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协同育人格局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主体性思考
2020-01-09徐晓梅
■钱 琛,徐晓梅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的队伍中的新生力量,他们必须担负起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时刻保持先进性。然而高职院校由于生源复杂、学制较短、培养方向固定等原因,很多大学生党员入党后,在理论学习、党性觉悟、纪律意识、服务意识等方面缺乏主体意识,主动性不够。同时,高职院校在党建工作的实际中,对于“党员先进性”如何教育和体现,以及学生党员如何重视和发挥自身的主体价值等内容,研究还不够深入,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主体性作用还未真正完全发挥出来。
一、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主体性方面的现状及问题
(一)大学生党员主体性身份的错位
大学生党员总体上属于“听话的学生”,这类学生党员的执行力会比较突出。但是,这些学生党员并未完全脱离“学生”这个身份,师生之间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容易映射到党员关系之中,而这本身就是一种现实矛盾。学生党员是“等待”组织任务或要求,教师党员是“布置”组织任务或要求,导致学生党员本人或教师党员,都在大学生党员主体性身份上发生了错位。因此,一旦当这些学生党员离开学校教育系统,很多人会在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自我要求等方面缺乏自律性和主动性,也因此容易产生懈怠心理,甚至某些行为还会带来消极影响。
(二)大学生党员主体性作用的缺失
主体性作用是指个体作为主体所呈现出来的能力。大学生党员主体性作用,即每一位“党员”个体所展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影响力。党员本身是有权利的,学生党员也是如此,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并未真正实现学生党员主体作用。比如:未明晰大学生党员在党内生活和学校发展中的职责,未主动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未充分重视学生党员在党的各项事务中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可以这样说,在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大部分学生党员的主体性作用是缺失的,他们理论学习不足,视野不够宽广,也就难以形成对党的事业高度认同感。
(三)大学生党员主体性价值的虚弱
很多高职院校的基层党建工作中,较少关注大学生党员主体性价值,给他们的任务也多与学生工作重合,这类工作不需要学生党员“主动发声”。学生党员在校期间缺少合适的锻炼平台,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缺乏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的机会,从而导致了学生党员的主体性价值的虚弱,缺乏根基。学生党员是青年群体中受关注的一群人,他们既是党的先进理念的传播者,也是群众心声的代表者,强化了他们的主体性价值,也就抓住了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灵魂要素。
(四)高职院校维护和实现学生党员主体性机制的薄弱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强调的是高技能和高素质的综合,在学生党员身上这两者的结合应更为出色。而由于生源素质、人才培养方向等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在维护和实现学生党员主体性机制方面还比较薄弱,一方面对其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较多地侧重于“管理”,导致了高职院校维护和实现学生党员主体性机制建设的重视度的不够。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主体性的价值的思考及剖析
当今培育的学生党员,身处新时代,身为时代新人,时代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学生党员从党建工作的普通对象变成党建工作的主体”[1]。因此,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培养,更要抓住他们的主体性价值。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与方向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2]。从中可见,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主体性价值的思考与探索,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相一致。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不光要传授文化知识,更要高度重视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格方面的引导。当下,全球化进程加快,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自媒体飞速传播和发展,作为时代新人的学生党员们接受的信息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鱼龙混杂,所面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愈加严峻。因此,只有坚定不移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可以澄清谬误,强化共识,凝聚力量。
(二)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队伍素质提升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明确指出党员发展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3]。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主体性的价值的实现,必然成为大学生党员队伍素质提升的方向。作为个体的学生党员,应发自内心地热爱党,认同党,有身为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因此,重视党员的主体能力和主体性价值,就需要学生党员个体自觉、自律、自省、自强,时刻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具有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这样他们在任何领域、任何岗位上都能够真正做到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三)是新时代协同育人理念的必然要求
协同的目的在于发挥各部分最大的合力与效能。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党员的教育培养集中在党校培训环节,但高职院校学制较短,这对于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来说实在过于仓促,而脱离了学校体系之后,这些学生党员的教育与培养就容易进入“真空期”“危险期”,学校无法做到完全的跟踪考察,如若学生党员立场不够坚定,那就容易成为党员队伍中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可以适当引入协同育人的理念,多方合作构建党员教育和评价体系,重视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党员的培养的各个环节实现重点监督,能够促进大学生党员在培养过程中自觉、自主、自立、自为,保障党员主体性价值的真正实现。
三、新时代协同育人格局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主体性价值的回归
新时代协同育人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方位教育、全方位发展,这里既要考虑到全面性,也不能忽视个体的主体性。“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同时也应该是具有个性和主体性的人”[4]。所以,促进学生党员提高认识,提高站位,促进自身主体价值的回归,也是新时代育人格局下的必然举措。随着新时代协同育人格局的逐渐确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主体性价值的回归也到了合适的契机。
(一)理想信念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相协同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职院校的基础性工程,更是学生党员教育的重点领域。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必修课程,学生党员在接受党的教育之前,已经有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素养和较好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主体性价值的回归,必须要抓紧理想信念教育。首先,学生党员要认识到坚定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在学生党员主体性价值建设的各项工作中,都要明确理想信念的重要地位。其次,基层党组织要运用好党内教育。党内教育的内容要与大学生党员实际相符,要以创新的形式把当前与长远、理想与现实相结合,运用好数字化手段,创新教育教学形式。
(二)政治品格修养与课程思政相协同
在新时代育人背景格局下,必须在大学生党员中持续加强优良的政治品格修养。政治品格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个人内心有强大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追求,更多的是靠深层次精神力量的支持,而这种力量的孕育需要课程思政全方位的补充和护航。当下,各高校正在推动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的形成,课程思政本身的意义就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协同发展,帮助大学生们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将学生党员的政治品格修养与课程思政相协同建设,既能够推动课程思政的广覆盖和深融合,又能够给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资源与平台。
(三)党员主体地位与组织保障相协同
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的保障,是其主体性价值回归的立足点。为此,需要建立起相应的组织保障。一是要保障大学生党员的党内权利,要为他们创造“发声”的机会,要鼓励或适当采纳他们的意见或建议,给与他们存在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二是要保障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稳定与灵活,既要准确把握学生党员的培养规律,又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机制,适应高职院校的时代变化和要求,科学把握新时期青年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让大学生党员的身份主义意识与个人才干相结合,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三要保证学生党员的集体归属感。除了在以专业、院系为基础成立党支部之外,还可积极探索特色党支部,如理论研究型党支部、地方服务型党支部、志愿公益型党支部、科技扶助型党支部等,以特色党支部建设增强学生党员的归属感,让他们获得价值感。
(四)能力才干提升与实践锻炼相协同
发挥大学生党员主体性价值,既需要“外力”的支持,也离不开“内力”的锻炼。主体性价值最终还是体现在能力才干的发挥领域,因此要围绕党建工作,为学生党员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推动平台建设与学生党员的能力提升相一致。一是要建立服务制度,校内外联动共建锻炼平台,让学生党员在为人民服务中发挥主体性价值。二是要协调好课业任务,大学生党员的课业任务需要重视,增长才干也需要脚踏实地地学习与钻研,不可以让其主体性价值的实现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实践锻炼的内容和形式要灵活,要能够穿插在日常党建工作的事务之中,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党员的特性,为期定制个性化的实践锻炼项目,重实效,轻形式。三是要协同校内外各界力量,打造“开放”的实践锻炼平台,要让学生党员成为平台建设的主体者,让学生党员在这一平台上展示出当代大学生党员智慧和才干,学校党委或基层党组织则是“联系人”或“推动者”,努力将这一平台打造成为大学生党员或普通学生“发声”“发力”“发光”的新领域。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协同育人格局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主体性的价值进行思考及剖析,寻找促使学生党员主体性价值的回归的途径,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党员个体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和主体性价值的呈现,都将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也将成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创新与发展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