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以忠 鞠躬尽瘁
——读诸葛亮《出师表》有感
2020-01-10
前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诸葛亮是汉末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称颂,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和无尽的怀念。人们普遍评价诸葛亮为千古贤相、治国能臣、军事奇才和君子典范。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即使得到其中一项评价,都是很值得自豪的,而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可谓不吝其誉,涵盖了做人与做官、治国与治军的统一。诸葛亮因感激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提出《隆中对》,为刘备争雄确定了东连孙权、北拒曹操的方针和先取益州荆州、再出师北伐兴复汉室的战略;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曹魏、孙吴政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是诸葛亮的文治武功,但更让诸葛亮名垂千古的却是其智慧和人格力量。《出师表》作为千古传诵的文学名篇,字字恳切,句句肺腑,处处关情,集中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人格力量,一般认为,不读《出师表》,就不知道什么叫忠。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坚定地表达了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和情怀。
“表”属于章奏一类的文体,是古代臣子对于君主有所陈情而使用的一种上行公文。《出师表》有前后两份,前《出师表》是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军北伐之前给蜀主刘禅的上表,主题是劝刘禅保持蜀汉政治清明,使他能够专责北伐,而没有后顾之忧;后《出师表》是第二年诸葛亮率军屯驻汉中给刘禅的上表,主题是说明在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先帝刘备的遗志和确保蜀国的安全,应该抓紧出师北伐,希望刘禅不要因为有不同意见而动摇意志。通观前后《出师表》,前者苦口婆心,讲君主“亲贤臣,远小人”之理;后者披肝沥胆,讲为臣“鞠躬尽瘁”之责。诸葛亮在这里鲜明地提出了一个明君贤臣的政治标准。
《出师表》文风质朴,很少用典,但起笔峥嵘、文势跌宕,声调和谐、气韵流畅,首尾呼应、条理分明。更重要的特点是“理周情切, 志尽文畅”, 字字句句饱含忠贞的思想情感和坚定决心,极富感染力,从而使《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苑,不愧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品读《出师表》,我们既为诸葛亮勇于进取的精神和修明政治的主张所折服,更为诸葛亮忠心报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所震撼。《出师表》的核心是为国以忠,忠心报国。虽然诸葛亮忠于的是一家一姓的刘家王朝,有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但其中蕴含的为国以忠的爱国主义思想却是永恒的。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为宝贵的组成部分,也是确保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因此,《出师表》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况且,《出师表》还展示了诸葛亮深刻的治国理政思想和丰沛的人格力量,每每读来,都为其凛然正气所感召,为其忠义之举所激动,为其智慧才华所倾倒。
《出师表》对后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但更多的是给官员的启示,核心是要求官员为国以忠。为国以忠,既是官员的本分和职责所在,也是官员的基本品格。只有官员忠诚,才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造福于民。为国以忠,需要理想信念支撑。当然,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理想信念。凡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群众愿望的,就是先进的理想信念。诸葛亮的理想信念是兴复汉室、实现国家统一,这在当时有着积极意义,也反映社会上很多人的愿望。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使官员在关键时期不动摇,在物欲诱惑面前坚守底线。为国以忠,要求选贤任能。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只有选贤任能,才能保证国家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骨干力量,为国家的发展进步和长治久安提供组织保证。为国以忠,还要求官员廉洁自律。诸葛亮在《自表后主》中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这段“自报家产”的话,让人看到了一颗坦然无私的赤诚之心,体现了诸葛亮清正廉洁的为政理念,也体现了诸葛亮安贫乐道的道德品质,充分展示了其人格力量和道德感召力。只有官员廉洁自律,才能发挥楷模表率作用,引领社会良好风尚,促进政治清明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