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理念下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1-09毛艾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产教艺术设计校企

■ 毛艾嘉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注重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专业实践教学难以开展、学生专业素养难以有效培养、教师难以组织高效教学活动等短板。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以下简称《方案》)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作为重要改革方向。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该校”“学校”或“工商学院”)将产教融合融入办学中,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成效。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学生专业素养有待提高,难以胜任工作岗位

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性较强,学生的专业素养需通过实践、实训等形式予以培养。随着“中国制造2025”不断推进,国家对艺术设计方面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许多院校艺术类专业扩大了招生规模。根据笔者对浙江省多所开设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的调研:艺术设计专业形势较为严峻,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评价不高;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较为陈旧,未能与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有机衔接,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二)教师教学能力亟需提升,难以胜任教学岗位

从年龄结构而言,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比例较高,通常一些青年老师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参加教学工作。由于艺术设计专业高学历人才较为紧缺,一些高职院校在招聘艺术设计相关师资时,对学历要求设定为本科。这类教师对市场需求不了解,缺乏实践操作经历,难以对学生进行较为针对性的指导。为提升师资建设水平,一些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聘请了大量企业教师,虽然该类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其教学业务能力通常亟待提升;企业导师主要以企业事务为主,难以长期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理念

(一)深度融合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助力地方产业转型的现实需求,也是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当前各院校在积极实行产教融合,但产教融合很多时候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很多融合只能称之为表面上的融合。产业界与高职院校只是简单地综合,只是通过签订协议、挂牌成立等形式来开展相关工作,并未对人才培养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某种意义上,当前很多融合只能称之为“物理变化”,并未对人才成长产生“化学变化”。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深刻意识到产教融合的重要性,推进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

深度的产教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高职院校与产业界进行充分交流与沟通,把校企协同育人作为基本理念,将社会需求作为办学导向,以实现学生的充分高质量就业作为培养目标。设计类相关专业要在市场调研需求的基础上,与地方开展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当前国家正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这对艺术设计相关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职教界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以产教融合推进教学改革;产业界要深刻领会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加大与院校人才培养的合作力度,为院校教学提供相关必要支持。只有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校企双方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格局。

(二)项目载体

产业界与教育界属于不同主体,要实现两者间的深度融合,须通过相关项目载体来实现。项目载体确保教学在相对真实环境中进行,其目标在于解决企业在运营中的实际问题,根据真实工作任务来安排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块根据具体工作流程来安排。艺术设计类专业具有大量项目,具有开展项目教学的先天优势,教学中与项目融合,能促使教学融入真实工作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下体验工作。以项目来组织教学,能促使学生通过不断探索完成教学目标,积极模拟实践,主动参与教学。

以项目为载体,有助于实现职教界与产业界的三个跨界对接。一是院校的课程内容与产业界的职业标准进行对接,在促使教学更接地气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二是院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对接,整个教学过程能避免纯粹的理论教学,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增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三是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界的市场需求进行对接,通过项目载体,院校能了解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相关调整,产业界能将相关诉求通过项目载体予以体现。在实际教学中,项目载体能为高职院校与产业界提供高效的交流平台,打造立体式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产教的深度融合。

(三)互利共赢

为保障项目载体的有序开展,产教融合需提升高职院校与产业界的参与热情。为此,须以互利共赢作为基本理念,构建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高职院校重要价值在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将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任务;产业界(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的获取,关注能否为其带来经济效益。在产教实际融合过程中,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方能实现双方的可持续合作发展。当前,部分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存在招生困难、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而企业对设计类人才的需求量大、艺术设计类人才不能胜任工作等现实困境。以互利共赢为基本理念,能有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高职院校与产业界的利益最大化。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艺术专业新发展趋向是课程多样融合。产教融合能突破原有知识观念,从生产、学习、研究等方面入手,多层次、多目标地对课程进行革新。为确保产教融合各方主动性,必须以互利共赢作为产教融合的基本原则。对产业界而言,革新后的课程内容须满足生产发展的相关需求,培养专门型的技术实践型人才。对院校而言,课程革新的重点在于企业对学生人才的需求。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需求影响着学校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分布。在工作开展中,要找到院校与企业利益的最佳结合点,不能过于侧重企业或侧重院校单方面。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提升教学组织能力,建立双师结构型的教学团队

当前,高职在招聘教师时注重学历,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等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目前,一些院校组建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混合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企业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苦于缺乏教学经验;院校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难以开展高效率的实践教学。当前,教师成长为“双师型个体”要求较高,个体需具备较为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较为娴熟的教学组织能力。为提升教学组织能力,打造双师结构型的教学团队则相对容易。双师结构型的教学团队由院校老师与企业老师组成,其通过教学团队的内部协作,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建立双师结构型教学团队上,工商学院进行积极探索,该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对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提出明确要求,将专任教师下企业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硬性考核指标。教师下企业分为长期与短期两种形式:长期通常为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教师在该时间段内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各项工作,接触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短期通常为一个月(通常安排在暑假)或一周(通常安排在学校实训周),教师参与企业的某一个短期项目。此外,艺术设计类专业还注重发挥企业技术骨干在教学中的作用,挑选出综合素质高、对教学感兴趣、有意向来校授课的企业员工,与企业及员工个人商议后,对其进行基本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为其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校内老师作为教学指导老师。复合型教学团队给教学带来显著变化,其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真实工作内容进行融合,把企业的工作方案与院校的专业课程整合统一,企业资源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好利用,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机对接、实训与生产的系统结合、人才与企业技术的无缝对接。

(二)融入地方产业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的平稳健康发展离不开与地方的良性互动。在办学过程中,各院校应开设当地紧缺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发展与产业升级的黏合度。当前,除少数办学主体为行业的院校外,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地方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各院校要以“地方离不开、离不开地方”为办学理念,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能力。“地方离不开”意味着,院校要主动扎根当地发展需求,积极参与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界、企业界等建立密切联系,切实做到在地方产业转型中不缺位,确保在地方发展中具有较高话语权。“离不开地方”意味着融入地方发展是高职生存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各院校要将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进行有机结合,深化院校与产业、企业的特色合作,与社会各界增强沟通与联络,增强自身办学与地方的黏合度,做到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在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时刻对地方产业发展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在专业建设上,教学内容应与当地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相结合,将地方产业需求与学生个人发展需求有机融合。院校还应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开设当地产业所需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伴随着当地产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升级。

为融入地方产业发展,工商学院与义乌科技局等定期举办校企科技合作与服务交流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该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坚持服务义乌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面向校内外开展社会服务项目,与校外企业、行业协会等部门联合成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义乌的设计类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撑。根据义乌市委市政府的相关部署,该市提出“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发展理念,该校敏锐地抓住这一办学机遇,积极打造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国家林产品创意研发中心等两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切实提升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构建紧密型校企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如果说产教融合是高职办学的基本理念,校企合作则是高职办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对高职教育而言,校企合作早已成为常态化的办学内容,但当前很多校企合作都流于形式,难以取得让校企双方均满意的成效。为将校企合作落实落细落地,院校与企业要构建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实现紧密型合作,院校要与企业发挥双主体作用。当前,企业在高职办学中的话语权较弱,为实现双主体地位,企业要更大程度上参与院校人才培养。企业要全程参与课程标准与教学计划的制订,与院校共同确定“教授什么内容、教学如何组织、目标怎样评价”,同时将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糅合到教学内容中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中提出,要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不能依靠院校自身的“闭门造车”,而应加强与企业界、产业界的联系。某种意义上,教学地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自习室、图书馆等,而是与工地、工作室、设计室等场所,确保学生真实地融入工作情境。

工商学院与义乌小商品集团合作共建义乌商城设计学院,开启产教融合创新之路,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对接,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实现校企互派互聘,促进院校教师与企业教师的互助互学、取长补短。该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以“引企入校”为基本理念,根据专业特色,选择多家艺术设计类企业到校,以工作室形式来组织相关教学活动。该校工作室对学生实施“院校+企业”的双重身份,安排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管理,将企业相关项目转换为学生的课程学分。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性较强,在教学中该校将部分课程安排在企业进行,设计现场、施工现场等成为教学场所。为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该校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结合专业实际教学,出台相关政策制度,确保了校企合作的有序平稳开展。通过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双方均能获益。在校方层面上,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得到有效培养,有效缩短STW(school towork)的时间。课题组的调研表明:参与校企合作工作室模式的学生对艺术设计类专业认可度有了显著提升,对自己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用人单位对参与工作室学生的专业技能满意度为89%,而未参加工作室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满意度为56%,两者间的差异较为显著。在企业层面上,院校老师的加入给企业发展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一些在校学生以企业学徒的形式参与企业各类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提升了自己专业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有60%的学生留在企业,对企业的归属感较强、认可度较高,企业也乐于接受相关学生来企业工作。

(四)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传统教育体系下,课程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过程与实际的项目操作存在较大差距,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与企业脱节较为严重。从目标定位而言,高职院校定位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学生通过理论知识掌握了艺术设计相关理论,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变通地应用。为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高职可尝试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加入企业的实际案例,通过项目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情景中提升相关专业技能,进而更好地对接企业的实际需求,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校企项目合作教学中,师生的身份也会悄然发生改变。在定位上,教师是项目的指导者与协调者,要注重启发式教学,突出问题导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去解决问题;学生是项目的直接参与者与完成者,负责项目的具体进展,全权对项目负责。

为保证校企合作项目的有序开展,工商学院通过引企入校,共同组建创意设计工作室,对学生采用“院校+企业”的双重培育模式,学生课程学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参与企业项目的相关成果。创意设计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校企合作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项目。校企合作项目还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项目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教学成果显著: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中均获取较好成绩。与此同时,校内教师与学生还到企业开展现场授课,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等相关工作;企业也乐于与院校分享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产业发展最新理念能及时应用于企业中。工商学院在校企合作中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校中厂”与“厂中校”模式,学校还与义乌本土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与企业共同建设产业学院,在办学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猜你喜欢

产教艺术设计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星.云.海》
《花月夜》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