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历史综合型试题的课堂教学对策
2020-01-10天津市实验中学
■天津市实验中学 张 硕
一、历史综合型试题的定义及考查要求
所谓历史综合型试题是指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突出学科能力方法考查及史学研究应用的各类题目。综合型题目主要的考查要求包括:1.准确判定历史事件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将其放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加以考查,客观地进行描述;2.对已给定史料进行归纳、辨析、整理,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基于事实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3.能够科学地运用唯物史观对各类史实加以阐释、判断,全面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4.理解各类历史解释的成因、意义和价值,能够对各种历史观点进行评述;5.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对本民族优秀文化形成认同,对外来异域文化保持理解和尊重。
值得关注的是,历史综合型试题的考查要求在试卷中并不是孤立呈现的,它既着眼于史学研究的实际应用,又体现了五大学科素养的内在联系,考生只有以唯物史观为统领,尊重特定的历史时空,才能够准确地对史料进行整理、归纳、辨析;只有以事实为依据并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这样形成的历史解释才能客观、公正;只有具备了上述基础之上的历史理解与认同,家国情怀的表达才会水到渠成。这或许正是综合型题目近年来在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中备受关注的原因。
二、历史综合型试题的主要类型及学生常见问题
纵观2014 至2019 年全国卷(Ⅰ、Ⅱ卷)及北京、天津、浙江、江苏等省市的自主命题及全国各地高考模拟题,我们会发现,历史综合型试题的主要类型如下:阐释历史原理与规律,对观点进行质疑、补充、评判,针对某类特定史料让考生自行确定主题并进行论述,应用类文章写作,史料辨析,历史对比,漫画、示意图理解。
学生在解题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如下:1.审题偏差,即抛开题目设问,单纯罗列已知已会的内容,答非所问。2.论证杂糅,即论述主题不明确或论证中心出现偏离,结论与主题完全相反。3.缺乏规范性,即出现引用史实错误,论证格式错误、论述结构、逻辑错误等。4.观点极端,对主流价值观念的理解存在误区。5.论述主题缺乏高度,立意层次偏低。
三、针对历史综合型试题的课堂教学对策
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进学生的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指将历史事实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是学生进行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的基本条件。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各类历史事件的价值,更会在情感层面影响学生认识历史的基本态度与观点。针对学生在历史综合题目中主题立意缺乏高度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首先,要及时抓住教育契机,有力地引导学生对各种错误观点进行质疑、批判、驳斥。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比正面引导更容易留给学生深刻印象。例如:在讲授近代欧洲英国的殖民侵略扩张具有客观进步性这一历史观点时,有个别学生会形成“侵略促进历史进步”的极端观点。对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的论据、思路,通过连续反问启发他们质疑、思考,让观点的冲突成为促使学生深入研究、自主阅读的契机。随后,教师还应该利用下次课时开展辩论赛、读书会等活动,让每位学生认清极端观点的荒谬,自觉地站稳正确立场,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其次,适时创造历史教学情境也是一种有效策略。例如:在讲述淮海战役时期鲁西南人民积极支援前线的历史现象时,教师完全可以向学生介绍山东解放区农民在土改前后生活状况的差异、国民党的土地政策、国统区农民所受的盘剥、国共两党的政治宣传、历史亲历者(国统区、解放区、外国记者)的回忆讲述等内容,以增进学生对于“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一主题的理解。总之,让学生在理性辨析的基础上从态度、情感层次增进对社会主义及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历史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牢固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抛弃空泛的政治口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
2.突出唯物史观的统领作用。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在中学阶段历史教育中的统领作用如下:(1)统领观点。由于唯物史观坚持从社会经济发展及生产力水平提高角度考察社会发展演进、应用辩证法分析历史,因此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得出的结论并不是静止的、绝对的,而是动态的、相对的,无限接近真理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元史观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时,要坚持以唯物史观看待其结论,客观分析多元史观历史认识的成因、依据、局限。(2)统领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历史趋势、线索是依靠唯物史观总结提炼得出的。唯物史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更有助于他们深刻理解时代特征。(3)统领解题方法。在应对历史综合型题目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自主构建解题思路结构。这些结构包括:
辩证思维结构。例如:联系地、矛盾(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内外因共同决定事物的作用,内因起主要作用,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必然与偶然的关系等。
分析思路结构。例如: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可以考察其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实质等。在分析战争与外交政策制定时,可以引入主体分析方法,即按照各国的需求、意图思考其政策的制定,在分析具体事件的原因、影响时可以考虑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国际格局等方面的因素。
论证思路结构。例如:史论结合,完整的论证要包括论题、史实论据、论证结构、结论(总结)。
3.加强历史概念的教学。
历史概念即在史观指导下对于各类历史关系进行客观解释及本质概括。伴随史学界研究成果大量走进高中课堂,中学历史教学中常见的概念成为理解学术界观点的重要前提。在历史综合型题目的作答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1)突出细节,运用对比方法区分易混概念细节。(2)重视学生对于重要历史线索、趋势、专题的把握。在解题中,这类概念可以帮助学生迅速从庞杂的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主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做一些反映这些线索、趋势、专题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分清具体知识分别属于哪些知识层级,只有明确了知识的层次性,学生在运用史实时才能真正做到收放自如,清晰准确。
4.注重历史学习的规范性引导。
在历史综合型题目的解题过程中,解题规范性的“重灾区”主要体现在史实错误、逻辑论证、语言表述这几个方面。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克服上述问题的做法有以下几点:(1)指导学生有效记忆知识。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知识结构应尽量简洁、精炼,尽量压缩学生的记忆量。要善于在解题中帮助学生记忆知识。因为这样记忆的优势是心理刺激强烈,遗忘相对较慢、记忆目标明确、对易混点的区分度高、考试实战的有效性强。(2)适当给学生普及一些形式逻辑及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知识。尤其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三段论、归纳法、演绎法应予以一定拓展。(3)在逻辑论证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真实案例的讲解帮助学生识别逻辑论证中的错误。例如:偷换概念、语义杂糅,因果倒置、以偏概全等。此外,在论题确定、基本论证方法选用及文末总结等环节加强学生的规范意识。(4)通过对比帮助学生识别论证语言平实、严谨的特征,提醒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避免使用文学色彩强烈、感情气息浓厚的词句。
5.注重解题素质拓展。
在高三毕业班复习阶段,成功的素质拓展应该令学生获得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心理体验。其具体做法如下:(1)尝试“史源”追溯。教师可以学生手中的习题资源为依托,引导学生以探案游戏的方式对题目引用的材料追本溯源,教师也可提供与试题观点完全相反的结论,让学生自主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2)开展具有体验感的“历史实验”。例如:隔一段时间让学生集体回忆之前发生的某件众所周知的事,像校庆、班会、主题团日等。引导学生观察每个人对事件回忆的差别及其依据的不同。(3)利用多媒体手段,联系现实的背景介绍,引导学生朗读、吟诵历史上的名篇名句,也有助于学生从情怀境界的角度体验历史人物的真实心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