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利休草庵茶室空间设计风格之探析
2020-01-09徐莹苏悦陈勇
徐 莹 苏 悦 陈 勇
(福建农林大学 福州 350000)
日本茶道内容丰富,几乎将东方文化囊括在小小茶室中;思想上包括佛教、道教、儒教等;形式上包括建筑、庭院、书画、茶道具等,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1-2]。在日本茶道文化中不允许仿造别人的茶室,能够设计建造出别具一格的茶室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茶人[4]。千利休是日本最纯正茶道“草庵茶”之集大成者,是日本茶道本身[4],他的茶道理念通过后世茶人的努力,继续在民间发展[3],影响日本设计界的各个层面[4],而风格是呈现该文化最显著的特征。目前,有较多关于日本茶道文化、茶室设计的参考书籍,但尚未从设计角度对千利休草庵茶室风格进行详细分析。“待庵”是现存唯一利休茶室,建于1982年左右,位于日本京都,属于独立的小草庵茶室,称为小座敷[3],是最古老的二叠茶室,作为千利休草庵茶室样本进行分析。
1 形成原因
1.1 外在因素—政治、文化环境
(1)政治环境
千利休(1522—1591),日本战国安土、桃山时代茶人,堺市人。室町政权瓦解后,各武士展开争夺战致市民文化的发达,受中国宋朝的点茶法影响的茶室可以慰藉武士的心灵,因此融艺术、娱乐、饮食为一体的茶道发展迅速,至16世纪中叶,茶道在日本获得了异常迅速发展,几乎形成全民参与的局面。[3]
(2)文化环境
日本茶文化是由中国佛教的僧侣们传入,日本茶道思想背景为佛教,思想核心为“禅”[4]。千利休为追求茶道奥秘,曾参禅于大德寺大林宗套、笑岭宗祈、古溪宗陈禅师,将禅院的清规、禅僧的生活态度与茶道的文化形式结合,建立朴素的草庵茶风。《南方录》记载:“小草庵里的茶道,首先要以佛法修行得道……佛之教便是茶之本意。”“草庵茶的本质是体现了清净无垢的佛陀世界。”[3]等遗留的语录,利休将禅法带入茶道的实践,并上升为禅法的修行[4]。
1.2 内在因素—创作思想
利休将室町时代书院茶及草庵茶两大茶道法统整合起来,以书院茶为基础,精通规矩仪式后,简炼成精神层面的草庵茶[3],注重“心”与“心”的交流。并提出茶道秘诀为“夏天如何使茶室凉爽,冬天如何使茶室暖和,炭要放得利于烧水,茶要点得可口,这就是茶道秘诀”,以禅为根本,“无”为主体,“本来无一物”作为茶道艺术的创作源泉,平等对待身边每一件事,以“和、敬、清、寂”为茶道思想,即“和谐”“诚敬”“清敬”“寂然不动”,随时随地创造新的形式与茶趣。[4]
2 样式表现
2.1 精巧的空间形象
总体布局采隅炉(地炉设置于点前座内,亭主左前方)、本胜手(客人在右)、上座床(位于客座附近,亭主视线前方)的不对称不均齐形式,分为茶室主体、水屋“胜手之间”、等待室“次之间”,床之间、茶道口(亭主前往点前座的入口)、躏口(供客人使用出入口)处于三个端点,以点前座(亭主点茶时的位置)为中心。床之间正对躏口,客人入席前,第一眼可欣赏床之间挂物或花入。主体部分为2叠半榻榻米,约4.5平方,一次仅能接待1—2人,亭主一叠,双客为一叠,主客平等,隅炉形式使客人前方更为宽敞[3]。 一般社交距离的范围在1—3.5m之间[3],亭主与客人距离比一般社交距离更近,促膝而坐,达到以心传心的目的。
2.2 简素的界面表现
地面满铺榻榻米,从室町时代榻榻米已经铺满整个地面[5]。墻面开始使用一般民家所使用的土壁,“腰张”为土壁下部贴和纸,在点茶座贴一张白色的“奉书纸”(一段),客座周围贴两张绀色“凑纸”(二段),在窗户下槛张贴和纸称“总张”[5]。草庵茶室天花板,有“竿缘天井”、及“化妆屋根裹天井”。“竿缘天井”较低,为亭主天花,使用白竹或大和竹环绕在天井边缘,底材铺设野根板;“化妆屋根裹天井”为缓和小茶室天井高度的压迫感,采用斜面向上延伸形式,较高,为客座天花,垂木使用竹子或小圆木,网状编列使用大和竹,用藤蔓绕紧,其后在这些衍架上铺设野根板[3]。“床之间”为室床形式,内壁和天花会涂上泥土,不露内部柱子[5]。
躏口尺寸通常为高66公分,宽63公分,必须弯曲、缩小身体后方能进入,客人必须以跪姿并低头弯腰进入茶室[5],并装上上下两个木框及木板门[3]。矮门上有竹帘子窗,进门口左侧有下地窗,进口右侧较高处有二口下地窗,总共四口窗[3]。下地窗是以墻壁内部结构来表现的,也是民间住宅中常用的窗户形式,一般采用带皮的芦苇杆做成格子装骨架并穿插竹条,纵向枝条置于外侧,横向枝条置于内侧,并在纵横各系上三条左右藤蔓,窗户内侧明障子。连子窗是以9公分间隔的竹细条排列而成,在内侧加上可双向推拉的明障子,尺寸比下的窗大,为了保证客人入席的明亮度、及照亮床之间,通常设置在躏口上方。
2.3 自然的物理环境
在光线上喜爱暗,使人集中精神,制造出幽玄的氛围,使人感到踏实、恬静、舒服。躏口与床之间相对,当躏口开启后,户外的光线会间接照入室内,光线会照到床之间上,躏口上方的连子窗有补强室内光线的作用。客人后方的两扇下地窗,会将点前座照的明亮,高低大小不同,窗外自然光照入室内的角度与进光量不同,以便客人看清楚亭主点茶时的样子。在茶事进行中保持安静、庄严,茶人动作的节奏比较慢,说话声音小,但为了强调幽静的气氛,有些动作如茶刷碰撞碗沿、将点茶用剩下的水倒回茶釜等要故意作出声音,以达幽玄之境。
在采暖与通风方面,“夏天需要令人感到清凉,冬天需要令人感到温暖”[4]。炉的使用,本是民间宅第室内焚火取暖用具,利休将其应用到茶室,在夏天首先用怀石料理,再加初炭,而冬天客人一来加初炭,再用怀石料理。所设置的窗在开启可保障室内通风,关闭可使室内温暖与保障隐私。
2.4 朴拙的陈设艺术
在茶室中并无多余家具,仅在“次之间”设置吊棚;“胜手之间”设置了三重吊棚,来放置茶室用具。待庵内茶道具为利休所爱之物,以实用为基础,材质源于自然,有打渔人用的渔篓子制成的花器、与次郎阿弥陀堂釜、长次郎黑釉乐茶碗、宗长制的黑茶枣等[3],追求与茶室氛围相一致,并且茶道具的摆放要面对自己,因为主人点茶时,务必集中精力在点茶这件事上,使得客人达到“一体同心”。“在灰泥土壁上挂置画轴,也是一种雅趣”为“茶禅一味”最极致境界,体现茶道精神的床之间墨迹为“妙喜”的挂轴,“妙喜”是佛教语,是不动如来所在的净土,极为简朴,所有人民皆行善事,这与千利休草庵茶精神相一致。
3 结语
草庵茶室空间设计风格归纳为表1所示:1.形成原因之外在因素为战国时期,群雄征战,饮茶形成全民参与的局面;草庵茶思想核心是禅茶一味;内在因素为千利休个人的艺术境界、创造、和眼力,并将茶道思想归结于“和、敬、清、寂”贯穿到茶事中。2.样式表现为精巧的空间形象、简素的界面表现、自然的物理环境及朴拙的陈设艺术。综上所述,千利休草庵茶室空间是“实用”与“美”的统一,以“禅”作为思想核心与理论基础,显示出强大生命力,成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与代表,本研究期望给现代茶室美学的创新发展予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