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潮人促进近现代潮汕工艺美术的发展
2020-01-09杨坚平
文 杨坚平
一、引言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地域的人,因经济发展,推动了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的迅速发展,他们是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及广东的潮汕殷商华侨。
广东的潮汕殷商华侨,携财或侨汇还乡,建祠造宅。如旅居马来西亚侨商陈旭年,耗资26万、历时14年建造的“从熙公祠”,为当今留下“石雕、木雕、漆画”三绝的稀世瑰宝。
二、旅外潮人的两大贡献
(一)投资家乡的公共事业
潮汕本土人口超过1000万人,而旅居海外的华侨也超过1000万人。海外潮人经过辛勤劳作和艰苦创业,在旅居地谋得了生存和发展,其中有许多人在工商界、金融界、文化教育界、新闻界、科技界等领域获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旅居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旅外的潮汕民间工艺艺人,虽不及殷商在经济上的突出贡献,却为东南亚等地留下了宝贵的潮汕传统文化艺术遗产,影响颇大。
海外潮人,虽客居境外,但仍热爱家乡,熟识本土的手工艺,尤其是“地少人多”的潮汕地区,历史上刺绣、抽纱、陶瓷等工艺美术极其发达,他们利用旅外的优势,发展家乡抽纱工艺,扩大出口市场。翁锦通即为其中成功典型之范例。翁锦通是潮汕先贤翁万达的后代,幼年贫苦,到抽纱行当童工,掌握了抽纱生产的一套技术,后自创香港锦兴绣花台布公司,有员工2000多名,先后在美国、意大利、新加坡等设立分公司,销售网络遍布全球,成为名副其实的“抽纱大王”。众多旅外潮人经营潮汕民间工艺中的陶瓷、刺绣、玩具、香包、木雕等门类工艺品,扶持家乡工艺生产,使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二)弘扬潮汕文化
泰国郑王赶走了缅军,泰王拉玛一世(1782—1809年)登基,在曼谷另辟新皇城,吸引了大量有着熟练工艺的潮州工匠来泰建设,包括宫殿、寺庙、护城河等。这些建筑物都融合了中国的建筑技术和风格,特别是潮州的建筑风格。如曼谷的大王宫屋顶,潮州工匠用碎瓷片嵌制成龙飞凤舞的图案,这种嵌瓷工艺在潮州各地是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皇宫广场陈设的石雕人物,也是潮州石雕艺人的杰作。
三、海外潮人,促进近代潮汕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
(一)华人华侨,推动潮汕工艺品的外销
潮汕工艺美术品的外销,为我国工艺美术品的外销开创了先例和做出杰出贡献,尤其在近代潮汕华侨的推动下,潮汕民间工艺蓬勃发展。
1.商品贸易,促进工艺品扩大对外销售。
唐宋年间,潮州生产的陶瓷,就已销售到东南亚一带。潮州城郊笔架山窑群为主生产的陶瓷器皿,多数通过潮州、凤岭、南澳、辟望等港口,远销海内外,包括东南亚的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等地。1984年,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在对皇家山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曾发现许多中国古代的陶瓷器皿和碎片,其中有些便被鉴定为宋代潮州笔架山“百窑村”的产品,说明当时已有潮商开始将潮州生产的瓷器运到新加坡进行销售。
潮人除对新加坡进行笔架山陶瓷产品的销售外,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地有更广泛的贸易渠道。潮人在泰国对中国的朝贡贸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泰国皇宫陈列馆展出的民间工艺品中可以发现,有青花瓷器、潮州早期的铁枝木偶、绣制粗糙的潮绣床裙绣品以及残缺的泥人等,皆有可能是昔年朝贡时从中国带回的潮汕民间工艺品。
2.潮人移居海外,经营家乡工艺品驾轻就熟。
潮人借助红头船,拖亲带故、结伴同行,一批又一批,漂洋过海,谋求生路。他们之中有不少熟识家乡手工艺者,驾轻就熟,经营潮汕工艺品,譬如新加坡华人开设的金银珠宝首饰商店,其中潮人开设的店号达60多家。泰国曼谷石龙军路的几家经营潮绣床裙、椅披、彩眉、戏衣道具的绣庄,其长辈都是潮州城内擅长潮绣的移民,据说原不止这几家,抗战前是几十家,因此道难以经营,不少已转行改业了。
潮汕工艺美术品门类达40个,艺人众多,技艺深奥,效率快,工价便宜,并且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故此,很多旅外潮人都会利用这种优势。抗战前一段时间,在新马泰开设的工艺商号,当地接受订货,采取聘家乡师傅赴当地加工或送回潮汕生产的形式,使家乡工艺生产任务络绎不绝。
(二)海外潮人,回家乡造祠建屋,造福梓里
海外潮人,为了光宗耀祖,显赫乡里而建造豪宅、祠堂,为潮汕工艺艺人提供了巨大的装饰工程。
地处南海之滨,背山面海的大潮汕,海运早开,海运发达,更多潮州人以商贸为业,移民东南亚亦呈现热潮。据统计,截至1935年,潮人旅居东南亚达到298万多人,今天的潮汕,几乎家家都有亲友侨居海外。许多富有的华侨,都将建大厝、祠堂、书斋视为人生大事。华侨建房屋,往往都是一建就是数座,而且因为有雄厚的资金支撑着,让在建的装饰工程的艺人可以不计时日,只求标新立异,精工雕琢,将自己的技艺淋漓尽致地展现。享誉海内外的木雕镂通雕技艺,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创造的。据粗略估计,潮汕的祠堂、庙宇超过1万座。难怪著名美术史论家陈少丰教授20世纪60年代在普查潮州木雕时感慨地说:“家家真像木雕陈列室,村村有如木雕博物馆。”
(三)海外潮人,吸取欧美先进文化,引进新的物质材料,在家乡建造中西合璧的建筑屋宇
清中叶至民初,由于旅居国外的潮人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或中西文化交流的融合,华侨在潮汕家乡兴建了不少民居、宅第,除呈现出鲜明的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外,有四种变化:一是“中西结合的建筑格局和新布局的出现”,将传统的“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竹竿厝”格局打破,扩展为“四厅相向行偏门”和中西结合多功能的建筑群;二是引入西方建筑装饰新的物质材料,如意大利瓷砖、五彩玻璃等;三是建筑装饰出现西洋装饰风格,西方装饰中的图案纹样、罗马柱、大面积玻璃窗、花岗石为内框,以及闪亮的铜柱窗棂等;四是进口东南亚硬木,包括泰国楠木、印尼红木,运用于家具装饰和窗格,更为出色的是应用于建筑装饰梁架上,创造了潮汕独一无二的“红木方曲槭”。
(四)旅外潮人,带去传统技艺或在外传授技艺,让海外盛开潮汕工艺花并结硕果
潮人将从家乡学到的手工艺技术,在居留地显示和发挥出来。这种事例甚多,下面节录陶瓷、嵌瓷两例,可见潮汕工艺美术在海外影响之大。
一是潮州枫溪陶瓷技艺,在泰国南邦结出硕果。泰国的南邦府,是东南亚闻名的陶瓷生产基地。清末和抗战前,潮汕两次移民高潮。潮州枫溪和坭兴大批陶瓷师傅移民南邦,笔者30年前曾亲访南邦,从受访的枫溪移民吴金全处得知:他是“于抗战前来南邦的,来之前在家乡枫溪同其父开设瓷作坊,生产瓷观音。父子同来南邦初时与人当师傅,父亲去世后,自行设厂,雇工50人,仍生产瓷观音和瓷玩具”。就他所知,抗战前仅枫溪和坭兴来南邦的有技术的师傅超过50名,这批人在当地被人尊称“大师傅”,是南邦陶瓷生产的技艺骨干。
二是普宁何金龙的嵌瓷,名扬泰国、柬埔寨。何金龙(别名何翔云),清代光绪六年(1880)生于普宁田心乡。师从陈武升,后到汕头修建“存心善堂”嵌瓷,引起海内外嵌瓷界瞩目。海外多处邀请何金龙施展技艺。在泰国完成沈氏宗祠和柬埔寨王宫的嵌瓷作品,1953年卒于金边。
不同时期移民海外的潮人把潮剧、潮州音乐、歌册、民间工艺的传统艺术一起带去。到了异域以后,他们以潮乐陶冶性情,以潮剧聚众寻乐,这些都是极为普通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