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风土什志》“这一期”栏目看其同人运作的编辑理念及模式

2020-01-09赵亚宏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风土编者声明

赵亚宏

《风土什志》①因抗战时局多艰,纸张紧缺。《风士什志》为节省纸张,每期中的“这一期”内容或在目录页的下面,或与广告并存一页。故此栏目基本都没有标注页码。是由李劼人抗战时期创刊的一种关涉全球风土人情的同人杂志。在出版的共三卷14 期中,每期都设置了“这一期”栏目。它既代表主编和编者的同人编辑思想和理念,同时也代表整个刊物的思想倾向和编辑方针,大都以“编余”的方式呈现出来。李劼人在创刊号的《发刊旨趣》中,首先阐明了杂志的宗旨,即“研究各地人生社会既往与现实的人文地理及地理知识,收集各方风土人情资料,作详确广泛的调查报告,且客观的描述当时社会环境,阐述其衍变等历史与地理的因果关系,作现实问题之参考。”目的是“以激浊扬清的态度,加以阐扬和改进,藉此增进民族间的友谊。”[1]雅俗共赏,态度谦逊。杂志经过十个月筹备,三个月印刷,才得以与读者见面。本文通过对“这一期”内容进行梳理,管窥杂志编撰同人如何始终秉持创刊宗旨来刊载各种体裁和类型的文章,探究编撰同人的编辑理念及齐心合力,共同运作的编辑模式。

一、坚定刊物性质,取材广泛,视野宽阔

“这一期”中简介作者与登载文章,为让读者了解概况。这些作者大多是当时比较著名的专家和学者。有的在西部高校工作,有的在其他部门工作,有的是驻外大使,专门考察国外的风土人情。文章内容五花八门,形式丰富多样,范围遍及国内外,可谓开阔了读者阅读视野。

1.强调刊载文章性质、范围和特点

在“这一期”中,编者强调本杂志关涉“风土人情”,所要登载的文章题材范围广泛,取材国内外,并以中国事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点。同时表明杂志的志向,即不断扩展范围和制定战后发展计划。

(1)内容重实证,以实地调查为主,力求包罗万象。在一卷1 期中,编者表明了登载“这期文章,十之八九为实地调查,都是作者们辛劳的结晶”[2]的实证性性质。之后,编者再次强调:“《风土》的内容,应该是包括天地间所有的事物;但在选取文稿的时候,不得不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谈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文章,也应该以合乎‘风土人情’为主,所以我们的刊物包括:民俗学,历史学,地理学,生物学,社会学,以及美术等学的刊物,而缀以生动趣味的文笔。”[3]杂志内容多种多样,横跨多学科。在此基础上,对于内容再一次重申:“这一期的内容,已较前大为严整,但我们一点也不以为自满,希望读者和作者不客气的予以指示。关于内容方面,风土接触的方面太多,几乎每一事物,都有风土的意味,而我们的刊物所包含的内容,几仅十分之二三。……这对于中国,以至于世界的文化,不无裨益的。”[4]意味浓厚,表明杂志的性质与内容。

(2)取材范围广,以中国事务为主,且不断改进与拓展。关于杂志的取材特点,编者这样表明:“这一期的取材,有两个特点:一是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文章,可以表示本志取材的方向;二是除了鹦鹉夜谭以外,有两篇介绍西洋的东西,这可以说明本志取材的范围是世界性的,不过仍以中国的事物为主要研究的对象。”[3]关于杂志在战后的发展计划及扩展范围,编者谈到:“风土在战后,第一个需要极切解决的是印刷问题,我们希望能自行印刷,而且有更精美的印刷,达到‘文图并茂’的理想。第二是广泛收集各种风土人情的资料,如果可能,还打算拍摄系统的风土影片。第三是举办各种风物图片、物品展览,更希望在名地作旅行展览。第四是编印丛刊,并介绍中外的风土人情,作一种世界文化交流的工作。若果需要,我们还愿意编印中小学的风土的辅助教材。”而风土的主旨,仍然不变。“我们希望它成为学术性、研究性,而又一般性的读物。”[4]这个战后计划很有创建性,注重与世界文化交流。“我们将按期选载各种各式的文章,尽量伸大范围,让读者知道,我们的选材是多方面的。”[5]编者提出要尽量拓宽登载内容的范围。从上述梳理中,可见杂志在这些方面的同人编辑理念始终如一。

2.杂志编辑同人运作性质明显,重要作者及研究领域,皆关风土

在每期的“这一期”中,编者几乎都对所登载文章及作者作以介绍。有的作者同时也是编者,有的是熟悉的朋友,有的是特约撰稿人。他们大都是学界名人,学术大家。同人圈子色彩非常明显,呈现出具有同人运作的性质和特点。

(1)编撰同人合作共赢,共同策划稿源,或向有名望大家特约撰稿。《风土什志》从主笔、策划、编辑、发行等工作,都以同人为主体。同人能够相互信任和支持,是因为同人之间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学观念和价值立场。从“这一期”作者介绍中,足以看出这种同人运作性质。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到这些文坛大家、学者和他们发表的成果。

在一卷2-3合期中,因篇幅原因,编者只介绍四位作者和学者:“李劼人先生是文坛老将,以写四川历史小说闻名于世,郭沫若先生曾誉为‘东方大仲马’,所作《大波》《死水微澜》等书,久已脍炙人口。李安宅先生现长燕大社会系。李先生在当时应该是非常有名的民俗学、人类学专家……。乐恕人先生现在路透社服务。陈志良先生是《说文月刊》的撰述人,对于民俗学有深刻的研究。”[6]在一卷5 期中,编者先介绍刊登的敦煌艺文以及李劼人等众多大家。“这期所载敦煌艺文虽不多,却都是精湛之作,我们应特别感谢陈觉玄,张大千,关山月诸先生。旧帐,是一篇最完整的风土文献,所描丧仪,仍为今日办丧事的写照;李劼人先生的按语,意义尤为深远。潘泰封先生现任《旅行》杂志的编辑,所著使我们对西南特族的婚俗,获得系统的知识,而潘先生把这篇文字寄给风土,也可说是《风土》与《旅行》携手的先声。阿贤先生是青海籍的青年诗人,他愿意经常把西北的民歌,谱成曲谱在风土发表。”[7]

二卷1 期中介绍的作者为最多。“任筱莊先生在西康住得很久,对于史学,特别是康藏史地有深湛的研究,为‘独一味’(康产治咳血名药)的发现人,现任教华西大学。李劼人先生这期的文章,非常适合本志所定‘人物传记’的项目,文里不仅说明了刘先生诲人不倦,而且告诉我们在‘维新’时期的学制,学风,令人响往;以今日的教育情况来对比,实在万分感慨!刘伯量先生曾长农村部,为我国第一流农业专家,现执教四川大学,《天麓散记》为其公余随笔,是一篇最好的‘珍闻逸事’。罗念生先生在文坛久负盛名,他是‘希腊文学’专家,‘斯巴达’一文由罗先生译述,最好没有了。曾经轰动一时的‘联合小姐’,中国还少长篇的记载,我们感谢曾亲‘小姐’芳容的陈樾先生,他在百忙中为我们执笔。《风土》的老朋友陈国桦先生,从这期起特别为本志开一‘亚洲民族问题讲座’,这篇文章充满着锐敏的见解和犀利的文笔。至于文坛名将王冰洋先生以山东人的资格谈山东人喝茶,是很隽永有趣的。”[8]而二卷4 期则介绍几位作者的任职之处,“(一)姜蕴刚先生:华西大学历史系主任;(二)王冰洋先生:新民晚报副刊主编;(三)刘伯量先生:四川大学农经系主任;(四)方文培先生:四川大学生物系主任;(五)朱枢先生:西方日报采访主任。”[9]从以上各期的“这一期”中对文学作者和学者的介绍,体现了编者与作者之间的友好关系,圈子色彩非常明显,进而也呈现出这些学者们跨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杂志“风土”宗旨非常契合。

(2)编撰同人为文化共同体,共同关注与考察国内各民族风土。在“这一期”内容当中,编者还介绍了学者们对国内风土的走访调查,充分体现这些学术大家们的治学态度与刊物关涉风土的实质。

首先,编撰同人目标一致,治学谨严,众学者不辞辛劳,行走于各民族的人文山水间。一卷1期中,介绍三位学者及成果:“吴其昌先生为史学泰斗,现主持武大史学系,《王国维先生生平及其学说》,给我们对一代学术宗师,一个深刻的轮廓。于式玉先生是李安宅先生夫人,早岁毕业于日本奈良女高师,在绥蒙旗长官署作过教育专员,抗战后,曾跋涉岷山,涉足黑水,自动到藏民区研究,兼办女子教育,现为华大边研所研究员及藏文教授,《西道堂的商旅》,便是描写西北回商,如何在那些荒寒地带奋斗。郑象铣先生是研究地理的,现执教于金女大,脚迹遍布青康宁诸省,《塔尔寺观景》乃郑先生今年特到那宗喀巴大师诞生地,参加一年一度酥油灯花大会的纪叙;很荣幸的,郑先生允为我们写《西康牧人生活》”。[2]众学者虽执教于各高校却重实地考察。二卷2 期中,介绍四位大家及颇够水准的文章。“四川大学任乃强教授的《狢㺄》,名画家叶浅予先生的《西康履痕》及写生,中央工专教授木将兄的《茶》,叶鼎洛先生的《秦蜀行脚》……等”[10]在三卷1期和2期,分别介绍社长李劼人所撰的《说成都》,“已经完成了四五万字,全部约分十章‘十多万字’,对于成都史实和风土人情有详尽的考正(应为“证”)和介绍。”[11]以及《二千余年成都城史的衍变》,“我们不惜篇幅将《二千余年成都城史的衍变》以过半篇页揭载,无非是让读者多知道点有系统的东西。”[12]并表明刊物风格始终不变。

其次,编者强调刊物登载文章皆关风土。在一卷6 期中,内容更为严整,趣味浓厚。“关于内容方面,风土接触的方面太多,几乎每一事物,都有风土的意味,而我们的刊物所包含的内容,几仅十分之二三。而我们愿为此而努力。”[4]从以上对多位学者和杂志自身的介绍中,体现编撰同人相互信任与敬重,重走访调查,且内容都离不开风土。

(3)注重对国外风土人情的走访调查。在“这一期”栏目中,也呈现了许多学者对国外风土人情的走访与调查。“陈国桦先生《日泰民族比较观》,是旅居泰国多年的观感,所以对泰民的分析,极为深刻;陈先生过去是新闻从业员,曾任曼谷华侨日报、中华日报、港报编辑,国宣处特派员,南洋商报主笔,侨光报总编辑,现任教华大,并主编华西周刊,著述甚多,以后关于南洋的《风土》,陈先生允经常赐稿。”[2]在刊物的具体内容中,陈国桦先生就发表了多篇关于《亚洲少数民族问题讲座》的文章,以及其他作家等发表涉及国外风土的文章。

总之,贯穿于《风土什志》每期中的“这一期”,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关涉全球风土,注重走访调查,并以中国事务为主。以主编、编委、编者、作者、读者等编撰队伍,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同人文学与文化共同体,有着基本相同的同人运作编辑理念,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框定内容设置,模式独特,别具风格

在《风土什志》每期的“这一期”中,不仅登载了介绍作者及其文章,表现刊物的宗旨、性质、范围和特点,同时,还有预告、声明、特辑、专刊及其它等设置,内容可谓丰富繁多。

1.提前预告

既有收到稿件数量多,一期不能尽数登载;也有将在下一期登载的文章;或增添新内容的预告等。如“各方惠稿,因篇幅有限,只待下期发表,附致歉意!”“(陈国桦先生)所写《泰国的婚礼》,极动人,下期发表。”[2]但实际上,一卷2期发表了陈国桦先生的《白莲花出嫁了》一文,并未刊载《泰国的婚礼》。一卷4 期中这样预告:“本志编辑裴君牧君,已将十余年来所搜集的《中国谚语》《婆婆经》整理完毕,长约二十万句,陆续在本志发表。”[8]而二卷1期中,则预告“下期将载木将先生的《释茶》,魏尧西先生的《邛窑》,还有许多极精彩的文章。”同时又预告一项新内容。“再:我们已聘请我国首屈一指的制药专家汤胜汉博士为本志特约撰述人,他将以最新科学的论据,经常为本志撰述《中国药物》和许多地域性疾病的文章。”[12]三卷2期中,介绍下一期要登载的文章内容。“蒙文通教授有一篇很有价值的《獠人祸蜀史料》,向仲坚先生《谈北平饮食》及杨肃谷先生《广甸》诗,罗郁先生的《阿丝兰姑娘》,均在下期发表。”[21]因此,预告只是编辑部关于所登载文章的情况,向读者进行提前告知。

2.声明

所谓“声明”,是编辑部对杂志所发生的变故,进行“广而告之”,让广大读者都能够了解杂志编撰队伍变化、杂志订售、自身改革等情况,并解除疑惑。

(1)发布本志特约撰稿人去世的消息。如登载“本志特约撰述人吴其昌先生弃世,同仁不胜悲悼,谨致唁忱!”[3]的声明;以及“本志编委雷肇唐兄,不幸于中央大学执教任内,因咯血病逝南京;唐君与同人共创事业,相处甚得,遽而辞世,曷胜哀惋,谨此志悼!”[10]等。

(2)因物价飞涨,杂志定价也要提前调整售价及订费等。二卷3 期中,编辑部重申物价飞涨,杂志售价与订费需要调整。复刊号出版后,适值币制改革,使杂志遭到很多的困难。因新币发行,物价无形中上涨三倍。“只得调整售价及订费。读者素知搞文化这门事业,是吃力赔本的事,一定能原谅我们的苦衷与困难。”[5]事实上,杂志社的经济纯靠自给自足,这一点点收益是根本不够作任何事情的。

(3)杂志自身编辑策略“声明”。关于杂志自身“声明”,也都是属于编辑策略的一种改变,内容上有的也与前面声明相关。既有开篇“声明”“附带声明”“另外几点声明”,以及“对刊物栏目的重新命名声明”,也有对刊物本身内容增加和栏目更名的声明。

首先,在二卷4期“这一期”开篇中就出现了“声明!”二字。杂志阐明由于经济变化莫测,物价节节上涨,越销得多,越实赔本的理由。因此,“为了维护事业的永久,为了适应生存,不得不来一个紧急声明:(一)从十一月四日起,我们势必恢复过去的订阅办法,每户每次预收订费金圆六元,按每期定价八折优待折算,款罄通知续定,并有结帐单对核;又因邮航费增加,以后如需航空平寄每户加收六元,单挂号每户加收二元。十一月四日以前的订户,仍然照旧办理。敬请体谅我们的困难,予以鉴宥!(二)读者如果爱护《风土》,认为它还有存在的价值,请你花不多的钱直接订阅,并希望你介绍给你的亲友,因为文化事业不是每一个人或某一些人的,它需要大多数人的栽培和灌溉。”[9]这个声明至关重要,关乎杂志是否能够生存的保证。

其次,是附带声明。“因嘉乐白色纸已经停造,采购困难,故这期《风土》一部分暂以夹江土纸印刷代替。”[13]其实,杂志前期所用的白纸,多数都是由李劼人利用嘉乐造纸厂的利润而进行援助的。抗战后期,交通堵塞与物价飞涨,原料供应不了,所以才改为当地土纸印刷。

再次,是另外的几点声明与增加照片、栏目更名的声明。“第一,这一期因为稿挤,便把刘继祖先生的《二千年肃慎部族之滋演》,刘廷磬先生的《倮倮氏族的巫师》等篇延到下期发表,尚乞作者们体谅!第二,上期因为嘉乐白纸停造,采购困难,部分乃夹江土纸代替,但接各方读者来函,多认为美中不足,因此从本期起仍然设法采用白纸,用酬读者爱护的雅意。”[13]因读者反馈,杂志社特此声明,尽量使用白纸印刷。有尝试增加几幅照片的声明:“这一期我们特别加了几篇照片版,因为《风土》除了用文字介绍以外,用图片介绍更显得真切;我们久有此志,惜为印刷材料缺之所苦,旋经无数次的研究,始有这番成绩。”[11]三卷2 期有把“这一期”改名为“风土广播”的声明:“《这一期》这个题目太窄,行文有所限制,从本期起改为《风土广播》,仍本‘编余’方式做去。”[12]但因下一期并没有刊发就停刊了。

最后,刊发了照片版未能登载的声明。“因为制版延宕,本期的照片版,只得付缺。郭祝崧先生给我们许多有关成都照片,和美新处所给葛洛斯文先生的照片,都无法刊出,很觉歉然。”[12]编辑部对因制版延宕,照片版未能如期登载而表示歉意,皆实为可惜。

3.设置纪念特辑和专刊

(1)关于两个纪念特辑的征稿宣传与介绍。编辑部在二卷4 期“这一期”结尾,就先刊登了“下一期我们筹刊《赵尧生先生纪念特辑》。”[9]的声明。接着5 期是这样介绍赵尧生先生及征稿过程。“为了纪念四川一代宿儒赵尧生先生,将出一纪念特辑,以示推崇!不过因征集文稿颇感烦难,使这一期多耽误了些时日,虽说搜集未尽周详,但花费的功夫确也不少。我们特别感谢向仙樵、林山腴、庞石帚、曾圣言、吴念存、郭祝崧、黄穉荃诸先生于百忙中为撰纪念尧老文字,吴书浓、张逸秋诸先生将珍藏尧老的墨迹借与我们制版,使此一特辑增色不少,并致谢忱!”[13]

在二卷6 期的“刘豫波先生纪念特辑”中,“这一期”阐述了出版此特辑的缘由。“正当这一期开始编印的时候,刘豫波先生与世长辞的消息突然传来,我们在悲悼中,深感到这位老人一生事迹值得追念者甚多,于是便决定出一特刊,以示尊崇。……计收到稿件十余篇,多为豫老生前好友或受业门人执笔,对于豫老思想言行俱有极深刻之剖析。……此外豫老嗜为诗文,并长书画,本刊除得豫老手迹兰石一幅,青城诗一幅作为封面外,并刊出遗诗若干首,以向读者。”[14]

(2)告知下一期准备刊发“敦煌石室”专刊。在一卷4 期的“这一期”中,预告了“本志第五期准备发行《敦煌石室》专刊,已请画家张大千,关山月,陈觉玄教授等撰述专稿。”[3]一卷5 期中确实登载了关于“敦煌”的五篇文章。“这期所载敦煌艺文虽不多,却都是精湛之作,我们应特别感谢陈觉玄,张大千,关山月诸先生。”[7]在本期封面上确有“敦煌艺文”字样,以及张大千的画作《敦煌初唐供养菩萨》。

(3)关于“西藏问题”专刊。“西藏问题”专刊内容登载于三卷1 期。在本期封面上有布达拉宫全景图,并标注“此为达赖喇嘛坐床处”字样。编者在“这一期”中阐明了介绍西藏文章的理由:“西藏宣言独立,中外震惊,然稍留心西藏史实的人,都能作并非偶然的臆断;事实上多少年来,她与祖国只是‘礼仪’和‘名份’的关系罢了。对于这椿不幸之事,除了喟叹而外,还应该冷静的作全般的剖析;因之,为了使读者明了此一事变的前因后果,这一期特别搜集一些西藏的资料和图片,并请康藏问题专家任乃强教授,刘立千教授,戴新三先生撰拟专文评述。又烦罗郁先生与东方文教院王院长恩洋诸多协助,并志谢忱!刘戴二位先生旅藏多年,对于此一事变,自然有更深入的见解。”[11]也介绍了西藏问题研究专家。

4.刊物的影响和销路

关于杂志的影响和销路。在一卷2-3 合期“这一期”中,“创刊号问世不到两月,销路达十四省,以至国外。”[6]销路很广,销售量比较大。到了二卷3 期时,杂志不仅销售量大,且已有广泛的影响。“当我们的复刊号出版以后,广泛的获得读者的爱护,销售情形,非常热烈,不多几天功夫,全部销售一空,给我们莫大的鼓励。可惜当时我们估计太低,未曾打纸型,从事翻版准备,致劳许多向隅的读者,从上海、南京、台湾、北平等地,纷纷来函询问,真是万分抱歉!”[5]因未打纸型,只能向仍想购买的读者致歉。

5.纠正印刷错误

编者在“这一期”中曾多次谈到编辑部自身困难,只能把要登载的稿件送到别的印刷厂印刷。经常会因印刷而延迟出版,并出现不少错误。在一卷4期中,就这样更正排版错误。“二三合期,陈寄生君的《黑水国古城探异记》的‘异’字,嘱改为‘访’字。”[3]这里只列举此一例。

编辑部同人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从稿件刊登、作者队伍、设置特辑、专刊、版面变化、印刷延误、订正错误、杂志售价、影响与销路、栏目更名等事项的预告、声明中,能够不隐瞒、不欺骗。正因为此,才赢得了广大受众。尽管杂志因印刷困难等原因而延期,但杂志仍然销路广,影响也非常大,真正再现了同人共同体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三、注重读者服务,尊重读者,加强互动

在“这一期”的开篇,编者就谈到了因印刷上的困难而导致延迟出版。抗战中后期,因纸张缺乏,更导致印刷和出版的困难。但编辑部始终坚持如一地为读者服务,征求读者意见,向读者征稿,想尽办法请求读者谅解,与读者互动。

1.阐明出版延迟或拖期原因,并向读者致歉

(1)阐述出版多次延迟及停刊的原因并致歉。首先,杂志从创刊伊始就谈到延迟出版原因。“我们遭遇到目前出版界一般所感受的印刷困难,虽经多次的努力,但终不合乎理想,是为《风土》迟迟发刊原因。承读者和作者们的关心,衷心至觉感歉!”[2]在2-3合期中,“一是这一期的稿件早就集齐付梓,但未能按期出版。二是创刊号受尽了印刷厂家的磨折,以致人事无力挽救,错落很多,尤其是陈国桦先生所作《日泰民族比较观》一文,后段几乎错得无法可读,附致歉意!”[6]4期中,“从创刊到现在,本志无时不为印刷困难所苦,……我们再向你道声:‘抱歉!’”[3]可见抗战中后期四川内陆的情况。6 期中,“每一期的卷头语中,我们叠次告诉读者,风土时时都遭到印刷上的困难,而且时时都在图改进,但事实上的困难,却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所能想像的!……”希望这困难并非长久。“这一期付印的时候,还在战争期内,而出版时已经是胜利了。胜利,给每一个中国人,带来许多无限的希望,因而,风土在将来在印刷技术上,文字内容上,以及出版时间上,都有大大的改革。”[4]编者同人期待战后能有一个新的改观。

其次,经过同人的努力,出版复刊号,再次说明停刊原因,因为印刷厂连稿子都给弄丢。“主要由于印刷上的困难,这是过去每一期都曾向读者诉过苦的。……因此二卷二期的稿子便同时送入了印厂,谁知竟致烟消云散,当中曾遭遇到工人罢工,印厂拖延,最后竟连稿子都给遗失了一大部分,……结果我们被迫停刊了。”[10]从“这一期”中关于印刷困难的不断阐述,几乎杂志的每一期都没有准时出版。在二卷5期中,谈了再次愆期理由,“因为经济变动太大,我们这纯恃营业以为开支的什志,既遭物价的波动,复受金元贬值的影响,面临空前的危难,……至觉歉然!”[13]三卷2 期中,编者又为“昆明贵阳方面的读者深感买不到本志为憾,我们已开始向那方面联系,最好的是直接订阅。”[12]因此,杂志一直因为印刷问题而不断延期,编者只能始终向读者致歉。在当时战争的多种外力影响下,如果没有杂志同人们的不懈努力,杂志根本无法支撑下去。

(2)谋划解决办法,以期刊物有新的改进。编者在阐述拖期原因的同时,告知读者编辑部正筹措印刷事宜。一卷5 期中,认为出版延迟,“一、印刷羁延太久,令人难予置信;二、物价波动太大,印工纸张价格,有增无减;因之,办刊物,尤其在成都,总是频遗(应为‘濒临’)‘难产’的厄运;风土自然也不能例外,记得这期文稿是去年盛夏中付梓的,虽经努力,……脱了期,误了时。”接着又告知编辑部正在筹划自己印刷事宜。“我们总希望读者作者,体谅风土的遭受,那确非自愿,而是印刷厂家所造成的。除在内容方面努力,以答谢爱护者的雅望外,风土正自筹印刷,使依人印制的苦恼,得以解除。”[7]在一卷6期中,期望能有所改进。“下一期是第二卷的开始,我们想从下一期来一个彻底的改进,如果事实是允许的话。所以,我们又在这里向读者和作者们道声歉意!”[4]编辑部预采取新举措,扩大版面与改进印刷问题。二卷1 期中,先阐明扩大版面的原因。“是在这米珠新贵的时候,能节省多少算多少;从前十开本的容量小,耗纸多,太不经济,这是改变的最大理由。”“今天付印后,出版竟要等到什么时候,确实没有把握;从这一期以后,这困难或许可以克服了,因为承印者的声誉甚著,它也许不会‘死拖’!”[8]期待印刷方面有所改进。

2.持之以恒为读者服务,并与读者互动

首先,征求读者意见,请读者品评。“本期内容如何,请读者品评一下再告诉我们,以为改进时的参考。”[6]

其次,编辑部向读者多次征稿。

其一,在一卷5期中编者向读者征稿。“我们打算在二卷一期刊载《张献忠的研究》,并且将两个波西米亚来川的传教士(时为张俘),追随献忠三年的目亲记翻译出来,读者作者如对张氏平生有研究,请早赐鸿文,以便及时刊载。”[7]其二,对读者提出希望,恳请批评指正。“(一)虔诚的接受批评。(二)请你将你所熟知的地方风土人情一一撰文寄给我们。(三)请你介绍本刊给你的亲友,或者介绍一个分销的处所。(四)请你永远做《风土什志》热诚的爱护者。”[8]希望读者都能来守护这份杂志。其三,态度谦和地面向读者。“停刊期间,承读者、作者和朋友们关怀,连篇累牍的给我们许多安慰,就此深致感谢之意!”[10]其四,感谢读者的鼓励,继续向读者征稿且稿费从优。“(一)按月出版;(二)精编精印;(三)缩减篇幅;(四)充实内容;还望爱护《风土》的读者和作者多多赐助!”[13]二卷6期中,“我们需要各地风俗的文章,资料和封面画,特作广泛的征求,其体例,请参阅《风土》的征稿简约,稿费从优。”[14]编者始终以极其诚恳和谦逊的态度,与作者、读者商榷,并因一直拖期向读者致歉,充分体现编辑部与读者进行平等互动的亲和力,以及为读者服务的主旨。

综上,《风土什志》每期中的“这一期”内容丰富,并不局限和固定于某一方面。从创刊宗旨、栏目设置、同人编撰队伍、登载作品,到出版发行、印刷困难、到预告、声明、征稿、与读者互动等方面,无不涉及。编辑同人可谓齐心协力,共度时艰,在纸张、印刷极为缺乏和艰难的情况下,仍然秉持刊物关涉全球风土的办刊方针,积极向读者征稿,以极其谦逊与认真负责的亲民态度,雅俗共赏的原则,既完整地彰显同人共同运作的编辑理念,亦能窥探编撰同人在战时背景下的文化坚守。因此,“这一期”可谓研究《风土什志》风貌的一个窗口。

猜你喜欢

风土编者声明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本刊声明
本刊声明
风土和历史
论《风土什志》中李劼人的饮食文化书写
本刊声明
本刊声明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葡萄酒产区与『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