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2020-01-09丁喜旺
■丁喜旺
(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高校教育体系需要重视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稳定的环境和相关的支持。作为青年教师本身,更要充分认识到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还要想办法提高,最大化地将能力的提升运用到教学工作中。青年教师的辅导员工作比较特殊,在一个班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科研提升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青年教师
字典中对青年的解释是指一个年龄范围的人,主要是指15-30岁这个年龄。但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这范围区域可能会扩大,但总的来说是指年纪小、有活力的一类人。青年教师就是指在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在高校教育学术界还是有明确的划分的:1999年颁发的青年教师奖的年龄上限是35岁,这一上限在2003年就已经变成了40岁,在有的学科,比如社科类年龄上限放宽到45周岁,有部分的科学基金项目规定的年龄是在39岁以下。对于年龄的限定主要还要根据教师工作者的实际情况,一般本科毕业后年龄22周岁了,加上研究生、博士之类的出来一般要到28-31周岁,如果考虑在学校的工作适应,那至少还要3年左右,再加上组建家庭这些阶段,青年教师最佳年龄应该锁定在40岁以内。因此,本文所指的青年教师是指从事高校老师职业,年龄在40周岁以内教育工作者。
(二)辅导员
上过大学的人可能在大学生活中最熟悉的就是辅导员了,没上大学的人可能对这个职业非常的模糊。在高校学习中,辅导员就是那个从事学生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学校期间的生活和学习;平时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工作;组织集体户外拓展项目;对学生会和其他学生团体进行指导和交流;组织开班会;以及毕业时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我国辅导员有兼职和全职之分,有的是由专职教师来兼任。总而言之,辅导员是指在高校中对特定的学生(一般以班级为单位)的事务管理工作者,本文所说的是指全职的专业青年辅导员教师。
(三)科研能力
“科学”的名词解释是“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总和,科学研究的任务是解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究真理,为人类将世界变得更美好做罗盘”。因此,科研就是提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系列的系统活动。对科学进行探索,带着目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总结知识也创造出新知识,这就是科研。
科研能力是指对科研事情所掌控的程度,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了解、汇总、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非常严谨的。虽然科研有着不同定义,但本文所说的科研能力就是青年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对选定课题、选择对象的把控精准度和技能熟练掌握度,包括实验研究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来,科学地表达研究成果。
二、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现状及问题分析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数都是一些高学历的人才,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青年教师,年轻气盛,比较有干劲,相比较年纪大一点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的科研兴趣更加浓厚,这是比较积极乐观的一面。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青年教师的科研也呈现了一些的问题,比如说经验不足,对课题项目存在一些偏见,面临各种困难。总体来说,青年教师在科研现状这个问题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申请课题较难,参与度不高
课题申报是科研工作的开始,在我们中国课题申报经历的时间比较长,在改革开放以前,都已经有过课题申报。那时候的课题申报还是比较粗线条的,完全由政府单方面控制,这种模式有很多的弊端。随着课题申报模式的不断的改进,现在的申报模式已经不同以往,但可以改进的地方还是有很多,急需一个全国统一的课题申报程序办法。没有统一严格的办法就出现过非常多的问题,比如说学术不端、财政经费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将经费利用到真正需要科研的地方等。这些都是大政策,看起来跟刚入学校的青年教师没有关系。但是从实际角度出发,这个时候的青年教师,刚入高校,血气方刚,对工作抱有极大的热情,但是面对申报课题,却发现自己有重重的困难,各种体制让自己无法适从。这就极大地打消了青年教师进入高校进行科研的热情,也导致了青年教师的参与度变低。再加上青年教师新入学校,很多新工作、新环境让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更是望而却步,这是阻碍科研提升的一个原因。
(二)教学任务重,科研时间少
青年辅导员工作繁重,一般一个辅导员要负责好几个班级,人多事杂,往往让辅导员对科研工作感到力不从心。现在中国的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人数每年都走高,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师资力量紧张的矛盾。学生的增加对辅导员来说就意味着工作量的增加,他们承担着大量的教学育人的任务,这是摆在青年教师和辅导员面前的工作,所以他们就得先投入到这样的工作中来。这些日常工作是学校考核辅导员的重要指标,青年辅导员不得不重视起来,现在的教学任务重,让青年辅导员的科研时间变少。青年教师的两大最主要的职能就是培育人才和科研。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虽然工作任务重也要兼顾好这两大职能的关系。在完成好本职的辅导员工作时,也应该权衡好搞科研的时间,提高科研能力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核心素养。
(三)进修培训少,阻碍科研提高
现在知识的更新迭代非常之快,特别是当知识遇到互联网,现在5G正在普及,到时候的知识和信息会更快地发展。因此作为青年教师,作为辅导员更应该适应这个时代,也就是说要树立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心理准备。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必需不断提高。想到提高,我们都会先想到去学习,那么进修培训就成了当时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直接的方案。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精通理论,学术水平高,绝对值丰富,这方面的培训教育专家非常稀有。有大多数的青年教师都非常愿意接受教育专家的培训,但现实学校中这类专家的培训课却非常的少,让青年教师很少有接触到这类教育专家的机会。有的高校偏重一些竞赛类活动的举办,对于科研提升的进修培训却做得很少,因此这些辅导员很少有进修培训的机会,这大大阻碍了科研的提高。
三、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一)培养科研意识,提高参与度
高校高层领导首先要把培养科研的意识提高起来,从上到下建立起学校科研的学术氛围,从而影响青年辅导员来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从意识上来加强科研是很重要的理念,青年教师就是应该多多引导,培养正确的学术价值观,让青年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身上的科研使命,培养科研意识。
对于工作和科研的矛盾,科研应该是从平时的工作中来,再回到工作中去。可以把科研看成是青年教师的特殊教学工作。剖析平时的教育工作,将教育理论升级,针对平时遇到的教育工作问题,整理分析研究,找出其发展规律,这本身就是科学研究。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我们的一线年青辅导员的工作本质都是做研究,没有哪个教师的工作是一成不变的,都是根据工作条件、对象不同来因材施教,要剖析平时遇到的教育现象,带着目的去研究课题,时刻要与科学研究联系到一起,做到教研一体化,大大提高科研的参与度。
(二)政策激励催化,增加科研时间
美国学者在研究教育职业生涯的过程中,不光会有起起落落的态势,还会有一种到了某种阶段开始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的现象。这在心理学上有个专有的名词叫“高原现象”。教师这个职业就特别的明显。对于青年辅导员来说,当遇到事业低谷,或者教师事业处在一定阶段时,会产生一种疲惫和挫败感。这个时期来说,科研是极大的挑战,科研的倒退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的。动力不足就需要外部的政策来激励催化。这个时候了解到教育过程的规律就要通过外部的政策、制度等方面来对青年教师采取一个激励的作用,给处在低谷和停滞不前的青年教师们以正确的方向指导,激发研究动力,同时也起到一个督促的作用。
现在高校的科研管理系统还比较单一不灵活,通常都是将所有的学科和研究人员“一刀切”的作法。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管理,但却忽视了科学的多样性、教师的多样性。这对某些教师是不公平的,特别是青年教师,应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关怀,以及更多的政策鼓励,让他们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三)实行传帮指导,提高科研能力
国外对待提高科研能力的一种策略叫作科研导师制,有很多年的历史,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我们可以拿过来借鉴。它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传帮指导。非正式的比较灵活,自主选择自己的导师来进行科研指导,可以是一个导师多个学生,能激发自主的创造性。相对的正式性是专指一对一的正式指导模式,一对一更加正式,更加高效,有组织、有纪律,可行性强,一对一的正式指导比较有目的性。一对多的非正式指导容易产生分歧,需要极强的协调能力,不然的话会让传帮指导流于形式。具体到青年教师这一块,会让青年教师产生困惑,不知该听谁的意见,青年教师应该适合正式的传帮指导。
除此之外,国外高校结合自己条件的需要,升级发展出了一些新的科研导师制模式,比如在南非大学科研政策的指导原则中,强调经验丰富的带经验不足的,同时又根据兴趣、工作方式等分成不相同的微型小组。小组在自己内部进行激烈的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再和其他的小组一起分享讨论结果,因为各小组存在不同的差异,这种做法往往能碰撞出新的火花。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这是一种提高科研能力的捷径。
四、结语
高校青年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提升是教育工作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命题,这个问题必需高度的重视,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握,全面提高高校的科研学术氛围。当前,我国高校青年辅导员队伍的科研能力已经初步形成了一股新鲜的力量,不断壮大着我们高校的教育力量。科研能力已经是当前教师的必备基础技能。当然高校青年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所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有些是来自教育系统内部,更多的是青年辅导员本身的认识观念错误,一时难以接受这种科研观念。这种固有的观念必需破除,不破除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只能停留在口号阶段,永远也不能化科研为我们教育的实际生产力。而要破除这些,需要我们各界关注和支持,将我们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科研建设和国家的教育战略意图联系起来,共同促进中国的高校教育走向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