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论与观澜索源

2020-01-09特邀主持人袁济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士观澜文论

特邀主持人 袁济喜

[主持人语] 中国文学理论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中华文化形态与精神的彰显,它融文学审美感受与理论思辨于一体,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凝聚成文论范畴、观念、术语等,这些思想观念与范畴历经时代风云与阐述而日渐成熟,在西方文论话语进入中国后,能够兼收并蓄、互相融合,在近现代获得新生,成为我们文化精神的重要宝藏,在今天仍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近年来,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与话语形态的开发与研究日渐深入,同时,许多深层问题有待深入探索。本期推出的三篇论文,旨在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文心雕龙》语),推动中国文论的深入研究,开掘中国文论的精神蕴涵。

袁济喜教授在《论六朝文论中的“意”概念》一文中指出,在近年来的相关论著中,意象、意境、境界等范畴因受到西方文艺学的影响,“意”作为元范畴的蕴涵被遮蔽。文章有鉴于此,对六朝时代的“意”概念观澜索源,作了辩证说明。“意”是中国哲学与文学的重要概念与基本范畴,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在《周易》《庄子》中已经有了相关论述。汉魏六朝时期,“意”的范畴与概念开始进入相关领域,在《诗品》与《文心雕龙》等文论巨典中得到彰显。在唐宋之后,产生了意象与意境等相关范畴,但是“意”作为元范畴与元概念,仍然得到广泛的运用与拓展,影响到明清诗学的构建。这些看法体现出振叶寻根、观澜索源的学术精神与方法,这也是研究中国文论、激活其现代生命力的基本立场与方法。

周兴陆教授的《才性与事功:中古“文士”观念的确立》对于汉魏六朝的“文士”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汉魏时期,文士从先秦的“士”中逐渐分化出来。随着文士阶层的发展壮大,编撰文集和为文士立传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盛事,进一步确立了“文士”的身份观念,提高了“文士”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但文士与社会政治结构继续保持紧密的内在联系,这是中国文学与文论的基本特征。文章的这些看法自成一说,与当下的六朝文士论有所区别。

胡海教授的《古代文论的“内听”难题与文术探研——以〈文心雕龙·声律〉篇为中心》一文是关于古代文论深层研究中的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文心雕龙》是六朝文论的巅峰之作,其“体大思精”,涉及中国古代文论的深层难题,探讨这些难题是揭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点、彰显文化风采的重要津梁。文章认为,与“内听”难题相关的文术主要有:一是灵活运用平仄协调配合的规则和对仗、押韵、双声、叠韵等技巧,调整各种不谐搭配。二是以吟咏、讽诵方法化内听为外听;三是践行驭文之首术,在阅读、思考、书写、对话、自省过程中熟悉常用声韵组合,全面提高语音修养。文章通过研究古代文论的难题,旨在激活它的现代生命力。

猜你喜欢

文士观澜文论
肇庆地区古代书院与文学发展考论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观澜文学社
关于文论“失语症”的争论、悬疑和前瞻
朱顶红
湿地观澜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荆轲并非刺客:重读《荆轲刺秦王》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