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将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价值应用到民族声乐教学中的策略
2020-01-09滕焱
■滕焱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阜阳 236015)
意大利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这种演唱方式受到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同时,在歌剧的发展过程中,美声唱法也取得了众多的发展启示,因此通过对各种演唱方式的优点进行融合,美声唱法逐渐成为一种完善的科学演唱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间文化交流程度也日益加深,美声唱法则于上个世纪初期进入我国,并对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演唱理念、演唱方法、演唱教学、教学科研理论等多个方面。
一、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二者之间的异同点
(一)演唱方式存在着相同点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二者非常的相似,都善于通过共鸣的方式在演唱过程中展现自身的魅力。两种唱法的相同点还表现在整体共鸣的基础上,例如从演唱风格的角度来分析,关键点就在于对共鸣腔体进行调节[1]。具体来说,就是美声唱法在演唱过程中,选择喉咙进行发音,运用这个部位进行发音,能够使音色更加明亮和丰满,并且还具有丰富的金属共鸣特征。同时在美声唱法中,能够在实际的演绎过程中对音调、音色、高低的强弱进行具体的控制和调整。而在民族声乐唱法中,于口腔和鼻咽部位产生共鸣是运用共鸣这一技巧的关键所在。头部共鸣成为构成高音区共鸣的重要部分,而鼻腔则负责清楚的吐字和表述。这是因为鼻腔和口腔之间的距离很近,因此鼻腔能够对口腔发出的字音进行扩大和美化,从教学的方向来分析,就是在演唱中发出共鸣音时,应当调动所有的部位来对其进行支持,这样做能够对音色单调的特点进行避免和改善[2]。
(二)呼吸方式存在着相同点
西洋唱法是美声唱法的主要体现,例如:歌剧。与美声唱法相比,我国民族唱法则融合了曲艺、民歌和戏曲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发声和演唱过程中,呼吸是两种唱法的基础动力,同时演唱效果的好坏也与这一点有着紧密的联系。胸腹呼吸是美声唱法演唱者所经常采用的呼吸方式,而利用丹田之气则是民族唱法中保障演唱效果的常用方法[3]。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美声唱法和民族声乐两种演唱方式,都能够随时对音调深浅进行调节。同时,两种演唱方式都借助了横膈膜来实现对演唱过程中气息的调节。演唱者在实际演唱过程中,通过将音色和气息进行巧妙结合,来对不同的演唱风格进行表述。在共鸣腔体和呼吸技巧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两种演唱方式之间的差异性。
(三)文化间存在着差异
意大利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同时它还受到文艺复兴思潮、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从而以歌剧的独特形式呈现在众人眼前[4]。因此美声唱法在演唱时,具有饱满、丰富的感情和唱腔。在其发展成形的过程之中,歌剧舞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咏唱是歌剧舞最主要的展演形式,同时就以演唱方式的角度而言,美声唱法在表演过程中着重突出表现演唱者歌唱时的情感。我国民族声乐发源地为民间,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是造成不同艺术风格的主要因素,因此民族声乐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的情感和审美角度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民族声乐的演唱方式也是一样。尤其是中国的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因此与美声唱法相比较之下,民族声乐在表现特征、表现形式中都有显著的差异。如果将两者放在同一个声乐体系中去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和优劣,能够起到明显的互补作用,同时也能够学习观察到,外国声乐演唱与我国声乐演唱中不同的点。
(四)发声方式存在着差异
发声练习是声乐演唱的基础,尤其是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这两种,在发音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将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融合,能够彰显出不同音域之间的转化,将声乐的美进行传播。以真假音混合的方式进行演绎,是美声唱法最主要的发音方式,而以气息调节进行演绎,就是民族音乐最主要的发音方式。如果想将真假音混合的方式在气息调节中进行运用,无疑会加大民族声乐在演绎中的难度。但是美声唱法中的真假音转换则比较容易实现,因此在美声唱法中,运用民族声乐中的气息转变,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性,将歌曲的美妙程度和感情冲击进行提升,稳定演唱者的气息,从而使观众在享受的过程中,难以分辨出真伪,提高民族声乐的表演形式和质量[5]。
(五)气息运用存在着差异
在实际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只有对气息进行合理运用,保持气息的稳定程度,才能够将歌曲更加完美地呈现给现场观众。因此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对美声唱法的气息与技巧进行融合与借鉴,能够使民族声乐的演唱达到更为完美的程度[6]。在美声唱法中,表演者在进行演唱之前,都需要先深吸一口气,从而保证在演唱过程中能够更加顺利地对真假音进行转换。而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对于气息的要求则是“气沉丹田”,运用腹式呼吸法,实现演唱过程中对气息的调节,达到气息稳定的效果。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之中,对美声唱法中的一些优势技巧进行借鉴融合,能够使实际演绎风格更加多变,从而使演唱者的情感得到更完整的表达。
二、将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价值应用到民族声乐教学中的策略
(一)对美声唱法中的发声训练方法进行借鉴
美声唱法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早已形成一套自己独特的、完整的对发声技巧进行训练的方法。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可对美声唱法中训练发声的方式进行借鉴,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来对学生的音域进行锻炼和培养,对表演者演唱歌曲时的感染力度进行加强。此外,表现时所彰显出的魅力会随着音域的变化而变化,如果音域有着更宽的跨度,那么表现效果就越好,演绎过程中所呈现的张力也越强。与美声唱法相比较,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存在着缺陷,在以往民族音乐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导[7]。因此民族声乐在实际的演绎过程中,主要依靠腹部的力量,通过吟唱的方式进行表演。在表演时,因为表演者发音着力点较深,因此音色在进行传唱的过程中就较为容易地使演唱者高亢的情绪表现出来。通过对美声发声训练的借鉴与融合,在演绎民族声乐时,能够帮助老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声部,使学生发声时,不再局限于一种手段,而是通过喉头、鼻腔共鸣的方式也能够实现发音。通过对这种技巧进行运用,在演绎民族声乐时就能够使其中的感情和层次感表现得更加饱满和丰富。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对美声唱法中的有用价值进行借鉴和融合,也需要通过真假音互换的方式,来对听众的审美需求进行迎合。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可将我国民族声乐大师的作品让学生进行试听。以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学生发音技巧进行训练,让学生将两种不同的演唱方式进行有机融合,增强歌曲的表现能力和情感饱满程度。
(二)对美声唱法中的音区共鸣方式进行借鉴
在我国声乐领域中融入美声唱法,不仅能够使传统民族声乐得到发扬,也能够将美声唱法和民族声乐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充分的演绎,从而适应更多群众的审美口味和兴趣,民族声乐的张力能够通过美声唱法的方式,以更完美的姿态表现出来。尤其是在划分声区的时候,在不同的声区进行演唱,其表现出的张力也大不一样[8]。例如:对当代军人情感进行表达的《说句心里话》这首歌,如果使用音域较为宽广的男声,运用美声唱法对其进行演绎,同时将民族声乐的唱法夹杂在演绎过程的细节中,便能够呈现出婉转、大气的现场效果,使听众获得更好的体验。因此,为了使民族声乐的演绎更具层次感,使表演者情感得到更加饱满的表达,一定要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对美声唱法中的一些优势技巧进行充分运用。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中的缺陷进行了完善,将民族声乐推向了更为科学的发展方向,通过对美声唱法中各种优势技巧进行系统性学习,能够使民族声乐的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同时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将美声唱法中有价值的部分进行借鉴和融合,能够使歌曲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对美声唱法中关于气息运用的方法进行借鉴
气息在民族声乐表演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可对美声唱法中关于气息的运用方式进行借鉴。通过老师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在实际演绎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吸气方式,同时为气息的顺畅流通找到一个有效的支点,为实现持续发声提供基础。比如学生在演唱《我住长江头》和《思乡》等对气息有要求的歌曲时,为了使学生在演唱时的气息更加绵长,老师可指导学生学习美声唱法中关于连音的技巧,使学生在演唱中,也能够对声音的连贯性进行保持,避免因为换气而对声线造成影响。另外,则是老师可以让学生将美声唱法中,与吸气和换气有关的技巧在民族歌曲的演唱中进行运用,如对《小白菜》这首歌进行演唱时。这样做不仅能够更为充分地表达歌曲中所蕴含的感情,也能够使民族歌曲的特色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以气唱情、以小气口进行断句是民族声乐演唱的主要特点,将作品中的哭泣、诉说等丰富感情,通过声音上的抑扬顿挫来进行完美的表达。当需要对情感的激烈性进行表现时,可运用大气口的方式进行演绎,最后在对《牧笛》这首具有民间风情特点的歌曲进行演唱时,老师可指导学生运用美声唱法中的花腔进行演绎。
(四)对美声唱法中咬字技术进行借鉴
因为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因此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字音不清、演唱者声音不畅等问题。通过对民族声乐教学进行创新,能够显著提高表演者的咬字技术,同时也能够对英语与汉字,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表述差异进行消除。在实际演唱过程中,转音宽音并不会受到发音的影响,因此确保小巧的咬字动作,能够顺利完美地对歌曲进行演唱,将中国的咬字风格和技巧与这种方式进行融合,能够保证演唱中咬字的自然性、准确性,从而使听众充分感受到民族音乐带给自己的亲切感。
美声唱法是对演唱理论和演唱技巧进行高度总结的产物,对于民族声乐的教学科研、声乐艺术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影响作用。同时,民族声乐发展的轨迹也受到美声唱法的影响,从而使声乐演唱方式呈现出浓郁的历史文化特色。因此,与时代多元化发展趋势进行结合,对美声唱法中有价值的部分进行借鉴与融合,能够使民族声乐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