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社团爱国主义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2020-01-09张子丽
■张子丽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盐城 224005)
爱国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环节,能够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情感传递给各族人民,也是全民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社会的无尽动力。而高校的学生社团是高校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能够通过社团进行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教师也能够通过这个途径高效地进行爱国教育。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加快发展,如今高校学子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媒体以及设备等。信息大爆发的时代对学生们的爱国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对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的表现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爱国教育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为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学生社团来增强学生们的爱国教育建设,让爱国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有效,让学生们形成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浓厚的爱国热情,协助学生们形成长久且良好的爱国品质。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社团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契机和阻碍
(一)爱国教育在高校中的内容
我国特色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就是爱国主义的建设,爱国主义的建设就是为了确保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稳定和具备较强的凝聚力,是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确保能够体现出人民的价值原则和追求。而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储备力量,大学生们应当肩负起守护国家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能够自主地维护祖国乃至整个民族的基本利益,将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捆绑起来,将对国家的热爱转变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面对颇为激烈的国际间的竞争,大学生们要铆足劲,推进中国梦的发展,将祖国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富强且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从而来彰显爱国精神,高校是学生们思政建设的重要环境。同时,在这个学习阶段对大学生们进行思政教育也有自然优势。2004年政府发表了相关意见中要求,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多个环节,从而来保证思政教育的高效性。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们的爱国意识减弱
事实上,不难发现,如今信息化时代对于人们的影响不仅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有了颇多改变,这也使大学生们的个性发展空间更宽阔。信息化背景之下,大学生们教育资源的获取普遍都通过网络媒体,但在网络媒体传播的这个过程中,往往呈现出没有时间、空间以及资讯屏障的特点,将民族甚至国家的界限逐渐模糊化,部分低程度教育者往往不能够对于国家以及民族等进行明确区分。在日常的交流活动中,过分地强调国外的知识,从而导致了对祖国的观念减弱,爱国情感也减弱甚至全无[1]。
(三)社团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
高校的建立本身就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大学生的教育中加入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还能够加快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建设速度。因此,就非常有必要拓展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拓展学生社团关于爱国主义的途径。同时,将社团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合不仅是将社团作为传播媒介,也是学生社团发展的升华,能够明确社团对于自身的定位,以及拓展社团的发展路径。但是反观如今的高校社团,大部分的社团都没能够在其发展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或者爱国教育的效果不佳,如,社团活动也过于传统,创新力度不够,让大学生们对爱国教育的热情不高,也不会主动进行。同时,社团内部的具体制度以及发展方向等过于固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团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将学生社团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介质,不仅能够对学生们的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还能够推进爱国主义建设的发展,也会推进校园社团的发展。因此,高校在教育渠道的拓展过程中,以构建完整的价值观为出发点,利用学生社团,能够形成高校爱国教育新格局,推进爱国教育发展[2]。
二、网络媒体平台建设
近年来,科技走入了千家万户,而其中互联网技术受到的关注颇多,如今已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应用。以网络技术作为载体的网络媒体形式也成为了如今信息传递、知识获取的重要路径,网络媒体本身具有及时、互动以及开放性的特点,给高校爱国教育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可以在高校的社团活动中,利用各大网络媒体平台,如微博等,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构建以网络媒体平台为基础的高校爱国教育渠道,从而来加强线上的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力,使其在互联网占有一席教育之地。网络媒体模式能够巧妙地避开学生社团开展相关活动的不足,传统的学生社团组织活动大多都是具象的实际的,组织形式相对比较单一且不科学,同时也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在实际的爱国教育活动中可能会由于奖励的制度不够完善、社团成员的参与度不高、活动较为松散等,造成爱国教育的效果不佳[3]。因而在学生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能够为爱国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多契机。
(一)开展线上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线下,大学生社团也可以组织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线上的社团活动,比如在微博上进行话题讨论,大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也可以交流一些自己的经验,还可以进行各自资源的共享,更加开放的交流形式,能够调动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大学生们的爱国主义建设,也可以通过如今比较流行的短视频制作等手段,增强活动开展的趣味性,大学生们参与的热情进一步被激发,直接推动了爱国教育的发展,这些新媒体平台的受众广,能将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4]。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指导老师是社团活动中的重要一份子,但是由于时间或其他因素的限制,在实际的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指导老师往往无法逐一对社团成员进行指导,也无法和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这样造成了部分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在社团活动中的收获也比较少,对于参加社团的目的也十分不清晰,导致了爱国教育的效果也不佳。因此,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十分具有必要性。
指导老师和所有的社团成员建立平等交流关系,充分地进行互动,一方面能够加强教师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5]。高校可以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建立师生之间的主题讨论,让知道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围绕目前的国际、国内的形势以及国内新出台的政策等展开积极讨论,逐步引导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指导学生构建个人发展规划,明确人生发展目标,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建立联系,尽管是小目标也能为祖国的发展带来益处,明白个人对于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与此同时,社团也可以在学校的支持下,聘请专家展开讲座,将网络上出现的较为偏激以及片面的观点拿出来,进行剖析,通过详细的分析,对于这些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并对大学生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攻击性较强且诬陷反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当言论进行主动回应,和学生们进行探讨,要让大学生们明白言论自由是其基本权利,但故意进行不当的言论发表会对国家的稳定造成不良影响,也会阻碍祖国的社会主义发展[6]。
(三)建立网络共享资源库
如今,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社团爱国主义教育少不了网络技术作为支撑,在高校的众多社团之中,计算机相关技术社团也能轻易找到,高校可以直接利用计算机技术社团进行共享资源库的建设,将共享资源库作为纽带,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学习,将国内外的优秀社会主义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例如,文化历史方面的著作,马克思、列宁的经典、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内容等,能够为学生们进行自主爱国主义的学习提供平台。不仅如此,社团的成员们也可以进行相关爱国教育的影片或者动画等的制作,用更加生动的形式来教育大学生,引导其加强爱国思想,潜移默化地在学生们的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7]。
(四)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育推广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的构架也发生了颇多变化,“互联网+”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医药”“互联网+爱国教育”等也被提出,其能够使社会正面传播效果的最佳化,积极引导大众进行爱国教育。高校社团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作为传播纽带,利用互联网来增强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将爱国主义事迹加工形成品牌文化,带来品牌效益,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通过各种网络媒体将自我的爱国教育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提高爱国教育的真正受益面积[8]。
三、结语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在新的发展时期爱国主义建设的主题。目前,网络的发展能够为爱国教育提供更加多元的发展模式,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也符合时代发展特点,能够直接提升大学生们的参与度,增强了大学生们的爱国意识。在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将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载体和桥梁,利用网络平台作为媒介,进一步拓展社团活动的影响范围,丰富社团的活动方式以及具体的活动内容,能够加深大学生的爱国教育,同时也能够增强如今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增强大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