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高传染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0-01-10韩李阳
韩李阳
(开封市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0)
1 流行病学特征
1.1 易感动物
兔病毒性出血病只发生于家兔和野兔,各种品种和不同性别的兔均可感染发病,长毛兔易感性高于肉用兔,2个月以上的青年兔和成年兔易感性高于2 月龄以内的仔兔,而哺乳兔则极少发病死亡。
兔黏液瘤病只侵害兔,其他动物和人缺乏易感性,不同品种家兔和野兔的易感性差异较大,在新疫区内易感兔的病死率几乎可达到100%;某些种类兔的抵抗力较强,可作为黏液瘤病毒的自然宿主和带毒者,感染后只在局部出现单在的良性病灶,但其中含有的病毒可通过吸血昆虫机械性传播。
1.2 传染源
兔病毒性出血病和兔黏液瘤病的传染源为病兔和带毒病兔。兔病毒性出血病的病毒在病兔所有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存在,以肝、脾、肾、肺及血液中的含量最高,且主要通过粪、尿排毒,并在恢复后的3~4周仍然向外界排出病毒;而兔黏液瘤病毒存在于病兔全身体液和脏器,尤以眼垢和病变处皮肤渗出液中含量最高。
1.3 传播途径
兔病毒性出血病,兔通过粪尿、鼻汁、泪液、皮肤及生殖道分泌物向外排毒。健康兔与病兔直接接触或接触上述分泌物和排泄物及血液而传染,同时也可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灰尘、用具、兔毛、环境及饲养管理人员、皮毛商人和兽医工作人员的手、衣服和鞋子而间接接触传播。此外,蚊子、苍蝇及乌鸦、鹰等肉食性鸟也可作为病毒的传播媒介。
兔黏液瘤病毒可通过呼吸道传播,但吸血昆虫的机械传递更为重要。易感兔可通过直接接触病兔或病兔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器具等方式感染和发病,但自然流行时则主要通过节肢动物如蚊子、刺蝇和兔蚤等传播,病毒可在兔蚤体内存活105 d,在蚊子体内可越冬。
2 临诊症状
兔病毒性出血病的潜伏期为1~3 d,人工接种则为38~72 h。新疫区的成年兔呈最急性或急性型,2 月龄内幼兔发病症状轻微且多可恢复,哺乳兔多为隐性感染,根据病程可分为以下几种:①最急性型。多发生于流行初期。突然发病,在感染后10~12 h体温升高达到41 ℃,并于6~8 h突然抽搐死亡;②急性型。多在流行中期出现。感染后1~2 d体温升高达到41℃以上,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渴欲增加,衰弱或横卧。末期出现兴奋、痉挛、运动失调、后驱麻痹、挣扎、狂暴、倒地、四肢划动,呼吸困难,发出悲鸣;③慢性型。多见于老疫区或流行后期。病兔体温高达41℃左右,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被毛杂乱无光,最后消瘦、衰弱而死亡。有些可以耐过,但生长迟缓,发育不良,可从粪便排毒1个月以上。
兔黏液瘤病毒毒株间毒力差异较大和兔的不同品种及品系间对病毒的易感性高低不同,所以该病的临诊症状比较复杂。潜伏期通常为3~10 d,最长可达14 d。通过吸血昆虫叮咬感染时,初期局部皮肤形成原发性病灶,经过5~6 d可在全身皮肤出现次发性肿瘤样结节,病兔眼睑水肿,口、鼻和眼流出黏脓性分泌物;上下唇、耳根、肛门及外生殖器显著充血和水肿,开始时可能硬而突起,最后破溃流出淡黄色的浆液。病程1~2 周,死前出现神经症状。近年来该病毒出现了呼吸型变异株,在临诊上可引起浆液性或脓性鼻炎和结膜炎,病兔具有呼吸困难、摇头、喷鼻等表现,皮肤病变轻微或仅见局限性的肿瘤样结节。
3 防控措施
3.1 源头禁止
不从发生兔病毒性出血病和兔黏液瘤病的国家和地区引进感染的家兔和野兔及其未经处理过的皮毛、肉品和精液,特别是康复兔和接种疫苗后感染的兔,因其存在长时间排毒的可能。
3.2 接种疫苗
接种灭活兔病毒性出血疫苗可控制该病,在兔病毒性出血病的常在地区和国家,应选用感染家兔的肝脏制成的灭活疫苗接种免疫,免疫期为6~12 个月;兔黏液瘤病可在疫区通过接种异源性纤维瘤病毒苗或者同源性的黏液瘤病毒疫苗对该病进行预防,此两种疫苗的预防效果均较好,但该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3.3 事后无害化处理
一旦发生兔病毒性出血病和兔黏液瘤病,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将病兔及其兔群以及与感染群接触者全部捕杀,并无害化处理,同时进行封锁消毒达到净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