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结合

2020-01-09张启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师生关系思政

■ 张启才,李 姣

(1.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610107;2.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

大学是学生的重要人生阶段,但此阶段的学生还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于社会和世界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重要时期。重视学生的思政教育,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还是我们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提升手段,但思政教育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效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的思想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当前的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多全面性发展,“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应该齐头并进,这符合目前的社会需求以及未来的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全面性更高素质的人才并不是单方面的责任,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结合,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1]。

一、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向

学生管理的常规化和科学化对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在于打破管理与教育的壁垒,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操作方式和情感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教师既要明确学生存在的问题,又要结合学生管理知识制定应对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的顺畅性,营造班级氛围、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在学生管理中,教师关注的首要问题即是班级的和谐,这主要体现在班级中学生的整体风貌、班级文化和师生关系上,只有把握三者关系的统一,才能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学生管理作为学校工作的主体,承载着维护教学秩序、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责任[2]。

学生管理的效能和价值充分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和谐上,为了保证思政教育与管理的双向突进,我们有必要考虑学生存在的现实问题,要借助学生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让班级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培养自身能力的同时满足个人发展的需求,让校园成为给予学生养分的沃土。因此,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要关注高校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并结合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找准突破口,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着力,提高学生管理的实效性。我们可以看出,思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发展意义,思政教育正是在思想上培养一个独立的人,而思想方面则要与行为活动相关联,教育者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何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同时,大学生作为受教育方,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性格特征,德育需要有集体性教育和个体性教育,两者的有机集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德育工作的全面发展[3]。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道德观念难以为人生掌舵

道德的意义在于为个人成才提供牵引力,为社会发展提供规范力,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以及有良好的品德和社会发展的意识与思想,才能让自身具备自立、自强的品质,这对于每个公民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人,更应该具备能够抵抗不良思想、把握人生方向的能力。但现实却与之相反,更多的大学生在经历过高考后便处在懒散懈怠的状态中,难以有所作为。

(二)应用技能很难适应社会发展

对于大学生而言,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创新、审美的能力,都应是在大学阶段培养完备的,这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既没有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也难以为既定目标展开奋斗,这就呈现出了长时间的迷茫期,造成难以估计的危害。

(三)人际心理没有达到发展标准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难以提升的软肋。如何在学习与生活的环境中找到自身的立足点,如何在面对社会存在的问题时游刃有余,这都是当今大学生面临的难题,因此这些是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应该关注的要点。因为对于很多学生而言,这些都是关乎其存在感、幸福感的重要方面,也是他们迈向未来生活的基石[4]。

(四)思政教育方法陈旧单一

目前很多大学老师对于德育研究的不够透彻,其中的教育方法也非常陈旧,常常是一套方法多年沿用,具有固定化、教条化的特征。大学生也呈现不同的年纪差异,在高、中、低不同年纪的学生成长变化、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老师的德育教学方式却一直不变,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老师看到学生有不良的行为出现,常常采用严厉批评,只是一味地强调学生错了,但是具体是错在哪里了,为什么这样做是错的却没有深究,给学生一种很模糊的概念形式,而学生对老师仅仅是一种心理层面的畏惧、抵触情绪反应而已,他们自己并没有真正被德育教化,这也是老师在平日里没能将德育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的主要原因[5]。

三、当代高校学生管理中暴露出的主要短板

(一)管理失范造成的秩序混乱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教师的原则和立场,决定着教育的规范和适用。换言之,教师对于管理要求和机制是否具有清晰的设定和有效的实行办法,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教师在学生管理中常常兼顾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难免会有界限不清,管理失范的情况发生,导致学生对教师管理不服气,觉得不公平,给师生关系带来隐患。对于学生管理者而言,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要有细致的了解,尤其是处于不同年龄段的高校学生表现出的情感和行为差异,要有科学的把控,针对学生群体制定可行的学生管理机制。大多数教师在学生管理中没有重视管理失范带来的不良结果,对学生管理做不到公平有序,这不仅会给问题学生带来消极影响,还会让整个集体陷于秩序混乱的局面。为此,高校教师要重视规范在学生管理中的价值与意义,不可矫枉过正,亦不可无章可循[6]。

(二)情感教育缺失带来的敌对情绪

在高校学生管理当中,情感是维系关系的纽带,师生关系是社会交往中的组成部分,也是关系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情感教育作为管理的方式,对不同年级、不同情况的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强的约束力,这种教育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上,更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上。这对于很多教师而言难以做到细致、全面,所以就出现了情感教育缺失和情感教育施为力丧失的结果,处理不好,甚至会触发学生的敌对情绪,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阻碍。这样的情况在大学生群体更为明显,由于大学生处于自我认知形成、对外界事物乐于做出评判的阶段,因此对与教师的关系也存在自己的认知,如果教师处理不好情感沟通问题,就会造成学生的不理解、不接受,甚至拒绝交流的可怕后果[7]。

(三)管理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工作无效

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多数教师以即时见效为重,脱离了教育管理长期性、稳固性的要求,造成了短期效果好,长期无作为的现实问题。具体而言,教师难以选择适宜的方式开展管理工作,这种非合理性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高校学生管理方式的陈旧,对于不同教师而言,教育方式存在沿袭性,大家惯用常规化方式,在操作中不具备针对性,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不见成效。第二,管理方式方法没有切中要害,力度不强。管理方式的药到病除,能够让学生管理更具有活力,冗杂的方式一旦没有切中要害,就会给学生管理带来更多的负担,这应该极力避免。第三,高校学生管理方式不具备主动性。学生管理重点在于防微杜渐,对于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具有发现力,然后结合具体的办法进行整改,而不是在问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临时补救。

四、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结合的主要策略

(一)在学生生活中融入思政教育

高校思政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思政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特别大学生更需要有具象思维来加强自我的认知能力,所教育要以符合学生实际生活为主,强调学生周围的一切都是教育因素,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全面性身心发展。陶行知先生所强调的“生活即是教育”,并不是单纯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在学校和家庭中遇到一些可以探讨的事情自然需要老师和家长进行教育。例如,学生出去玩也可以通过社会来教育,不局限于老师或家长,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一种教育,让思政教育在生活中发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每一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环境,在不同的背景下会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思政教育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老师更多的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导者,这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另外,陶行知先生认为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完整的现代人,而不是部分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则需要满足两方面要求,一是具有健康的体魄,二是拥有健康的人格[8]。

(二)重视高校学生集体活动的作用

高校学生集体活动的意义在于凝聚性和实践性,直观而言对于学生间的关系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这实则也是构筑师生关系的基石。在学生管理中要充分重视集体活动的作用,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秩序的维护者和效果的测评者。因此我们在设计集体活动时可以具备很强的针对性,将重点放在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上,尤其是情感的传递,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的温度和自身在集体中的重要性,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承担班级责任,用强有力的意识支撑校园工作的开展,减少不良行为,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在活动中,我们可以重视典型示范带来的教育力量,对于大学生而言,身边的教育事件更具有代入感,能够让学生在感受他人表现的同时,规范自身的行为,让教育行为发生在同一群体中,这样会带来更好的效果,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9]。

(三)探索构建立体化的家校共育模式

高校思政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在长时间的磨合中才能找到共通的教育措施。学校作为教育的专门机构具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但是家庭方面由于父母很多工作较忙,对于学生的教育也非专业,微信交流也不一定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在家里如何与学生相处,以及如何为学生树立榜样也非常模糊。我们认为要想提升家校共育的德育时效性,就需要家长积极地投身到德育工作中来,学校应该就“家长学校”更多地为家长提供更专业性的教育讲解,让家长明白自身角色的定位,以及在家庭生活中的细节是什么,逐步提升家长的思政教育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一个供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10]。例如,学校中可以聘请一些家长进行经验分享,讲述自身在学生阶段的体会与心得,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通病进行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家长们更能感同身受。另外学校还可聘请一些知名的教育学者进行演讲,针对目前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家长分析,对于学者提出的教育方法可以为家长提供视频和刊物进行回顾,帮助家长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也为家校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高校教师的学生管理水平

高校教师的学生管理水平决定着班级的凝聚力,也是为学生搭建发展平台的有效保障。因此,为了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师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管理的效果。首先,在理论学习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管理知识的广度、高度和深度,尤其是在管理中会涉及心理、德育、情感等多个方面,教师只有综合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够合理运用,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提高自己的学生管理水平。而在高度上,就要充分激发教师的内在涵养,用智慧和德行带领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就此初衷,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帮助教师找到开展工作的有效方式。深度上,我们要重视学生管理思想与生活相勾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点,在实践中找准理论定位。学生管理的优劣体现在常规工作中,更体现在现实的师生关系中,只有在理论应用中发现施为之地,才能保障学生管理工作成为促进思政教育发展的助推器[11]。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校园是他们吸取知识、学习文化、培养品德的重要地方,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影响深远,其内涵思想至今也适合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工作,我们要总结和归纳学生的成长特点,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相融合,将培养全面型人才作为主要目的,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品德教育和良好环境。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师生关系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