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熊希龄幼儿师范教育思想研究

2020-01-10石丽君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幼稚园师范教育师范学校

石丽君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湖南凤凰县人,近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对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熊希龄先后创办了保姆训练班、幼稚师范科及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并亲任幼稚师范学校的校长,在幼稚师范学校对外发布的《答客问》上,他说道:“幼稚师范学校乃是依据平民的幼稚园生活,造就平民幼稚园师资的地方。”[1]13在开办幼稚师范学校时,他也提到,该校“求适合本国国情及生活之需要,俾得完成为平民造就忠实的师资”[1]4。可见,他把“为平民服务” 作为该校的办学宗旨。为更好地实现“为平民服务” 的宗旨,熊希龄将北平幼稚师范学校的基址选在乡村,他认为于乡村设立学校,可培养幼儿教师立于乡村执教的职业愿望、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更好地为平民教育奠定基础。因此,研究熊希龄“为平民服务” 的幼儿师范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师范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培养平民幼教人才的幼儿师范教育目的观

熊希龄指出,幼儿师范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有慈爱之真诚,而又富于研究之志趣,即使能尽义务,不斤斤于权利,但对于儿童生理、心理教育原理,未能深切明了,亦无益于儿童之身心发展”[2]2150。因此,他认为幼儿教师与其他普通教师有很大的区别,是师长与父母集合体。同时,熊希龄的幼儿师范教育目的观亦充分吸收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的理论,即幼儿师范教育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其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以使其毕业后能够更快地融入社会,为社会谋福利,这也是熊希龄“为平民服务”的办学宗旨的体现。为贯彻这一宗旨,熊希龄为幼稚师范学校确立了四条标准作为其教育目的,即科学的头脑、劳工的身手、平民的生活和团结的精神。

(一)科学的头脑

熊希龄认为,幼儿教师必须具有科学的头脑,即凡事讲求科学,能够科学地计划和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他曾在上海中华慈幼协会欢迎大会上呼吁“以科学的新智识,改善中国之幼稚教育”[2]2063。“科学的新智识”,旨在使幼儿教师能够掌握科学的幼儿知识及其保育方法,故幼稚师范学校除了开设丰富的课程,以多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之外,还专门组织了各种研究会,如文学研究会、幼稚教育研究会、音乐研究会、美工研究会等,鼓励学生在平日根据自己的兴趣积极参加,促进其研究能力的提高。

在生活中,熊希龄亦强调幼稚师范学校的学生要讲究科学,即合理地计划自己的生活。为此,学校规定学生每周、每月均需制订工作计划表,表格中包括工作分配、工作实践和工作变更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在每周或每月前几天,须按科目和时间在工作分配栏中填写本周或本月预计完成的工作内容。每日完成工作之后,填写工作实践,如若工作实践中的内容与工作分配有所出入,则须在工作变更栏中说明变更的原因及其补救方法。这种方法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使学生形成科学地制订计划和安排日常生活的良好习惯,使其形成科学的头脑。

(二)劳工的身手

所谓劳工的身手,熊希龄认为幼儿教师应不追求安逸、不贪恋享受、不悲于现在,乐于学习,勤于劳动。因此,熊希龄特别注意学生自动性的培养。熊希龄规定凡力所能及之事,学生必须完全亲自去完成,且每日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课余劳作,以习得一定的生活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为培养学生勤俭、耐劳的生活习惯,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家政实习,学生课余时间可在家里学习烹饪等技能。此外,学校还开设了工种丰富的工场或农场,如刺绣、缝纫、挑花、地毯、种植等,学生每日课后须以自己的兴趣去劳作一定的时间。

(三)平民的生活

熊希龄对师范生生活方面的管理十分严格。他规定师范生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都要以平民生活的标准予以规范,一切从节俭朴素出发,不做任何的特殊化。学生的服装以朴素为原则,一律着制服,由学生自己缝洗。学生在校过大集体生活,十余人同住一间宿舍,舍内卫生由学生负责,不准请勤杂人员,生活起床、就寝具有定时,学生必须遵守。饮食上,师生同桌同食,一律平等。学生就餐时,需帮助食堂摆放碗筷、分发饭菜、清洗食具、擦抹桌椅、打扫厅堂等。熊希龄还提出,师范生到各地幼稚园实习时,无论路途多远,如若没有特殊情况,必须步行到校,不准乘坐电车。另外,熊希龄对师范生每年所需的教育费、保育费、伙食费等均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主张勤俭节约。同时,熊希龄主张学校实行通俗教育,即让师范生亲历农村生活,故他在乡村开办幼稚园,组织学生下乡实习,从而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团结的精神

团结的精神,指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集体的力量,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为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熊希龄提倡师范生在课外建立各种组织,如膳食委员会、图书管理委员会、演讲辩论会、消费合作社以及各学科研究会等,以积极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集体中学会合作、团结、互助。同时,熊希龄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互助” 的观念,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工作,且在抗战之时,熊希龄多次动员全体师生抗日救国,组织众多学生组成团队奔赴战场救护,希望学生学会互助,明白只有团结互助才能使社会安定、国家富强。

二、植根于平民生活的幼儿师范教育内容论

为了适应当时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以及“为平民服务” 的办学宗旨,熊希龄充分吸收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故熊希龄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从“做” 上下功夫,认为师范学校的课程内容应兼知识和行为两方面。知识研究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教师指定的问题及学生制订的计划来完成,行为则须依实习来加以实现。因此,幼稚师范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分为文化课程和专业实习两个方面。

(一)文化课程

在文化课程方面,熊希龄认为幼稚师范学校学生应习儿童学、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明儿童心身发展之大要;习人生哲学,为建设人生观、宇宙观及应事接物之基础;习小学教学、教法,通小学教学之意义、目的,为幼小衔接之准备;益以习自然、社会,习音乐、游戏、手工,习国文、外国语言等,故幼稚师范学校的文化课程极其丰富,共计24 科。这些教学内容与同时代相比,更具近代教育和新式教育的特色。熊希龄希望通过新型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满足时代所需的、全面发展的幼稚师范人才。

(二)专业实习

实习是幼稚师范学校最具特色的教学内容。熊希龄主张知行同步,反对只注重书本研究和先知后行的教法。熊希龄指出,一般的学校仅将实习安排在最末的后半年,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他认为每一科目都应兼顾知识和行为。为此,熊希龄专门成立了中心幼稚园及后期创办的乡村幼稚园以供学生实习,并提出实习应分为三个阶段,即参观、参与、支配。

1. 参观

熊希龄认为,师范生的实习应始于参观,通过参观各类型幼稚园的园址、教具、工具、设备、游戏,以及幼儿教师的仪表、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比较各园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对幼稚园有初步的认识,研究和探索适合中国时代需要的幼稚教育,形成基本的幼儿教育概念。故学校于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安排师范生每周实习9 个学时。在参观的过程中,熊希龄提出,学生应秉着“看的是什么,说的是什么,记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 的原则进行,并明确提出了其看和记的内容,即幼稚园的设备、幼稚园教师、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处置方法、教学活动设计以及幼稚园工作的整体规划。

2. 参与

“所谓参与,就是每一阶段的课程一阶段一阶段的参与工作。”[3]150师范生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每周到中心幼稚园实习6 个学时,其目的旨在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及实习参观中形成的幼儿教育观念运用到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教学能力。熊希龄将参与阶段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材料的参与,主要表现为师范生帮助幼儿教师准备教学所需要的工具及材料,如绘画、泥工、木工、缝纫、编织等;二是动作上的参与,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师范生可参与幼儿的游戏、谈话,给幼儿讲故事、跳舞、唱歌等,同时师范生可就教学活动设计与幼稚园教师交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三是进入全部活动的参与,即实习的完全支配阶段。

3. 支配

师范生自第二学年后进入完全支配阶段,第二学年每周到幼稚园实习15 个学时。完全支配,即学生全面从事幼稚园中的各项工作,主要包括招生、编班、课程的安排及实施、教学评估与评价等幼稚园中的全部活动。完成三个阶段的实习后,师范生即能完全负责幼稚园中的各项工作。但熊希龄认识到,婴儿及小学低年级的教育与幼儿教育关系密切,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科学性。故熊希龄安排师范生自第三学年每周须到本院婴儿园实习6 个学时,小学一年级实习9 个学时,使学生能充分了解婴儿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做好婴儿园、幼稚园及小学之间的衔接工作,为科学开展幼儿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家政实习

家政实习是熊希龄“为平民服务” 幼儿师范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幼稚师范学校颇为独特的教学内容。家政实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烹饪,熊希龄规定师范生在平日须学习洒扫、缝补、烹饪等生活技能,以形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且每月发放伙食费三元伍角由学生自由支配,使学生学会合理支配经费;二是育儿,由师范生每月轮值照顾一名4 岁小女孩,全权负责其作息、衣食之调护,从而使师范生习得科学的保育方法。

除以上教学内容外,熊希龄每周为师范生安排一定的自由工作时间,由学生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表,其目的在于使师范生养成自由支配之能力。同时,为增进师范生的专业技能,熊希龄还组织师范生进行手工实习、游戏实习、自然实习。对于手工实习,熊希龄令学生学习缝纫、刺绣、织布,对于农科则令学习养蚕、养鸡及农业常识。毕业后并拟令练习金木、土工半年[4]21。在熊希龄看来,幼儿富有好奇之性,教师只有富有各项技能,才能迎合幼儿之性习。

三、半道尔顿幼儿师范教育方法论

熊希龄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及地方之需要,确定幼稚师范学校采用半道尔顿制的教学方法,打破以往班级授课制的常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但为避免道尔顿制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等弊端,他将其加以变通,形成独特的半道尔顿制教学方法,故熊希龄说:“全部课程虽有似于道尔顿制,但实习之注重,活动范围之宽广以及教师指导时间之经济,实有过于道尔顿制也。”[1]5由此可见,半道尔顿制教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实习。熊希龄将道尔顿制中使用的课程指导书改为该校制定的工作录。他认为,道尔顿制过于偏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工作录则从实际工作出发,更多从“做” 上下功夫。二是活动范围扩大。道尔顿制只拘泥于作业室,而熊希龄强调,学校除教室外,幼稚园、婴儿园、小学、农场、工场及社会,均可作为求学之地。三是教师指导时间灵活。在半道尔顿制教法中,教师指导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直接传授,更多是在课下指导学生应该发现什么,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仅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时间由学生自学。可见,在半道尔顿制教法中,教师处于指导、引导的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更多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习知识。同时,为避免道尔顿制教法在教学内容上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熊希龄提出,以工作计划表指导各科教学,即“课程在教师一面有各科希望达到之标准,每一学期有学科程序表之规订及教学进度表之统计,每一月则有工作录之指定”,“在学生也则有每月及每周工作计划表之分配及统计”[1]4-5。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教学活动的组织更加合乎科学,学习活动的开展更多依赖于学生的自动计划。

四、立足平时的幼儿师范教育评价观

对幼儿师范教育的评价,熊希龄认为学生成绩评定须立足平时,而期末则不安排考试。对于成绩评定的具体方法,熊希龄将其分为四个部分,即命题试验、审定报告、调查笔记、考核工作。而工作录的考查是教师评价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内容都呈现在工作录中。因此,每月月底,教师根据本月学习内容及学科程序表、教学进度表对学生的月工作计划表进行检查,考核学生是否按照计划完成学习内容,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学习内容是否适当;如果未能按计划完成学习内容,理由是否正当,补救是否及时等,以此评定学生的成绩。对于不合格者,熊希龄规定,应按照院章立即停止为该生提供学费;同时,教育科须前往调查,知其原因,从严监督。

总之,熊希龄“为平民服务” 的幼儿师范教育思想是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虽然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教育思想仍然具有前瞻性,能为当今幼儿师范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幼稚园师范教育师范学校
“美育视域下的音乐师范教育教学价值重构”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
高申作品
高举师范教育大旗 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天水师范学院创新办学模式纪实
高申作品
衡士玉美术作品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
台湾地区《补助办理公私立幼稚园辅导计划》及其对大陆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橘兔的幼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