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与传统手工艺技能传承—以青海地区非遗传承现状为例
2020-01-09文李懿
文 李 懿
在历史不断发展中,传统手工艺技能是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大领域中的重要一类①本定义和分类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公约与建议书”栏目所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文版文本。。柳宗悦先生曾说过:“手与机器根本的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则是无心的。” 传统手工艺其本质是机器无法代替的,它们不仅是手工制造的器物,还传达着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许多手工技能在现代工业革命的冲击下,面临不同程度的衰退和变异。作为地方大学有责任加入到本地区传统手工艺技能的保护、抢救、研究、传播、创新的行列中,更好地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一、青海地区民间传统手工艺技能的内在价值及面临的形势
青海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据历年考古挖掘,发现了许多精美的生活器具和玉器、青铜器等礼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青海原住居民创造了具有强烈民族性、地方性的传统手工艺技能,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作体系,在不断发展中拥有了一定的消费群体,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可以说潜在巨大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是青海省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
青海省各级政府对非遗保护方面的意识比较强,政府的行动也非常积极,取得了一些成果。入选了联合国名录项目的有5项,国家级名录有63项,省级名录有93项,全省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0位,其中两位去世;省级非遗传承人153人。可见,传统手工艺技能在本省还是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自身局限和社会环境等种种原因,制约了其良性发展,以至于失去了很多历史的面貌。有的在造型、色彩、图案等方面发生了改变;有的甚至从原料和手工艺技术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无形中导致了传统手工艺的变异。所以,青海传统手工艺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是较为严峻的。首先,手工艺企业人员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致使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较差,出现信息不灵、管理落后的状态;其次,地区民族文化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手工艺一直强调体现其传统色彩,忽视对文化发展的体现,当地民间手工艺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文化变迁的形势;最后,理论体系不完整,没有较为健全的理论体系,都是“口口相传”的传统方式,这样很容易让很多技能逐渐消失或在流传过程中变异。
二、传统手工艺技能与高校美术教学的结合
近几年,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通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民间艺术进校园”等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青海本土的传统手工艺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对其理论知识进行了浅显的研究、整理;部分教师对青海民间传统手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有一些相关的成果。目前,该系已结合现代设计技术和学院美术教学方法,将很多传统手工艺技能引入教学资源,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建立了实训室,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网络与手工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工艺大师进行教学合作。通过几年尝试,有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些传统手工艺制作的方法、要领,学生从临摹艺人们的手工艺作品入手,逐渐融入自己所学的一些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设计方法,不断涌现出一些将强烈的传统文化意蕴与现代设计观念相结合的作品,并有一些作品在“青海民族旅游商品设计”等比赛中获奖。
有一些教师逐渐将传统手工艺技能研究以科研或课程形式进行,他们非常注重对传统民族手工艺进行田野调研,对其制作工艺流程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先后有几位教师参与到传统手工艺品的设计研发中。目前,已有部分较为成熟的产品投向市场,取得一致好评,并出版本土教材“青海民族民间美术”,而且还有一些教材也在编撰中。
青海当地民族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具有家族性、自发性、随意性等特点,虽然对民间手工艺保持原有的民间特征是有利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愿意拜师学习手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已经成为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瓶颈。落实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的工作要求,青海师范大学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是对传承民间手工艺技能的一个重要补充,以开放课堂的形式对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全天以理论加示范的形式进行教学。在培训中就受训人群的实际需求及现状,整体把握了以下四个原则:
1.注重开放性和交流性:以集中授课的方式展示相关工艺技能的完整流程和此项技能的非遗全貌,并学习其他地区或其他技能的相关知识,旨在让学员对所从事的非遗技能建立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并可以结合其他较为优秀的作品对自己的创作做进一步升华和研究。
2.注重自主性和互动性:聘请相关优秀的传承人现场示范并讲解,直接指导学员现场创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探讨解决;并且安排学员和在校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专业设计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尝试性新产品设计开发,将一些有创意的想法和方案直接运用到传承人的作品中,也让学生将传统技能借鉴和运用到学习和创作中。
3.注重理论性和科学性:人才培养中理论知识的基奠和设计思路的走向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传统手工艺的拥有者一般都是工匠或手工艺人,文化水平不高,处于社会的中下层, 并不具备较强的理论总结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他们所传授的多为“工艺口诀和经验之谈,是民间工匠艺人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体会”,这对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制约。培训中邀请对青海传统文化、非遗相关制度较为了解的专家、学者进行系统介绍;并专门开设有关设计的理论课程,让在校学生和传承人一起受益,进一步巩固了这些技能的发展基础,扩展了保护与开发的途径和理论研究。
4.注重灵活性和长效性:在第一期培训结束后,学校分批次对部分传承人进行回访,并分批邀请优秀学员再次进入校园展示、观摩,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进行,既活跃了校园文化建设,也使传承人更加有文化的自豪感;学员与教师、学生建立网络联系平台,增加了学术研究氛围;学校和传承人一致认为,这种培训不能流于形式,应该建立长期互助合作,在得到相关部门和社会认可的同时,第二届培训班顺利开班。
通过以上形式的互助学习,受益的不仅是传承人,在校学生也有了巨大收获,改变了青年学生以往对传统民间手工艺不够重视的状况;并且创作出了一些适应市场、顺应时代审美但又保持民族特色的新的手工艺品,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程度的传承、保护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与传承人接触中发现许多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工艺技能之间不能完全结合,有时甚至出现某些问题从理念上对立现象等,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发挥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研究的。
三、深入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能与高校美术教学的建议
(一)认清存在的问题,完善高校传承体系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关键是要培养熟练掌握这些技能的传承人;也要明确教育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担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所以,高校开展此项工作,理应从课堂教学、现有专业、技能创新、理论研究等方面同时入手、全面结合,这是高校开展传承工作的基础。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前提,必须先逐一分析之前学校此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明确学生、传承人及学校自身在开展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需求后,拿出一系列较为适合的实施方案,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民间手工艺技能的保护、研究、开发和传承活动中。
(二)找准自己的定位,加强高校传承研究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全国各大高校都先后加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的行列,如中央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等,并根据当地实际状况和自身优势开展此项工作。青海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院校,也明确了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在非遗传承工作中所肩负的重任。但在具体实施中、在全国高校非遗传承的阵营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挖掘自己的优势,突出自身的特色,对于顺利开展此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紧抓地域性、民族性,侧重行业性、技能性,注重研究性、创新性,才能切实有效地巩固高校作为传承民间艺术及其手工技艺的重要阵地。
(三)拓宽专业的结合,扩大高校传承范围
非遗传统技能中有许多可以补充现有高校课程设置中的不足,让学生接受系统、连贯、全面的教育,也可以让民间艺术在新的载体上得以传承和发展。地方高校在今后的传承过程中,除了可以继续深入对目前合作的非遗传统技能的发掘,还可就本地区优势,拓宽研究领域。例如,青海师范大学目前对传统刺绣的传承已初具成效,可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代表性的、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专业进一步合作,如木雕、彩绘、泥塑等,间接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储备;同时除与设计专业结合外,可以与数字媒体、绘画、雕塑等专业结合,甚至与校内其他学院的相关专业结合,在高校非遗研究阵营中丰富校内传承方式,扩大校内传承的辐射面,让更多同学有机会了解传统文化,并尝试用现代化技术、新型材料表现传统的非遗技能和文化等,使枯燥的非遗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四)建立良好的平台,带动高校的传承发展
随着全社会对文化建设的日渐重视,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已经从简单传承的阶段转向深入传承阶段。青海师范大学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在非遗传统手工艺技能传承方面可借鉴外省其他高校的优秀经验,建立适应自身发展和非遗传承的良好平台,使之成为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窗口,这一过程也是进行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创新平台”,逐渐培育适应社会需求的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和系统。
(五)注重理论的积淀,推动高校的传承创新
青海传统手工艺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起来的瑰宝,必将深刻影响“青海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格局;手工艺强调人的“入念”,带有精神性,而现代设计则讲究合理性,理论是支撑实践和创新的唯一标准和依据;在传承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融入现代气息、审美特性是青海传统手工艺技能发展中的重要任务;高校在传承过程中可以研究建立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也可以促使青年学生、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当地传统手工艺技能的价值,并为有关部门的搜集、整理、研究等保护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提升艺术的价值,实现高校的传承双赢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审美的欣赏能力大为提升,青海传统手工艺技能也要随之提升其艺术性,地方高校在传承中不仅要把握与时尚相融合,推进传统手工艺技能与现代艺术的有机交融,更要把这些技能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交流中呈现自身魅力,达到教学、经济之间的双赢。随着青海旅游业发展,文化与经济联姻有助于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高校应该始终把传承文脉的精神价值与相关企业进行联姻,根据市场需求通过保护加速创新开发,从而创造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提高民族品牌的影响力;同时可以积极开展学生与传承人之间的各种互动,充分考虑到学生与传承人之间的不同需求,在保持自我、坚持个体化的同时,让学生与传承人之间达到知识上的共赢。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肯定青海师范大学作为西北地方高校在青海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见,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适合在高校进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