳气;胆经循行头侧,故胆经郁热可见偏头痛;胃经入上齿中故胃经郁热可致牙龈肿痛;郁热日久已伤及阴液,胃阴不足,失于濡养,则胃脘隐痛;《证指准绳》言:“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故耳鸣;胃不和则卧不安故见夜寐难安。”根据其舌苔脉象,乃是其体内郁热尚未清除,已有伤阴之象。治疗上应以清郁热为主,同时予滋阴生津之品,故投以茵陈、黄芩、黄连、陈皮、竹茹、柴胡等清热解郁之药,并以生石膏、瓦楞子清热生津;烧心反酸症状明显,以浙贝母、海螵蛸抑酸止痛,夜寐欠安以夜交藤、合欢皮解郁安神,对症治疗。诸药合用郁热得清,胃阴兼顾。二诊患者症状减轻,但仍有胃隐痛,嗳气,且时有胁肋窜痛,正如《石室秘录正医法》曰:“肝经之病,两胁胀满,吞酸吐酸等症,乃肝木之郁也。”加蒲公英清余热兼解郁,以香橼、佛手宽胸理气,疏肝和胃;以苏梗、青皮、香附、金钱草解胁肋痛。

猜你喜欢

流性瘀血胆汁
自拟和胃镇逆汤对寒热错杂证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和胃肠激素的影响分析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护理干预在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莫沙必利及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分析
胆汁瘤的介入治疗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程良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经验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