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坭兴陶文化旧址分布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0-01-09黄辉
黄 辉
(北部湾大学陶瓷与设计学院 广西 钦州 535011)
坭兴陶是广西钦州独特的传统陶器工业,至今近有一千四百年的发展历史。近些年来,当地政府、相关单位和行业越来越重视坭兴陶文化和产业的发展。目前坭兴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大,产品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已经逐步成为钦州的城市文化名片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不过,相比国内外其他陶瓷产区而言,坭兴陶的发展规模和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虽然钦州已享有中国坭兴陶之都的美誉,但无论是国内外的朋友,还是当地人,大部分都对坭兴陶并不熟悉,对发展状况并不满意,中国坭兴陶之都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历史文化底蕴还是显得单薄。除了坭兴陶厂、工作坊以及新建的坭兴陶文化街、坭兴陶博物馆等地外,能真正体现坭兴陶文化历史底蕴、陶艺特色鲜明、人文环境优越、凝聚一定人气的地方还是比较缺乏。因此,急需要以钦州坭兴陶文化旧址为切入点,对旧址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笔者将围绕钦州坭兴陶文化旧址的分布情况及发展对策进行初步探讨,力图促进坭兴陶文化在钦州城市人文环境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钦州坭兴陶文化旧址的分布
钦州坭兴陶文化旧址是指当前基本上还存在的,且与坭兴陶发展历史息息相关的具有一定历史年代的地方,主要包括过去年代的坭兴陶原料产地、老生产厂区、个人作坊、买卖街区、工人生活区等,同时也包含未能保存下来的遗址,在这些旧址中出现的与坭兴陶有关的人、事、物都是形成坭兴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坭兴陶文化旧址得先从钦州陶考古说起,坭兴陶由钦州陶逐步发展而来,两者一脉相连。民国时期的《钦县县志》是了解钦州陶和坭兴陶发展早期情况的重要依据。如关于钦州陶出现时期的记载,通常以1920年在钦州城东平心村发现唐刺史宁道务之墓的陶碑为依据,此碑刻有“唐开元二十年”字样。据《钦州陶冶志》也记载有:“我钦陶器,谅发明于唐以前,至唐益精致,盛于清咸丰年间……”。如果单论钦州陶的出现时期并非如此,从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陈列的陶器可知,汉代陶器在合浦县大量出土,由此可见钦州陶的发展历史更加久远。目前,钦州陶的遗址已发现还有钦州久隆镇安州古城遗址、东场镇雅子冲的古窑群文化遗址、东场镇谭池岭唐代古窑遗址等,在这些地方上均出土了陶壶、瓦当等陶制品。其中东场镇雅子冲的古窑群文化遗址是钦州最早的制陶工场之一,也是古海上丝绸之路上较早的制陶工场。雅子冲古窑群位于东场镇雅子冲母鸡坑岭,也叫母鸡坑古窑群。200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这里的地表和田坎断壁剖面散落大量陶器残片,器形多为罐、碗、钵、盘、盆、盂、壶等,附近发现2座古窑址,一座为馒头窑,一座为龙窑。2015年,对古窑进行考古试挖掘,馒头窑窑身基本保存完整,龙窑仅存窑基。经对地表的陶器残片进行鉴定,认为是隋唐时期遗存。据当地村民说,从这里至潭池岭一带,沿江都是这样的窑场,这样的陶器残片在沿江的山岭土坡随处可见。另据了解,距此处不远的大风江中心岛屿上,还保存着好几座完好的馒头窑。雅子冲古窑群、潭池岭古窑群均面临大风江并形成群落,江边均有古码头,由此可推断,2处古窑群均为隋唐时期钦州陶器大规模生产的主要窑场,当时的陶器制作技艺已相当成熟,产品常通过大风江古码头销往各地。《钦县县志》关于人的记载,如有清咸丰年间胡老六最早用钦江西岸紫色硬土制成吸烟小泥器,成为坭兴陶业的开创者。这时的钦州坭兴陶才开始得名。但有关胡老六的详细记载和做陶证据比较缺失,还需要进行深入考证。
新中国成立以后,钦州坭兴陶逐步发展,建立了坭兴一厂、二厂,形成了坭兴村、缸瓦窑村两处重要的坭兴陶文化旧址。坭兴一厂位于钦南区南珠西大街一桥桥头,沿钦江东岸而建。钦江上游方向为生产厂区,下游方向为职工宿舍区,即现在的坭兴村。厂区与车间中间相隔一条马路。坭兴一厂主要生产陶杯、陶壶、陶瓶等日常用品、工艺品。坭兴二厂座落在钦南区缸瓦窑村,也靠近钦江东岸。坭兴二厂主要生产制作陶缸、陶瓦、陶砖等产品。缸瓦窑村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发现有不同时期的陶文化遗存,因此成为钦州城区早期的陶业生产基地。钦州市博物馆老馆长、文博专家李世川对此进行了考证,他从明嘉靖年间纂修的《钦州志》的文献记载中,查找到了钦州修筑砖砌城墙的时间是在明洪武四年(1371),当时,来自于横州(今广西横县)的五位异姓兄弟到钦州缸瓦窑村定居,并开始造窑烧制城墙砖、缸、瓦等。另根据钦州古龙窑附近的缸瓦窑村人至今还在传唱的那句“升平世界洪武时”祖传祭窑唱词,从而推断出缸瓦窑村建村至少已有六百四十多年历史。据说,坭兴陶的起源地就在钦州市大寺镇三门滩缸瓦窑村。缸瓦窑由颜、卢、凌三姓族人开村,经过千年的融合发展,至今新增有冯、熊、葛、石、周、黄、苏、袁、王、张等族姓人。颜、卢、凌三姓先祖在大寺镇三门滩搭建私窑,烧制缸瓦起家,因以烧制缸瓦为业,并以缸瓦窑为村名。缸瓦窑村的龙窑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前后,六百多年间,数易窑址,历经了九座古龙窑的窑火传承,见证了钦州坭兴陶发展历史的辉煌和起伏,极具文物保护和利用价值。
1958年缸瓦窑村组织陶瓷合作社,各姓私窑和旧龙窑遭拆除。然后在钦江边,利用旧龙窑的材料按照传统龙窑原理、结构,重建了长80 m的大龙窑。这座龙窑窑身虽只有六十多年历史,但它却传承着六百多年的技艺和窑火,比较完整地沿袭了传统龙窑的特点,因而称之为古龙窑,即现在的钦江古龙窑。龙窑里烧制的大缸、大钵等大件粗陶,为了减少空间浪费,窑主在这些大件陶坯内装进碟、碗、茶具等小件精细陶坯。这种方法叫套装,又称为“四六瓦”,而“四六瓦”烧制出的精陶实际就是早期的坭兴陶器。可见,缸瓦窑村是钦州一块重要的坭兴陶文化宝地。
除此以外,还有东泥口、西泥口等坭兴陶原料场地。坭兴陶原料以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骨肉”得以相互支撑,一般按4∶6的比例混合,制成陶器坯料,最后成型并烧制成坭兴陶产品。因此,这些原料场地也是坭兴陶文化的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明确位置,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
2 钦州坭兴陶文化旧址的发展对策
钦州坭兴陶文化旧址主要包括2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坭兴陶文化旧址历史比较久远,遭到毁坏,只能通过残留的遗址、文物和少量的文字记载展现;另一部分指还基本保留存在的坭兴陶老生产厂建筑、生产设备、窑、旧产品等,虽然有些破损、陈旧,但这是坭兴陶发展历史最直观的见证。从坭兴陶文化旧址的分布情况,可知最具有代表性、又值得开发利用的坭兴陶文化旧址主要有坭兴村和缸瓦窑村两处。
通过到2处实地考察,目前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非常不容乐观。坭兴村范围的坭兴一厂,老建筑厂房还保留有好几栋,但走进去整体给人破烂不堪、十分冷清的感觉。前面几栋承包给几家私人坭兴陶企业,建筑内外得到了较好的维修和保护,建筑里边环境比较好。可厂区的出入口、内部道路和四周环境无人维护和管理。然而,后面几栋厂房没有被利用,门窗破损更为严重,路面坑坑洼洼,空旷的地面到处杂草丛生,极为萧条。
再看坭兴一厂员工宿舍区坭兴村,村里道路狭窄,还是老土路,下雨天时泥泞不堪。村口横立了一块比较醒目的坭兴村标牌,房屋大多为青砖建成的矮旧瓦房,有的是老员工继续居住,有的是新租住人,还有些人在里边经营一些小生意,特别是开了不少坭兴陶小作坊。如此破旧、简陋的居住环境,却还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及坭兴陶制作氛围。但整个村子里环境杂乱、设施破旧、缺乏修建,导致没有文化吸引力。村口招牌简易,很多当地人都不了解这个地方,外地人就更不清楚了。再看缸瓦窑村,整体面积比坭兴村大,村口比较多,但没有明显标识,一些在钦州工作多年的人都不知道这个地方。村里边住着不少村民,里边主要是居住。只有极少的几家或租户在从事坭兴陶制作和生产,苏继承大师工作室就在其中,这些制陶人继续延续着缸瓦窑村的制陶文化。村里道路弯曲、狭窄,车子出行很不方便。房屋建筑新旧和风格不一,树林、庄稼、草丛等相互混杂。这种感觉既有自然的特点,又有点过于杂乱,急需整理和修建。其间的坭兴二厂还保留有大门和厂房,里边破乱不堪,基本无人居住和使用。唯独靠近钦江边的古龙窑进行了投资修建,得到了基本的修建和保护,初步形成了一个坭兴陶文化景点。但古龙窑空间布局不合理,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精心管理,功能单一,周边配套设施还不完善,道路不畅通,管理缺失,导致其人气、利用率和文化效应都还不够。每年在古龙窑举办火祭大典、柴烧等活动时,场面显小,空间拥挤,环境简陋,出行不方便,因而难以产生大的影响力。
钦州2处重要的坭兴陶文化旧址,目前都位于钦州城区的中心位置。且钦州作为中国坭兴陶之都,这两块宝地无疑有重要的开发和利用价值。为何没有得到规划建设和开发利用呢?这值得相关主管部门反思,先精心规划设计,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好平台。然后需要大力宣传推广,采取多种形式招商引资,建成钦州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好去处。
3 结语
钦州坭兴陶文化旧址主要存在分散不集中,有些面临拆迁、不善于开发利用,缺乏专家参与规划建设和决策,无资金开发建设,发展模式比较单一,政府资金投放不够精准等问题。因此,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坭兴陶文化旧址的开发和保护。一方面需要精心组织专家、投资者参与规划设计和建设,同时需要借鉴景德镇陶溪川、重庆荣昌陶、台湾苗栗陶等地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努力打造具有坭兴陶文化特色和休闲、旅游文化价值的中国坭兴陶之都;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开展坭兴陶文化建设和历史研究,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还存在的老坭兴陶人和遗留的物件,不断挖掘和探寻曾经的坭兴陶故事。但绝对不能任其自生自灭,也不能简单地模仿其他陶瓷产区文化旧址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