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省市档案馆新馆建设掠影随想
2020-01-10马永群
■ 马永群
综合档案馆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履行档案保管利用职能,具有显著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尤其是强烈的政治属性。它同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重要文化设施一样,反映出一个地方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馆功能定位也在不断拓展,从最早的仅仅作为档案保管的场所向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五位一体”转变,档案馆服务功能在不断扩大,触角向社会各领域延伸,作为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记录的档案安全保管必要条件的全国档案馆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国各省市档案部门正在你追我赶,积极推进新馆建设。
一、部分省市档案馆新馆建设掠影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
2、北京市档案馆新馆
3、上海市档案馆新馆
4、广州市档案馆新馆
5、深圳市档案馆新馆
6、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新馆
此外,辽宁、山东、福建、宁夏、海南、山西、重庆、安徽、河南、湖北、吉林等省区档案馆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新馆或已建成或正在建设或已经项目立项,其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均比老馆有成倍甚至几倍的增长。云南省档案馆新馆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完毕,正在积极推进立项工作。
二、几点启示
全国许多省市档案馆新馆建设比云南先行一步,走在了前面,有很多方面值得学习借鉴,其中,以下两点是要特别注意的:
一是档案馆新馆选址要突出便利性
2008年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出台《档案馆建设标准》,专门用一个章节对选址与规划作出规定,其中对选址专门要求“应选择交通便利,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的地区”。云南省档案馆是国家一级档案馆,现有馆藏档案资料170 余万卷,有清朝档案、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现行档案等,有纸质、照片、音像、电子等载体档案,馆藏档案资源数量特别是民国档案在全国位居前列。近年来档案数字化、数字档案馆建设、少数民族档案征集抢救与保护等项工作亮点频现,大量民生档案接收进馆,档案数量持续增长,档案资源不断丰富,结构不断优化,为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打下了坚实的档案资源基础,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中大有用武之地。
在新馆建设中,选址何处,除了要考虑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远离易燃易爆场所,地势较高、排水通畅,有利于档案保管外,结合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这一本质属性及其社会化服务功能,选址要立足于方便机关单位和社会公众查阅利用档案,不能远离人群密集区。虽然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便利,许多档案馆实现了部分档案的网上查阅,甚至是跨馆出证,一站式服务等等,但是客观地说,由于种种原因,网上查阅档案距离查阅利用者的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档案的最终目的在于利用,档案馆不能远离人群聚居区,不能太“高冷”,离人群太远,要贴近大众,方便大众。目前各地都在建新城区,有的档案馆新馆由于各种原因选址落户偏远地区,这是极为不利的,一定要选址于交通便利,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靠近人群密集,方便查阅利用的地区。
二是档案馆新馆设计要突出智能化
当前,借助网络的飞速发展,各地都在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人与人甚至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运行管理能力。智慧城市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全社会各行各业,诸如“智慧交通”、“智慧乡村”、“智慧图书馆”等,作为公共文化事业机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对档案信息资源馆际共享乃至社会共享孜孜以求而不断努力的档案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积极投身其中,在资源整合、信息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建设等方面打牢根基,否则势必被远远抛开,成为信息孤岛。
在新馆建设中,要优先对档案馆的智能化进行通盘考虑,优化设计,对需要建设的消防监控报警、自动灭火、电力监测、空调自动控制、库房温湿度监测调控、库区安全监控、周界安全监控、门禁人员、车辆身份识别、办公自动化、档案信息化甚至是自动调卷归卷等智能系统,以及需要建设哪几个网络,中心机房位置设在哪里更合理,面积大小多少合适,线路如何走向铺设,甚至要设置多少个监控探点,分别布置在什么位置等都要超前谋划,力戒由于考虑不周,设计有漏洞,智能化功能缺失,导致临时更改设计,甚至建设过程中进行施工变更,拆墙拆屋,砸砖敲瓦,重新布线,重新装修,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影响投资效益。
总之,档案馆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必备基础条件,其建设事关档案事业的长久发展,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在项目立项前就要认真研究,有所预见。要科学选址,突出智能化设计。组织精干团队集中梳理各职能处室和各项专业工作近期和将来的各种需求,与设计人员充分沟通,确保设计没有漏项,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