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视觉修辞的反思与展望

2020-01-09

关键词:政治

刘 晶

(南昌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330032)

在视觉转向的时代语境下,视觉修辞在政治传播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作为一个学术领域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大多探究政治视觉修辞的运作机制和实践路径,但是由于视觉与生俱来的感性、模糊、多义等内在特质,政治视觉修辞不可避免带有不同于传统文字宣传的弊病,在广泛运用、提升政治传播效果的同时,也处处是陷阱和风险,需要被指认和反思,引人警醒。

对于理论的建构者而言,反思作为一种“反身性”的态度,意味着质疑已有的预设,悬置“显然性”的事物,探讨替代性的实在框架和掌握多元的立场①肯尼斯·格根:《语境中的社会建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为了保障政治视觉修辞更为光明的前景,必须学会质疑所有我们接受为真正、真实、正确、必然和必要的知识体系。这种批评性的反思更像是引入对话式的交流,从而奠定共同的根基,走向更为光明的未来。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哲学元维度视域,反思政治视觉修辞在理论和实践发展中存在的局限,展望未来的出路,以期助力政治视觉修辞的可持续发展。本体论即从社会存在的角度考虑政治视觉修辞的本质属性;认识论是探究什么样的政治视觉修辞更有助于人们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真理;价值论是检验政治视觉修辞是否实现了政治的本质,即为了人类幸福生活的目的;方法论探讨如何发展更富有创见的政治视觉修辞理论的研究路径,方法论的探讨也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以上反思是未来政治视觉修辞研究是否能在“学科建制”层面成为一个学科和领域的关键。

一、政治视觉修辞本体论的追问

“本体论”指关于存在本身(being as such)的理论或研究,是“形而上学”的同义语②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本体论关注宇宙的起源,以及主客体结构、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从西方古代哲学开始,本体论都是将图像作为感性的经验排除在外,直到20 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出现。海德格尔关心以图像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对人类命运产生的影响,认为世界之成为图像,与人之成为主体,乃是同一过程。因此,现代技术与现代形而上学的本质是同一的③海德格尔:《存在的天命》,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8年版,第47页。,即人是图像化存在的主体。作为现代技术构成的世界图像虽然出于存在的天命,但它同时需要人来加以完成,表达出海德格尔对图像的中肯态度:既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危险的,“唯有创造性的追问和那种出自真正的沉思的力量的构形中……人归属于存在,却在存在者中保持为一个异乡人”①海德格尔:《存在的天命》,第60页。。

政治视觉修辞作为现代人类进行政治传播活动的存在方式,同样需要研究者保持“异乡人”的身份进行审慎的反思。实践已经证明,把理智与感情对立的政治宣传是无效的,因为人类的情感不仅为政治行为提供动力,也是政治认知的价值尺度。人要先激起感情,然后才能接受晦涩抽象的政治概念,而理想化的政治视觉修辞的力量正在于它触动人的感情,并从中汲取政治思想的动力。政治以隐喻的力量将一些宏大的主题、内容和价值观(爱国主义、道德、家族、人道主义、幸福、消费)渗透到人们的意识中②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91页。。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少政治视觉修辞实践还仅仅停留在表层的情感,遗忘了人类理智是一种“推论的知性”,我们不能离开映象而思维,也不能离开概念去直观。“概念无直观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③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在这个意义上,政治视觉修辞把作为行动的政治展现为对象性的表征,损害了人的主体性,使人远离了政治的本性。

(一)符号淹没现实

修辞者运用形式作游戏,线条和图案、韵律和旋律都是设计的道具。从言语到行为,再到政治,皆成了一种操控和算计,这个“被设计”的普遍存在构成了环境,形成了意识形态。自由、民主、改变、伟大等字眼被过度消费,变成虚伪浮夸的声音,从心灵、精神或内心世界的高尚领域中被拽了出来,并被转换为操作性的修辞术语和问题。政治议题几乎总是配有同样的“解释性”的视觉画面,把有慑服力的、僵硬的具体性强加给自身的凝固形象,从而切断了意义的纵深发展,把设计好的意义牢牢地嵌入听众的头脑之中。观者被期望会将这些形象与制度、态度、情绪和期待的固定结构联系起来,并以一种特定的方式作出回应。

于是,政治视觉修辞营造了亲昵的召唤性,而不是严肃的指示性,无形间促进了认同。在眼花缭乱的菜单式的政治视觉修辞中,观者看似拥有虚假选择和无限扩展的自由,实则仅仅是符号景观中被动的看客,在忙不失迭的观看中满足了虚假的知情权和参与的心理幻想。政治视觉修辞中的游戏形式符合人性,是人们产生快感的无穷无尽的源泉。于是,快乐原则吞并现实原则,一面扩大着自由,一面又强化了统治④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59页。。

(二)情绪影响认知

政治视觉修辞与电影语言一样,同样存在着情绪与认知的矛盾,但视觉本身就是偏向情绪性的形式,情绪性的上升意味着认知值的下降,加之为了符合观者的碎片阅读习惯,不论是漫画、微视频还是其他线上线下的政治视觉修辞形式,都不得不减少叙事中的信息含量,以使情绪能够凸显,实现感性的召唤。为了政治传播目的,被压缩到最小单位的视觉修辞文本,通常会重复地强化少数几个关键词,或尽可能将复杂的议题简单化为一个日常故事,但是由于时间的压缩和视觉形式对抽象概念表达的先天不足,原本结构严谨的叙事信息成为不连贯的能指,造成信息层面上的“孔洞”,观者只能通过画面或音乐所诱发的情绪来填满。政治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内涵和外延只能被碎片化、扁平化地呈现,类似于广告剧的邀请式观看,充满了肯定性的许诺,无益于提升公民的政治素养,更遑论促成有价值的政治参与。

(三)游戏战胜意义

在政治视觉修辞中,游戏的形式所缺乏的是有意识的和反思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游戏与政治的分界线。“欲望总是立即抓住它的对象,反之,反思则把对象移开一段距离,摆脱情欲的贪婪”。⑤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第230页。“疏远化的效果”是产生那种使世界的本来面目能够得以认识的分离。社会的吸收能力通过同化其对抗性内容,以形式“诗意的”想像去对抗科学的理性和经验的理性。高品优质的精神文化委身于左右逢源的物质文化,可爱的超越性形象被纳入无所不在的日常现实,从而失去其合法性,呈现出调和性的多元主义,这种多元主义使最不相容的意识形态和真理也能在差别中和平共处。在诸多政治视觉修辞的能指狂欢中,真正审慎而负责的思考力和行动力是不在场的,在单向度和庸俗化的技术合理性中,幸福意识逐渐占据压倒一切的优势,曾经含有更多激进成分、更多自由和对社会戒律的更多藐视的高尚冲动和目的日益退化。

二、政治视觉修辞认识论的反思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能力、范围、限度和真伪标准的研究。认识论的核心是真理问题。真理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获得真理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我们如何可能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确凿无疑的真理?真理发生自纯思的先天理性与来自人性对外部世界的感性经验这两者的关系问题①王德峰:《哲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页。。在从本体论上探讨政治视觉修辞作为人类政治生活存在的方式及其先天的局限性之后,需要从认识论的角度反思什么样的政治视觉修辞实践才能更有助于人们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真理。

(一)精神表征与物质表征的协调发展

健康的人类文明是高级的灵魂精神和世俗的实用主义的相互博弈,彼此不仅泾渭分明,而且主次明确,在政治视觉修辞中应该予以立体地展现。我国的政治视觉修辞还暂时处于物质IP 输出为主的阶段,注重在物质层面展示和呈现人民经济生活水平提升的成就。在价值观层面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具有高尚意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落入物质主义思路。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显性的一个表征,“一带一路”倡议大多强调能给各参与国带来切实可观的利益,希冀以经济的合作实现精神上的共识;而孔子学院则以教授外国人汉语、武术、京剧等中国技艺来达成其对汉文化的认同,其精神意义和文明内涵尚未充分呈现。

中国人讲求“和合文化”,这是东方智慧,弥足珍贵,但其与公平正义、平等民主等世界精神之间的逻辑关系究竟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二十四个高度浓缩的文字表达,将物质根基和精神表征巧妙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深刻昭示又同步引领治理文化世界化迈向新征程②项久雨,侯玉环:《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的三重意蕴》,《江淮论坛》2019年第6期,第137页。。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主要的精神遗产是自由民主法制,所以西方知识分子的集体身份认同是“我们都是希腊人”。而在中国儒家文化圈辐射的大中华地区,基于和合文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需要假以时日,夯实理论体系,与世界精神进行有机对接。柏拉图的《理想国》认为人的正义精神和吃饭睡觉一样,是人的自然精神实体,同样,我们需要挖掘和合文化中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可持续性价值,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智慧③孔德立:《论早期儒家的共同体思想》,《江淮论坛》2019年第6期,第174页。,使其作为世界人民的精神共识之一。否则,我国与他国之间进行的经济合作可能会被误解为权宜之计,其精神的纽带会被轻置,他国很容易因地缘文化差异而转向与其文化更为接近的国家进行合作。没有精神实指的政治视觉修辞可能终将沦为漂浮的能指。

(二)双向度的修辞演绎

政治生活包括从对立的两极进行思考,在任何一种情境中,总括各种观点的整体观点都是必不可少的④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知识社会学引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13页。。在传播实践中,“真相”是通过修辞“创造的”。仅凭中、西两种政治文化都称对方为虚伪的“假民主”这点,我们就可以说,真诚与伪装的同一性就是表演⑤邓晓芒:《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页。。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政治视觉修辞都是具有目的性的表演。为了赢得“他者”的理解和认同,就需要真诚地表演,满足对方对于“求真”的基本诉求,有必要采用传播学家霍夫兰的“两面说服”技巧,既要讲述优越性,也要揭示存在的问题,让观者独立思考和判断。

全球化造就了崭新的、无边界的、整体而透明的信息流通方式,分割国内外两个舆论场的高墙正在坍塌,舆论市场双轨制难以维系。光荣的中国梦与晦暗的中国“病”都需要对外曝光以获得话语的主动权。人类社会总是存在病症的,如果我国的政治视觉修辞只提中国的卓越成就,就违背了人类“求真”的信条,只会起到反作用,陷入被动的国际舆论境地。

纵然是久负盛名的美国梦,由政府、媒体、民间机构乃至公民主动自发的批评之声仍然不绝于耳,但总体并未危及美国梦在世界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在国际传播的舞台上,西方社会的自我批判、对政客的讽刺经常成为一种“种牛痘”或是出于狂欢理论般的安全阀策略,这些绝非以颠覆政权为目的的批评式表演,反而为其赢得了“自由和民主”的美誉。基于此,我国的政治视觉修辞更应该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三)源于质询的修辞情景

修辞言语因修辞情景而产生,被诱发的言语很自然地参与到这一情景中,通过参与情景获得意义及修辞特性①肯尼斯·伯克:《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3页。。然而,现在很多政治视觉修辞的情景是“诡辩的”“虚构的”“幻想的”,甚至是“去情景化”的,成为了宣言,而不具备修辞意义。在政治视觉修辞中,没有真实的情景所强烈诱发的言语,会被认为是“矫揉造作”的“不真实”的宣传语言。例如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说唱视频《The Belt and Road is How》中,各种肤色的孩子在电脑合成的虚拟舞台上,通过歌曲来解释“一带一路”倡议,并非真实场景的再现,而是虚拟的修辞情景,不是出于问题意识的政治视觉修辞表征可能只是起到感官刺激的短暂作用。然而在《President Xi Jinping-Why I proposed the Belt and Road》中,运用大量的真实新闻影像体现出“一带一路”倡议产生的迫切原因是基于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积极回应,则更有可能达成修辞幻想主题的共识。

政治视觉修辞如果不是出于与现实世界的质询和关切,终将是昙花一现。尽管修辞传播的平台已经数字化了,取代了传统修辞面对面的修辞情景,但人性没有改变,只有出于人类共同关切的修辞情景才会获得最广泛的认同。

(四)多层联动奠定信任的修辞基调

政治视觉修辞是表达者和接受者“以相互之间的基本信赖为前提的共同冒险”②佐藤信夫:《修辞感觉》,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1页。,没有最低限度的信赖关系,政治传播就不能成立。加之“图像学像相对于占星志的占星术那样行事”③E.H.贡布里希:《象征的图像:贡布里希图像学文集》,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27页。,充满了不确定性,尤其在跨文化传播中,政治视觉修辞被受众有意无意误读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政治视觉修辞必须与其他对话方式进行联动,才能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否则仅仅靠官方发布的修辞文本,所激发的也只是一种短暂的情感,达到高峰之后迅速燃烧殆尽④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55页。。例如,可以与视觉人类学学者进行合作,将政治诉求诉诸公民影像。在政治传播中,公民影像的记忆对唤醒社会良知以及“辅政”有积极意义,在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中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正如雅克·德里达所言:“唤起记忆即唤起责任”。⑤邓启耀:《视觉人类学导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89页。

多层联动的政治视觉修辞本质上是一种重构性的修辞力量,体现了我国政治视觉修辞不再局限于官方叙事,不再是歌舞升平的华丽成就展示,而是富有反思人性和自我更新的文化力量,折射出在现有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中源自东方文化的思考。只有立足于长期的多层次的对话(通过文创产品、公民外交、孔子学院、华侨留学生、旅游等途径),才能铺就长期的、具有渗透、弥漫性和知觉性的背景情绪,为政治视觉修辞奠定友好信任的基调。

三、政治视觉修辞价值论的探索

价值论是关于事物满足人的需要、兴趣和目的的意义性的研究。价值论包括伦理学和美学两个分支。西方伦理学的主要论题是:什么是善和恶?这方面的研究又被称为道德价值论。康德主张道德意识高于审美意识,有道德才有理想的美,道德是美的根据⑥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0页。。政治视觉修辞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呈现了真善美,是否实现了政治的本质,即为了人类幸福生活的目的。

(一)审慎地看待政治视觉修辞的价值

政治视觉修辞创造了可传递经验的本质结构,是现代性的脱域化和全球化趋势的表达,已成为不可逆的历史进程。图像让“硬”的意识形态变“软”,而不是奴役“硬”,这种控制力既是政治视觉修辞的效能所在,也是其遭致道德非难的源头。政治视觉修辞的价值不可低估,同样不可盲目高估。

我们既不应过分乐观地认为感性的政治已经取代理性的政治,似乎在丰盛而欢愉的视觉修辞中可以轻松实现政治的游说目的或政治参与;与此同时,也不应轻率地走向反面:过度哀叹政治视觉修辞腐蚀了公共价值、破坏了政治的本质,担忧甚或认为其已经从政治代理人的角色一跃成为了主人,让视觉幻像攫取了正义与权力。

对修辞者而言,需要警惕“形式即意义”(form is meaning)①雷吉斯·德布雷:《媒介学宣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0页。,不能让视觉修辞的形式淹没了政治价值;而对于解码者来说,提升政治视觉修辞素养的关键在于发现为何可视化、谁来可视化、如何可视化背后存在的视觉权力关系,这需要我们回溯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洞察政治视觉修辞背后的政治经济权力博弈。当我们知晓如何看待政治视觉修辞时,只是完成了必需的步骤之一,改变它才是最终目的。

(二)重返本质的政治视觉修辞

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预设一般是视觉修辞的方法越精巧,其产生的政治说服效果就越好。然而,在国际社交网络平台上,具有较好传播效果的政治视觉修辞文本很多是以“无招胜有招”的看似自然化的方式呈现的,即发挥照片、摄像等作为视觉论据、议程设置和事件记录的功能。这似乎又回归到了柏拉图的论断:“严格意义上的技艺,是应该完全符合自己的本质。任何技艺都不是为它本身的,而只是为它的对象服务的”。②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24页。理想的政治视觉修辞作为一种技艺,本质也是应该出于正义的目的,帮助它的对象——普遍的大众去发现正义,而不是遮蔽正义。因此,人们可能会更倾向于认为,(,(看上去)去除了一切表象的呈现政治本质的视觉表征(照片、录像)才更符合他们的利益。

政治视觉修辞与视觉修辞不同,它为大众提供的是关于政治的质询而不是娱乐消遣或艺术陶冶,因此,人们对于优秀的政治视觉修辞文本的评判标准,尽管也包括了形式上的“可看性”和情绪上的“感召力”,但最终能进入和停留在人类深层认知领域的注定是符合真善美的价值观并经得起逻辑论证的修辞。人的精神需要表现在他的求知欲上,人的天性使所有的人都具有求知欲③格雷:《人类幸福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1页。,反思性知觉是所有人类行为的特征。“内容为王”而不是“形式大于内容”同样应该作为政治视觉修辞的准则。作为服务于人这种“作为政治的动物”的技艺,政治视觉修辞无疑应当加重对于政治学的研究。此外,还需要讨论视觉修辞在公共审议中的作用,凡是由视觉修辞主导的社会文化变迁需进一步审视之。

四、政治视觉修辞方法论的展望

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具体而言,是对应用于某一研究领域的方法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它包括对与知识分支相关的方法和原则所作的理论分析,如范式、理论模型、阶段以及定量或定性技术④S.Irny,A.Rose,“Designing a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Planning Methodology for Malaysia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isp-ipta)”.Issues in Information System,Vol.6,No.1,2005,pp.1-6.。方法论是一种总体研究战略,它概述了进行研究的方式,还确定了研究中使用的方法。政治视觉修辞还未形成专门化的研究方法,从修辞学视角出发的政治视觉修辞研究,沿用的是归纳和演绎的形式逻辑方法;从跨学科视角出发的政治视觉修辞研究,运用的是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并行的方法;从人性的本质出发,政治视觉修辞需要与人类学展开合作;从学科的未来出发,政治视觉修辞面临诸多的机遇与挑战。

(一)归纳和演绎的形式逻辑方法

演绎法是研究者将现有的视觉修辞研究的方法应用于政治视觉修辞研究。这种方法的前提和假设是,视觉图像与语言文字具有同一性,采用演绎法更容易将视觉修辞纳入修辞学的研究体系,从而更好地发展和诠释修辞理论本身。归纳法的方法论前提是视觉符号与语言修辞符号有着重大差异,研究者应该重视辨析语言修辞和视觉修辞的分野,试图建立起相对独立的视觉修辞理论。Sonia Foss 认为归纳法可以拓宽修辞研究的范围,突破语言文字研究领域的局限①S.Foss,“Framing the Study of Visual Rhetoric:Toward a Transformation of Rhetorical Theory”,in Charles Hill and Marguerite Helmers,Defining Visual Rhetorics,Mahwah,NJ:Lawrence Erlbaum,2004,p.303.。基于形式逻辑方法的政治视觉修辞研究较多地围绕语言学、语义学以及图像学等理论展开微观的文本分析,不涉及传播过程和效果研究。

(二)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并行的方法论

在质化方面,研究者对政治视觉修辞的文本内容、结构和语义框架等进行质性分析,总结视觉修辞文本的意义生产、运作机理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内涵。除了幻想主题分析法和修辞批判之外,政治视觉修辞的质化研究通常采取跨学科的理论视角,例如艺术史(构成性诠释法②构成性诠释法是源于艺术史中的影像研究的路径,有赖于研究者个人的视觉鉴赏力,与图像符号学分析法互为补充。)、符号学、精神分析、话语分析、民族志、现象学等方法。政治视觉修辞研究,既要实证研究,探究政治视觉修辞的规律,验证政治修辞传播的效果;也要进行人文主义的解释性和批判性的研究,挖掘政治视觉修辞的本质,揭示其背后的复杂权力关系。在量化方面,研究者需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实验法、调查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情感分析等方法对政治视觉修辞文本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定量描述,或对受众展开修辞效果的实证分析。

(三)回归人性的人类学转向

因为政治视觉修辞作为人的传播活动的一种,需要加强对于人的理解才有可能实现跨文化语境的交流与认同。除了上述“认知”与“反思”是人作为有理智的生物所特有的需要之外,人作为有生命的生物所固有的需求还包括人类的本体安全需求与存在性的焦虑。弗洛伊德指出,在任何给定的情境中,人们对焦虑的感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在面对外在世界时的知识和权力感”③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1页。。

政治视觉修辞作为一种传播质询,通过增加人类对“未知”环境的知识或对“熟知”环境的再认识,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增加安全感。现代性的焦虑作为人类情绪的一般状态,本来具有无意识的弥散性和游离的特点,但政治视觉修辞为人们锚定了具体的焦虑对象,将焦虑加深为恐惧,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咨询和解决方案,从而催生并加速了人们面对危险时的一种适当反应:赶紧行动起来,从分裂的种族变成联合的“我们”。但这又意味着“我们”面对的是无“他者”存在的乌托邦想像。

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不论在人类学意义还是政治学博弈中,“他者”是永远存在的。现存欧洲民族国家的两位缔造者马志尼和俾斯麦都深信不同民族类型的个人之间是不可能有政治团结感情的④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1页。。这可能解释了为何“二元对立”的政治语言反而被作为“经久不衰”的框架而反复使用。如何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是政治视觉修辞能否产生认同之关键和永恒的命题。这势必牵扯到不同文化间的认同难题。要产生跨文化间的移情需要在一个他者的空间中对我们自身进行想像,在某种层面上是对那个他者空间进行拓殖的过程⑤佐亚·科库尔:《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243页。。

五、结 语

理论总是在修正中发展,政治视觉修辞在理论演进和框架搭建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后续学人不断修缮和革新。鉴于视觉修辞本身也属于一项“未完成”的新兴学科,尚未能建立体系化的视觉修辞语法,不论是生产者视角的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还是传受交互视角的接受美学分析,总体而言,对图像语篇的解读仍然是被置于语言学分析框架的对照关系之中的,图像逻辑是否具有超越语法之外的独特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

“观众如何应对和处理政治视觉图像”这一核心问题还有许多疑问,这个领域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就像其他书面与口头形式的传播,视觉劝服取决于观众预先存在的态度、价值观和信仰以及他们如何处理、解释信息和展开行动。观众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信息,不同的观众如何应对不同的视觉信息还需进一步研究。图像和文字之间的相互作用亦需进一步审视,例如当文字和图片不和谐时观众是如何处理信息的?

政治视觉修辞研究不应囿于修辞技巧,而应跳出目前众所周知的学科争夺地盘的战争和对于“领土权”的焦虑,从源头出发,以自由的交流与开放的心态加深与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合作。政治视觉修辞揭示了源源不尽的新问题和研究客体,这是令人遗憾的,但同样是让人兴奋的。尽管准确定义政治视觉修辞及其学科边界的想法在当前可能是不成熟的,但政治视觉修辞实践的每一次新的转变都会揭示更多的研究、讨论和想像的可能性。至少在不远的将来,有必要并且值得去维持当前这种“未解决”的开放状态。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哲学思想层面的认知转向、人类传受行为的视觉转向以及互联网的日新月异,技术进步与制度容纳之间的相互纠缠①杨思文:《新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及风险探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第64页。,诸多因素使政治视觉修辞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既有天时地利人和,又存在与生俱来的先天不足和内忧外患,如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需要学界和业界齐心协力去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用中国智慧营造政治视觉修辞的中国路径、中国格局和中国风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政治经济视觉修辞的研究和践行仍然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办公室政治
长抓政治生态
“政治问题”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领导不能“空喊”——必须从实讲政治
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