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剡溪” 地理意象分析
——以《全唐诗》为文本
2020-01-10杨玉婷
杨玉婷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一、意象的内涵
意象,就是意蕴、意义,是构成诗歌的必要元素。《说文解字》载,“意” 为“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1]867,“象” 为“长鼻牙,南越大兽,三秊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凡象之属皆从象”[1]801。意象即意与象的融合,是客观世界的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感的统一。而唐诗中的“剡溪”作为一种地理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地理物象。要想分析诗人笔下“剡溪”所蕴含的内容,首先得清楚“剡溪” 这一意象的地理所指及其历史。
二、剡溪的地理所指及其历史事迹
“剡溪”,是今天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境内的一条河流,由南来的澄潭江和西来的长乐江汇流而成,源头在天台诸山,下流为曹娥江。西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置剡县,属会稽郡。西晋末期,中原战乱,北方士族名家因剡地僻静且秀丽而纷纷来剡地定居,在此地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与诗篇佳作。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 年),谢灵运辞官隐居剡地山雩山东北剡溪口,作《山居赋》。南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的任诞类中写到:“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2]804自此,“剡溪访戴” 的典故就经常被后人所提及。
三、唐诗中“剡溪” 意象的内蕴
“诗言志,歌咏言”,诗人往往会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通过诗歌来表明自己的感情志向等,写诗时会借用一些现实的景物来抒情。而“剡溪” 在诗里被诗人赋予了生命力,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还蕴含了诗人诸多情感。笔者从《全唐诗》中筛选出涉及剡溪的诗,研读分析后可以归纳出这一地理意象在唐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大致有3 种,一是乘兴自适,二是友朋情深,三是山水之好。
(一)乘兴自适
在《全唐诗》收载的2 200 余位诗词作者中,就有312 位颇有声望的诗人先后入剡,留下数百首诗词。其中,“剡溪”这一词在《全唐诗》中出现56 次。仔细研读这些关于剡溪的唐诗会发现,表现乘兴自适的诗歌大多涉及“雪夜访戴” 的典故。因此,可将其与典故结合来分析。既然要结合分析,就得先了解“雪夜访戴” 典故与剡溪意象的关系。
王子猷因见夜雪而饮酒,因览四周山川之晶莹皎洁而咏左思《招隐》,因忆隐居剡县之高士戴逵而乘舟访之,皆乘兴而行,惟自适是求,本质上体现的是魏晋文人自我表现、自我遣兴的审美追求。李白“兴从剡溪起,思绕梁园发” 便是暗用“雪夜访戴” 的典故,以前人之“兴” 带出自己的“兴”。这里的剡溪不再是简单的地名,而是会使读者引发联想的意象。在这些体现乘兴自适的剡溪意象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李白的诗歌。
李白《叙旧赠江阳宰陆调》写道:“正好饮酒时,怀贤在心目。挂席拾海月,乘风下长川。多沽新丰醁,满载剡溪船。中途不遇人,直到尔门前。大笑同一醉,取乐平生年。”[3]398王子猷是大雪夜独自饮酒后乘兴乘船去找戴安道,李白则乘兴去寻友人一醉方休。“剡溪船” 其实就是王子猷这一事迹的再现,只不过王子猷是“造门不前而返”,李白则是“直到尔门前”,结局不一样。诗中反用了这一典故,却同样体现了乘兴自适。又如:李白《东鲁门泛舟二首》“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及《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虽然剡溪兴,不异山阴时”中的“剡溪”,皆化用了王子猷“雪夜访戴” 的典故。
除李白外,唐代亦有许多诗人将“雪夜访戴” 融于剡溪意象中。如许浑的《泛舟寻郁林寺道玄上人遇雨而返因寄》“入夜花如雪,回舟忆剡溪”,乘兴寻人遇雨便折返了,正好暗合了王子猷访戴未见折返的故事。许浑的另一首诗《和毕员外雪中见寄》中的“相思不相访,烟月剡溪深” 也暗含了王子猷的故事。此外,李咸用的《雪十二韵》“吟阑馀兴逸,还忆剡溪船”,题目都是写雪,诗中却都提到了“兴” 与“剡溪”,实际运用了“雪夜访戴” 的典故。“乘兴自适”其实是许多中国士人普遍的追求,故而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在后世诗文中一直为人所用,千古流传。
(二)友朋情深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言:“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4]198江淹《别赋》有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5]165若要使离别诗产生感发动人的艺术魅力,还需要选择一个与诗人情感相契合的审美意象。剡溪溪水潺潺、环境优美,这使其成为诗人传情达意、寄托离愁别绪的常见意象之一。
且看李嘉祐的《送越州辛法曹之任》:“但能一官适,莫羡五侯尊。山色垂趋府,潮声自到门。缘塘剡溪路,映竹五湖村。王谢登临处,依依今尚存。”诗歌开头似在安慰对方,又像是为对方走马上任感到高兴。开头为诗人本意,后面的诗句用“垂” 字跟“自” 字,将眼前的景色写活了,再将与友人深厚的感情寄于剡溪景色中。再有戎昱《成都送严十五之江东》的最后一句“心系征帆上,随君到剡溪”,诗人的心都系在友人身上,会伴着友人到目的地,写出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让人触动。前面的诗歌都写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及别离之情,陆羽的《会稽东小山》却写出了浓浓的悲伤。“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 诗中“寒” 字与“断” 字突出了主人公伤痛的心情,颇有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之感。往昔的人和事已逝去,独留自己赏旧景,似在怀古,又似在念故人。除此之外,杨巨源的《送定法师归蜀,法师即红楼院供奉广宣上人兄弟》、李冶的《送阎二十六赴剡县》、张籍的《赠道士(一作剡溪逢茅山道士)》、薛逢的《送刘郎中牧杭州》等,皆是涉及剡溪意象的送别诗,抒发了诗人的别离之情,体现了友朋情深。
(三)山水之好
魏晋以来,剡中一直是名士栖遁隐逸之地。裴通《今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中说道:“越中山水奇丽,剡为最;……谷抱山阕,云重烟峦,回互万变,清和一气。” 明媚秀丽的剡溪山水吸引了唐代大量诗人,他们在此处流连忘返并留下了诸多佳作。诗圣杜甫便在《壮游》中表达了对剡溪的热爱:“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秀异” 两个字,一下子便使剡溪在剡地山水中脱颖而出。游历剡溪已时隔二三十年,诗人对剡溪一带的山水的描述还是那么清晰,可见剡溪山水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6]3。
杜甫所言,剡溪之美在其秀异,众多诗人则将这浓缩的两字放大,造成了一句句描写剡溪的诗句,诉说对剡溪山水的热爱与留恋。李白对剡溪山水的印象深刻,以至于战乱后还在《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中提到“忽思剡溪去,水石远清妙”。朱放《剡山夜月(一题剡溪舟行)》写道:“月在沃洲山上,人归剡县溪边。”明月升上来了,诗人还在剡溪边流连忘返,也从侧面说明了剡溪风光迷人,才使诗人出游兴趣浓烈导致晚归。李嘉祐在《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县山水上太尉》中提到了“看花入剡溪”,诗人得了捷报返剡地,暗写内心喜悦的同时抒发了对剡溪山水的热爱。李嘉祐还在《送越州辛法曹之任》中写到“缘塘剡溪路,映竹五湖村”,诗人平淡的描述中藏着一处陶潜的桃花源,藏着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结语
分析题目或内容中含有“剡溪” 的唐诗,可看出“剡溪” 地理意象在唐诗中的特殊意义。从唐开始,诗人便将“雪夜访戴”典故与剡溪意象相融合,也会通过剡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思想感情。或写出了像王子猷一般乘兴自适,或写友朋情深,或赞叹剡溪风光。“剡溪” 地理意象早已经超越了最初的地理意义,被人们赋予了文化内涵及人文色彩,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极具典型意义的地理文化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