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数学分析课程智慧课堂建设

2020-01-09陶玉杰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智慧课程

陶玉杰

随着新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深度融合,智慧课堂应运而生,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领、指导,共同构建能够进行创造性、交互性学习的课堂[1].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依托超星学习通的智慧课堂可以改变传统课堂上师生的角色,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2].

1 数学分析课程智慧课堂建设的必要性

数学分析课程是本学院师范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分三个学期完成,它是后继课程学习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学分析课程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逻辑严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恐惧”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部分时间采用“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模式讲解数学概念、定理推导等内容,过分强调了数学分析的逻辑性与严密性,讲解过多,互动较少,导致学生主动学习、自主训练机会较少,从而对抽象的数学分析内容望而却步,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数学分析课程的考核一般分为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由学生的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组成;二是期末成绩,即学期末的闭卷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比20%~30%,期末成绩占比70%~80%,两部分成绩之和即为最终期末成绩.目前的数学分析课程基本上是大班教学,每个班级的人数通常在100 人左右,任课教师在课时少任务重的前提下不能保证每节课都点名或者提问,课后作业批改做不到全覆盖,所以教师不可能精准地掌握学生的学情,这就导致有的学生投机取巧,不认真完成作业、逃课等现象的发生,以至于最后考试不及格;同时因为过程性考核不完善,教师所给的平时成绩就有可能有失偏颇.为改变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现状,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依托新信息技术手段的高效互动的智慧课堂应运而生.全国各高校基本上建有开放性的智慧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已经普及.在此基础上,教师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将掌握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可打造高效的智慧课堂.

2 数学分析课程智慧课堂建设内容

2.1 基于智慧课堂的课程创建

任课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以下简称“学习通”)创建数学分析课程,设置目录章节,导入课程的相关资料:制作的PPT 课件、精选的微课小视频、课堂课后小测试、讨论题等.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可将上传资料设置成任务点,并在期间穿插小测试以检验预习效果.初次创建课程工作量是十分繁重的,首先,需要录制微课小视频、制作PPT 课件,这些都需要做大量工作,仅靠个人力量比较有限,若能团队合作就会事半功倍;其次,需要精心挑选和准备所设置的章节的测试题和讨论题,试题的数目和难度要适中,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探索性,这也是很费精力和时间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创建课程的同时创建班级,生成邀请码发送给学生,邀请学生加入班级.

2.2 基于智慧课堂的课程模式构建

(1)课前自主预习.课前,任课教师可将所导入的PPT 课件、微课视频、教案、测试题和讨论题等通过学习通平台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自主预习.任课教师也可按照学生实际情况或按照学生各自意愿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把任务推送给小组,小组进行组内合作学习讨论,学生将疑问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平台反馈给老师,这样任课教师可以更精准地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依据学情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2)课上互动、协作探究式学习.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学习通的签到功能在0.5 分钟内就可以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方便快捷.通过已掌握的预习情况对学生接受困难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可以通过组间竞赛方式激励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分数奖励,这样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劲头,积极思考,共同探究完成任务.期间教师对组内讨论遇到的问题进行精讲,这样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相得益彰.然后通过学习通设置课堂小测验,随时检验学习效果.整个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实质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要掌控全局,事先做好功课,实时应对突发状况,随时解答学生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互动过程中,不仅任课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学生之间也能互相了解各自的学习情况,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对师范类学生而言,教师还可以将简单的章节内容发布给小组,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课上组内成员代表以教师的角色对章节内容进行讲解,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试讲能力,又提升了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

(3)课后多元化平台互动.课后,任课教师通过平台发布作业,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学生通过APP 完成后提交作业,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学生根据生成的反馈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查缺补漏,教师可以基于作业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或组织小组协作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布一些开放性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教师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2.3 基于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课程评价

智慧课堂教学中,不仅有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有线上和线下学习活动.学习通平台具有实时记录功能、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它能将课前的预习情况,课上的出席情况、课堂测试、师生互动情况,课后的作业和测试等进行量化,形成详细的线上学习报告,教师通过数据报告给出合理的在线学习评价.线下评价是任课教师依据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小组合作中表现出的探究能力给出的具体评价.与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相比较,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发挥了大数据的优势,从线上和线下两方面多元化的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更合理,更体现了过程性评价.

3 数学分析课程智慧课堂的优势与弊端

智慧课堂是在学习通平台的基础上将新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构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化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新教学模式的产生有其自身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3.1 数学分析课程智慧课堂的优势

(1)有效拓展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将学习任务、学习资料、诊断性测试或练习推送给学生,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借助手机或平板电脑参与测试或者练习、抢答、讨论等环节,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而且由于手机和平板电脑便于携带,学生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随时随地通过平台选择适合自己的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在线上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真正有效地拓展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拓展了智慧课堂教学的外延.

(2)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最大的优势在于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3].教师预先精心设计好预习任务,通过平台发布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前可以有效自主的进行预习,教师通过预习情况了解学情,调整教学设计,在课堂上针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疑问进行精讲,并以小组合作探究、随堂测试、学生抢答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交流学习心得和学习疑问,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真实反映了过程性考核.学习通具有实时记录功能.课前签到、预习任务点,课堂上进行测试、练习、抢答、讨论等环节,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在线学习情况均会形成学习报告,汇成的数据为过程性考核提供了依据.

3.2 数学分析课程智慧课堂的弊端

智慧课堂的弊端在于学生太在乎平台形成的线上分析报告,对老师在线上发布的任务点,如观看小视频、微课等任务只是简单的浏览以完成任务,忽视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过程,没有真正起到自主预习的目的.另外,数学分析这门课程的特点是许多问题都需要运用公式编辑器进行编辑,而平台不能很好的满足这项要求,因此在课堂上设置线上问题进行讨论十分不方便,各种作业或测试大多只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公式编辑器有局限性,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数学分析这门课程.

4 数学分析课程智慧课堂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分析课程是逻辑思维严谨的一门课程,学生从理解到掌握需要一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分析课程是一门“慢”的艺术,所以在利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时,首先要控制好教学的节奏,虽然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了预习任务,但重点、难点一定要讲透、讲细、讲慢,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领悟探究其思想过程,使学生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掌握问题的实质,不要频繁刷屏,快节奏大容量的课堂会让学生走马观花,实质问题难以入脑,难以真正的思考,会影响教学效果;其次,虽然智慧课堂是基于互联网信息的教学平台,但不要忽略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恰当使用板书,在逻辑证明过程中往往会带领学生进行同步思考,增强教学效果[4];最后,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课堂上所设计的问题、安排的小测试小练习等一定要做到让学生理解教学重点、难点,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切忌原封不动、不加思考地采用现成的课件,简单的生搬硬套,违背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初衷.

总之,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融入课堂是势在必行的[5].智慧课堂作为一种信息时代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它的优越性与应用前景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思维严谨的数学分析课程,在借助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时要扬长避短,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机融合,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智慧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浅谈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班级管理中任课教师的积极作用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