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硕士课堂的实施与效果

2020-01-09庞贞艾杨思帆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硕士课堂教学

■庞贞艾,杨思帆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大力推动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1]。为了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国家出台各项政策和措施加大对教育硕士的培养力度,着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这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项挑战。教育硕士的培养目的是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这些新的形势对高校教师教育特别是高层次教师人才的教育硕士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2]。因此,加大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是当今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回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当前高校教育硕士课堂教学的问题表征

课堂教学是高层次教师人才教育硕士的主要途径和重要环节,对教育硕士的专业能力、创新意识、个性发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高校教育硕士课堂教学现状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教育硕士课堂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教育硕士课堂教学目前在很多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把学生当作接收知识的容器,这难以突出教育硕士的主体地位。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育存在很多相同性,教师一成不变地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讲解知识点,而不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且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思维、创新意识、教师素养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其次,教育硕士教学模式与学术型硕士的教学仍具有较大的趋同性。1996年4月,我国开始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于次年开始招生[3]。最近几年,我国十分重视对教育硕士的培养,招生专业种类更丰富,招生比例也有大幅度增加。但因为我国先有学术型硕士,因此不管是高校还是导师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注重对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简单采用学术型的培养模式,导致不少教育硕士理论成果丰富,但是实践操作有待加强。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缺乏一致性,职业导向性不足,导致培养出的教育硕士理论素养较高,但缺乏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

最后,教育硕士课堂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比较缺乏。大部分教育硕士培养单位由于资金缺乏,微格教室、校外实践基地等资源不足,教育硕士缺乏足够的模拟教学实践机会,导致学生的教学技能没有得到很好锻炼。教育硕士的学习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与平台,且创新意识不够、实践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4]。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与特点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

2014年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首次提出了对分课堂,对分课堂以其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受到各教育硕士培养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推广,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解决了传统课堂上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素养培养力度弱等不足之处。为了提高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培养高素养的新型教师,促进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课堂教学模式需要由传统模式向新型模式转变。对分课堂是一种将教学过程分成教师课堂精讲(Presentation)、学生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学生课堂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的新型教学模式,简称PAD课堂[5]。它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当堂对分”指在一次课上要完成三个环节,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需要在课前进行自学,因此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要求较高。相比于“当堂对分”,第二种“隔堂对分”学习时间较为灵活,内化时间充分。这种模式中的“学生内化吸收”环节在课后进行,教师在课堂上将章节框架、重点、难点进行讲解,留给学生一周的时间针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自主进行查漏补缺。第三种模式针对专业性较强、开放式的课程,通常将这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利用电子产品查阅相关学习资料,再进行小组讨论,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通过对比传统课堂和对分课堂各要素的不同,我们可以发现对分课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传统课堂上,大部分课堂时间用于教师讲解教学内容,基本不会留给学生课堂讨论的时间。而对分课堂秉承课堂时间对分的理念,会将课堂一半的时间分给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和学习。教师讲授时间减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与此同时,学生小组讨论、汇报学习成果的时间变多,不仅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而且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取长补短。课堂时间的重新分配,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师生角色转型。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师生角色发生了改变,从教师独白走向师生对话。在对分课堂上,教师主要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则是知识的探索者和主动学习者,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角色的改变,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体现了师生平等的观念。

第三,小组讨论突出“亮考帮”。对分课堂的作业考核采用“亮考帮”形式,所谓“亮”,就是学生汇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受到的启发和感悟以及受益最深的学习内容,这一环节也称“亮闪闪”;所谓“考”,就是展示自己已经弄懂的、但其他同学可能存在学习困难的知识,来挑战其他同学,这一环节也称“考考你”;所谓“帮”,就是列出自己在课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这一环节也称“帮帮我”。孔子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亮考帮”正是符合这样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将“收获最大的”“学懂的”“不懂的”三者结合起来,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充分理解和吸收。

三、对分课堂在高校教育硕士课堂中的实施效果

(一)对分课堂与高校教育硕士课堂融合的适切性

对分课堂与高校教育硕士课堂具有极强的融合性。第一,在培养目标上,培养教育硕士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分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其开放性,传统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很少,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对分课堂上,师生、生生间可以自由讨论,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第二,在培养模式上,传统课堂注重教师讲授,学生上台展示自我的机会较少。而对分课堂,将课堂时间的一半分给学生后,留给学生的时间变多。学生在课堂上将小组讨论的学习成果上台分享给全班同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第三,在课程设置上,教育硕士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材分析等。教育硕士课程偏重于分析和理解,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关注、研究现实社会问题,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分课堂在高校教育硕士课堂中的实施效果

从2014年对分课堂提出以来,T师范大学部分教师从2014年9月开始尝试在研究生教学中使用对分课堂。经过五年的实践,对分课堂已经在全校多数研究生课堂中得到应用。但是,从研究生角度看,对分课堂究竟效果如何?为了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开展了关于“对分课堂在教育硕士课堂教学中的认可度调查”研究。

1.调查方法

本项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问卷经过项目分析,共设计了1道填空题、25道单选题和1道开放式问题。问卷维度主要从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6-8题)、“教学过程”(9-11 题)、“ 教学方法”(12-14 题)、“ 教学效果”(15-25题)四个方面进行,着重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本问卷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问卷四个维度两两相关系数在0.385-0.708,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701-0.806,表明效度良好。本问卷可靠性分析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值为0.882,表明信度良好。

最后通过问卷星平台发布调查,由相关班级任课教师安排和组织学生完成问卷填写。

2.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为T师范大学2019级大部分教育硕士,调查涵盖面比较广,调查结果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教育硕士对对分课堂的认可度。通过整群抽样,最终确定参与调查对象情况:学科语文39人、学科数学22人、学科英语41人、小学教育35人、学前教育10人、心理健康教育7人,共计154人。有效问卷154份,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3.调查结果

(1)教学理念

调查发现,63.64%的学生认为对分课堂完全或部分实现了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3.9%的学生认为不太实现,只有1.95%的学生认为一点也没有实现。64.28%的学生认为将课堂时间平均分给教师和学生非常或比较合理,55.84%的学生认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非常或比较适合教育硕士培养模式。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与传统课堂相比,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

(2)教学过程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59.74%的学生喜欢对分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38.31%的学生认为课上进行小组讨论、汇报学习成果不耽误学习进度,也有28.58%的学生认为开展讨论耽误学习进度。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合理分配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时间,尽可能在不耽误学习进度的情况下,又能让学生有更多的讨论时间。与传统课堂相比,59.1%的学生认为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他们的课堂参与度显著或少量增加,11.69%的学生认为课堂参与度不太增加。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给予更多的同学展现自我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教学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64.93%的学生非常或比较认同教师应该着重讲授章节框架、重难点,而不是讲解全部知识点。8.44%的学生不太认同通过小组讨论能帮助理解学习内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传统课堂相比,70.13%的学生非常或比较认同对分课堂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23.38%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只有2.6%的学生表示不认同。

(4)教学效果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分课堂主要有以下优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技能、减少课上玩手机的时间、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课上注意力更加集中、发挥创造精神等。当然对分课堂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师不能有效控制上课时间,把握上课节奏;教师不能顾及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课堂管理力度不够;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学生讨论深度不够;学生讲授的质量有待提高等。

四、对分课堂在高校教育硕士课堂融合中的经验与反思

对分课堂在教育硕士课堂中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关于对分课堂与高校教育硕士课堂融合的经验与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分课堂有利于提升教育硕士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分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完成学习任务,认真落实“亮考帮”作业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二,对分课堂能有效地提高教育硕士的师范技能及教师综合素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国家对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特长突出、教学技能过硬的师范生迫切需求,培养和提高教育硕士的师范技能是各教育硕士培养单位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课堂上,教师将大部分课堂时间用来讲授知识,课堂上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而对分课堂上,学生将小组讨论的学习成果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教态,从各方面提高教育硕士的教学技能。

第三,对分课堂更好地加强和优化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润滑剂,而且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传统课堂上,师生之间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教师代表着权威。而对分课堂上,师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促进彼此的发展。

最后,对分课堂上学生的实质性参与度还有待提高。对分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小组讨论,分享、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向其他同学请教自己的疑难问题,整个课堂气氛比较热烈。但是部分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不够认真,学习效果不是太好;课堂小组讨论时参与不够积极,有个别甚至是趁机去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因此,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以注重任务核查,在分小组时可以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内成员优势互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科学的认识应该像蜜蜂一样把采集来的花粉进行消化和加工,并酿成蜜浆[6]。在这个意义上,对分课堂的“教师课堂精讲环节”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花粉,“学生内化吸收”环节正如将采集来的花粉进行消化,加工成学生自己的内在东西,而“学生课堂讨论”环节就是酿成蜜浆的过程,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成果,集众家之所长,以此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从传统课堂到对分课堂的逐渐转型,意味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课堂产生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硕士课堂教学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小组讨论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窘境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1+1模式教学应用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