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工匠文化,蕴育非遗传人
——高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与创新
2020-01-10王玉宝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王玉宝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2017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反映了“工匠精神”的建设在国家现阶段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国家急需培养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再次强调了非遗保护、发展与传承的必要性。当前,国内一些非遗项目正面临着“人走技失”“后继乏人”的问题。所以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必须要重视新人培养,让“非遗”项目走进课堂,无疑会更有利于老手艺的薪火相传。
由于烹饪专业教育的特殊性,“工匠精神”的培养很多依赖于师傅的“言传身教”,非常不利于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因此,项目组从职业教育发展入手,将“工匠文化”融入到“非遗传承”烹饪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聘请非遗大师担任企业导师,院校教师非遗传承人共同组成“双导师”,一起完成烹饪专业非遗传承项目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做好烹饪专业的培养工作,共同推动烹饪专业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一、实践方案
(一)培育“工匠精神”,强化职业素养提升
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匠人精神,加强对学生的职教素质培育,是适应新的经济结构下企业发展用人的需求,实施课程思政的一种体现形式,更是烹饪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烹饪专业学生首先要认识到职业素养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保障,要树立坚定的匠人精神归属感,并以积极的态度和职业行为在职业工作中去体现,以行动诠释职业道德内涵。
高职院校要加强和企业的沟通,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及时剖析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各种困境,要集中校内外的优势力量,把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课程中,实行课程的思政全覆盖,并以“工匠精神”为引导,对接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技能标准,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二)引入非遗进课堂,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将非遗引入课堂,首先是开展相关调研工作,了解非遗传承项目融入课堂教学的部分,在结合课程的改革修订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实现非遗进课堂,工匠精神融课程,培养一批具有非遗技艺及意识的烹饪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烹饪专业人才培养嵌入非遗项目实施性教学计划安排如下:第一学期将非遗科普知识融入课程,以学校教师主讲+非遗传承人讲座穿插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第二学期跟第三学期将非遗纳入到专业课程模块中,聘请非遗传承人为客座教授,进行非遗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通过双向选择的方法,学生进入到具备非遗项目传承的企业里实习,非遗传承人以师徒结对的形式进行非遗技艺学习、传承,形成非遗传承与现代学徒制相互交融的教学模式。
(三)引进非遗传承人,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
一支具有匠人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于非遗的保护、发展和传承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从学校的层面加强对校内教师的培训,提升对非遗的认识、对工匠精神融入课堂的理解;其次,聘请非遗传承人到校参与和指导教学工作中,与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书育人工作,共同组建“双导师”团队,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设计,这样才能真正地将非遗引进课堂,真正有利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真正有利于非遗的弘扬和发展,不断推动烹饪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不断前行。
(四)校企共建培育平台,传承和发展非遗项目
培养学生的匠人精神仅仅靠学校的教育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企业积极参与进来,共同开展课程、设计教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导师和实训场地,形成高效的合作平台,不断探索学生的培养路径,企业越早地融入课堂,进入教学,学生长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的价值观,也更有利于培养非遗的传承人,从而更有利于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项目点研发。
二、实践成效
(一)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烹饪专业的人才需求及培养特点,也遵循专业发展的需求,在非遗传承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构建可供借鉴并推广的高职“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结合企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创新教育思维,开拓教学平台,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教学质量。
(二)服务旅游产业,提高职业院校综合能力
在经济新常态下,职业院校如何更好、更高效地服务区域经济,服务旅游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找准定位,打造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以现代学徒制项目为载体,实现旅游行业的中国服务精神。
(三)拓宽“非遗”保护的思路
通过该试点项目,为社会直接培养了一批烹饪专业的“非遗”传承人才,为当下遭遇诸多困境的“非遗”保护工作找到一个新的突破路径,推动了“非遗”保护工作进一步向高等教育、文化产业开放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