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结合: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2020-01-10司新丽
司新丽
应用文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办理公私事务时经常使用的、有明确使用价值和某种惯用体式的实用性文章。应用文在实用功能中具有联系交往、宣传教育、规范引导和资料凭证的作用。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与应用文关系非常密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应用文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普遍使用的重要交流工具,应用文的重要性也因此显而易见。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中,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记住,而其中的一件就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具备最基本的读写技能。这里所说的‘读写技能’,首先就是足以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所需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应用写作能力。”[1]“应用文写作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从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这一共识已经得到教育界的高度认可。无论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还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着重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将应用文写作课纳入公共必修课程体系中。”[2]这里的“公共必修课程”指的就是“通识教育课程”。但事实上应用文写作课程在高校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认识上处于“边缘化”位置,使用上存在“陌生化”常态。可见,在大力提倡通识教育作为提升素质教育重要依托的今天,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双性”结合型教学模式为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范式。
一、如何理解“双性”结合
所谓“双性”指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即应用性,是应用文写作课程体现出的本质属性。应用文功利目的最为突出,发生的现实效应最为直接,完全是“为用而作”,为实现某种实际效用服务,是达到实用目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和工具。这是就写作目而言。除此之外,应用文写作要求内容真实准确、格式规范,决定了学生需要准确地掌握应用文的写作格式,比如一则通报,标题、开头、主体和结尾都需要进行规范化的写作。因此,讲授过程需要严谨准确传达写作知识,同样学习过程需要准确掌握写作基础知识并进行规范练习,从中也可见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工具性特征。由此,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模式需要着眼于应用文实用功能的实践性特征,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实用知识和写作应用文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做更多的写作训练和职业实训,以便学生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熟练、准确掌握各类应用文的写作方法,更好发挥应用文的实用性功能,这就是所谓“工具性”教学模式。
人文性是什么?《辞海》中认为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有学者认为“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人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3]。“人文性是判断个体是否具备处理与自然、社会和集体关系的能力以及是否具备理性精神、情感意志的依据和标准”[4]。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新的通识教育理念:“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其中包涵有人文性的要求。目前,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已被多数高校划入通识教育课程范畴。通识教育本质是一种超越功利性和实用性的人文素质教育,就其内容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文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是通过能力培养达到人文精神的渗透和传承。而人文性教学模式与其密切相关。人文性教学模式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营造愉快和谐的人文教学氛围,构建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文目标,教学内容强调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生活展开,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简而言之,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人文性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文化的熏陶、道德的教育、思想感情的感染、人文素养的提升。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6]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育也应如此,需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作为实用性学科的大学应用文写作,其内容包含应用文写作要素、党政机关公文、通用事务文书、经济文书、法律文书、日常应用文、新闻传播文书等,这些文书涵盖了工作事务和生活事务中所需要的各种文种,其内容属于人文知识的范畴。人文知识涉及文学、历史、艺术、文化、政治、法律、语言、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讲授需要从不同角度关联到人文知识的不同领域。比如讲授应用文写作要素这部分内容,会涉及小说、诗歌、散文等大量的人文知识。再比如对礼仪文书的讲授可以联系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文化,讲解法律文书可以引入法律法规等,用对比、扩展等方法将这些知识的人文性特征挖掘出来,使其转化为学生的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人文素养的提升。这些都需要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人文性教学模式来完成。
仅有工具性没有人文性特征的教学模式会影响学习兴趣,降低教学质量,而仅有人文性而无工具性特征的教学模式会偏离课程的本质特征和主要教学目的,因此只有工具性和目的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适合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综上所述,“双性”结合指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有机结合,既要突出工具性,又要渗透人文性,从而使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达到实用的教学目的,同时又达到既教书又育人、还能培养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文写作能力是大学人才的基本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上应用文写作应该成为被重视的学科,但目前高校对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定位与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极为不符,因而注定其长期处于边缘化和陌生化的状态。总体看来学校对应用文写作课程重视不够,虽然近几年已经把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但地位并未落实,应用文写作课程依旧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中,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存在问题成为必然。
(一)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够,授课兴趣不足
大学应用文写作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不仅需要写作学方面的专业素养,还需要法律、经济、会计、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授课教师需要既“专”又“通”,“专”指的是对于写作学的精,“通”指的是在相关知识领域的博。现实中既“专”又“通”的教师实属少见,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授者多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其精通于文学或语言学,在“专”和“通”方面显然都是不够的。由于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授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对教学内容深度开掘不够,所以对应用文写作的讲授就很难深入,加之科研上教师多以其专业作为研究方向,鲜有以应用文写作作为其研究方向,很难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用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做到教研相长。教授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师积极性不高原因何在?一是在关于写作的教学研究中一直存在重文学、轻文章,重审美、轻实用的倾向,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文学文的写作而轻视实用文的写作。这已经是教学实践和研究中的常态。二是对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且对应用文结构的模式化、语言的平实朴素兴趣不高等,都是造成教授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师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二)授课模式单一程式化,实践教学缺乏
由于缺少对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讲授模式的探索和改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固守一种教学模式以至成为单一程式化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教师先讲授应用文写作的理论,并穿插例文进行分析,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训练巩固所学知识。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显然是教师作为主导,学生是被动的,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和学习能力,阻碍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教学效果。应用文实用性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实践性教学模式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实际教学中,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缺失,只是在教室中纸上谈兵,缺乏真实环境中的历练,应用文写作的训练只是依赖课堂和理论。另外,大学应用文课堂知识与素养的训练脱节,导致学生既不能很好地掌握实践知识,又不能提升人文素养。
(三)学生基础薄弱,对学习重视不够
大学应用文写作过程是一个知识综合的过程,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就学生目前现状看,达到这样的水平困难重重,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够。在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并没有像英语、计算机等课程被学校重视的大环境下,学生自然不会投放过多精力在大学应用文课程的学习上,这是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的原因之一。应用文写作课程不像文学类的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内容的单调和写作格式的程式化是学生对其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
以上三个方面是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这三方面原因都是在单一注重其“工具性”前提下发生的。值得注意的是,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忽略其人文性,是导致其教学内容狭窄、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探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双性”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是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路径的方向和原则。鉴于目前其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现状,需要大力探索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改革路径。
(一)充分认识应用文写作课程重要性,提升其在通识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一个人的专业素质通常通过许多方面体现出来,但是最能集中体现一个人的专业素质的途径和方式无疑是应用文写作”[7]。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专业知识的学习显然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提升人文素养,而应用文写作则是这三种能力的综合,尽管处于新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应用文写作依然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应用文写作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世界著名高校哈佛大学曾印发《通识教育特别工作组初步报告》,其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加强通识教育,把伦理学、外语、写作与分析性推理、理性与宗教信仰、美国与世界、科学与技术、文化传统与文化变迁等课,列为本科生核心课程。……尤其是对通识课程中的写作教学,主要是应用文写作教学,……从必修课程上升为‘核心课程’”[8],可见正是因为认识到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才将其提升为核心课程,这是提高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大环境、大背景。尤其在信息化时代,浅阅读现象普遍存在,写作训练很是欠缺,人文素养提升更是被忽略,各高校要从思想上重视、从行为上保障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核心地位。比如召开研讨会,充分认识并论证应用文写作课程对提高大学生写作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然后在课程设置上,把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放入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中。由此使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便于教师和学生能够从思想上重视此课程的讲授和学习。这为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双性”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提供了一个好的环境和前提。
(二)开展跨学科合作,加大“专”“通”结合的师资培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一个关键性要素,或者说是掌控全局的领路人。探索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双性”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师资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要素。大学应用文写作是一门综合课程,既需要写作学的知识,又需要文学、法律、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知识,仅凭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恐怕难以为继,因此需要开展跨学科合作,做好师资培训工作。师资培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对写作学进行专项深入的培训,既要掌握文学文体的写作方法,更要从主旨到结构全面掌握公文、事务文书、法律文书、经济文书、日常应用文等各类应用文体的写作方法。二是要全面开展“应用文+”的培训,比如“应用文+法律”“应用文+财经”“应用文+礼仪”等,以此拓宽授课教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便授课教师解决好授课过程中“一碗水”和“一桶水”的关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上好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三是要对文化经典纸本深阅读进行培训,要学习掌握中国文化经典的精髓,特别要学习国学经典,因为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国学经典与应用文写作相融合,是对十九大精神的积极落实,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将课程建设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行的有效对接”[9]。总之,“专”与“通”结合的师资培训,有利于平衡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应用性和人文性,找到合适的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教学模式。
(三)编写突出工具性、兼具人文性的合适教材
“教材是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10]。可见,合适的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以往教材通常忽略人文性,而且所用例文陈旧,甚至不合时宜,因此需要编写一本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教材。如何编写好一本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教材?除了安排好教学体例外,更重要的是对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要以实用性为主,兼具人文性。要做到这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树立编写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教材的思想意识。其次,要处理好应用文的概述、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素以及各类应用文体具体写作知识之间的比例分配。再次,要处理好理论知识和案例之间的关系以及案例的典型性和新颖性等问题。最后,要有意识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融入,尽可能在理论介绍、案例等方面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以体现人文性特征。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是“炊”,教材是“米”,要想做好“炊”,“米”是不能少的,同样,突出工具性、兼具人文性,适用于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材对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不可或缺的。
(四)课堂训练和职业实训并行,体现工具性特征
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写作应用文的实践能力,训练是其关键步骤,因此在大学应用文写作的课堂通常都有一定比例的练习环节。比如讲授通知、通报、计划、总结等应用文种的写作方法时,通常都会有写作的训练环节,但这并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因为学生数量较多,练习的环节中教师并不能对学生的练习进行一一指导。于是职业实训在大学应用文的教学中就变得相对重要,职业实训的最大益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全面掌握和体会应用文写作的工具性特征。比如在讲授公文的格式、使用和处理这些内容时,单纯的课堂训练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无法让学生掌握各个环节的知识要点和职业能力要素,因此职业实训成为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下,通过参与会议或者活动见习文秘工作,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去掌握应用文写作知识,从而提高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往教学过程,因职业实训的条件不具备,几乎百分之百强调和运用的是课堂训练,职业实训几乎是空白,因此为突出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工具性特征,其教学模式改革需要加强职业实训。总之,不管课堂训练还是职业实训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的是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工具性特征。
(五)拓展教学内容,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加强人文性特征
除突出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工具性特征外,还需要兼顾其人文性特征。兼顾人文性特征的实现路径有两条:
一是加大契合提升人文素养、注重人文性特点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尝试从人文性角度解读相关的各种应用文体,比如讲授文章语体、应用文语言特征这部分内容,可以与文学语体相比较来讲,把文学语体纳入到应用文写作的课堂,使学生既掌握了应用文的语言特征,又对文学语言有所感受,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再比如,讲总结、调查报告等事务文书时,强调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和生活态度的重要性;讲经济文书中的广告时,把文化含金量高的广告作为例文,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心态和审美观念;讲法律文书时引导学生要培养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讲函时,要有意识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进去给学生讲解,培养学生重文化、讲礼仪的优秀品格。还需要注意的是配合应用文不同文种选取例文时,尽可能选择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文章。总之,尽可能将文学、文化内容融入大学应用文写作的课堂,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又有利于其提升人文素养,从而加强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人文性特征。此外,网络新媒体正在影响应用文写作,“应用文教学需要的内容和素材要体现时代特征,新媒体推送的内容一般时效性都非常强,为提高教学效果,从新媒体获取信息资源值得推荐”[11]。因此要注重利用新媒体资源以丰富大学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资源,比如借鉴微小说、电子简历等网络教学资料,挖掘其人文性特征,为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提供优质教学内容。
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传统授课方式是讲授法,为了提高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讨论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翻转课堂,所谓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外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自主学习,教师不用在课堂上讲授知识,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由此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翻转课堂追求的是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育,“师生主客体角色的转换、课前有目的地预习新知识、团队合作承担任务;课前演讲的精彩表现;课上理论知识的多样演绎、焦点问题的多方辩论、课堂写作的深入实践,这一系列的开放性教学设计不仅优化了教学模式,而且多角度、多维度地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融合于应用文写作的课程内容之中”[12]。这其中有心灵的碰撞、有诚信意识和自主意识的培养、有独立性和团队意识的锻炼,显然,翻转课堂为人文素养提升与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渗透融合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可见,这种新颖自由的教学模式在轻松的氛围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在不经意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另外,在新媒体时代下,挖掘微课等新型教学方式,注重情景导入,也是提升人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网络海量信息中筛选应用文式热点新闻资源进行加工,将其放入20分钟左右不同模块录制的视频中,在课堂适当环节放映,即所谓通过微课创设优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人文性含金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