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类院校民航飞行员培养体系提升策略研究
2020-01-09高培新
■ 高培新
(滨州学院飞行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3)
随着民航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民航飞行员短缺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1]。作为航空人才培养的主流社会力量,航空类院校担负着培养应用型民航飞行员的重要社会使命。在此背景下,航空类院校只有积极探索全新培养模式、开展创新教育、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体系、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才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效缓解飞行员培养与市场需求断层问题,进而实现航空安全保障的长远战略计划。
一、航空类院校与民航飞行员培养目标关联性研究
航空产业技术性强,注重“高精尖”技术标准与高质量服务体验[2]。因此对民航飞行员要求较高,其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完善的知识框架、过硬的技术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机组配合能力及特殊情况应急能力,还需具备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一)航空类院校与民航飞行员培养关联性分析
在国家大力发展航空产业的大背景下,航空类院校已经成为对接航空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与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支撑,为民航飞行员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其在专业设计、培养方案、师资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创新建设为创新型民航飞行员培养提供了建设性的框架,也为航空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同时,航空产业的发展与民航飞行员培养质量的提升也有效推动了航空类院校自身的人文建设、内涵建设、教育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及教学方法创新。因此,航空类院校与民航飞行员培养处于“互惠互赢”的生态圈,只要秉承互动发展的目标,以产促学,以学带产,双方将实现双赢发展。
(二)航空类院校教育职责及民航飞行员培养目标解读
在民航飞行员培养过程中,航空类院校担负着较为明确的教育职责[3]。一方面要根据教育部要求完成学员的学历教育,另一方面要按照民航局标准完成学员的职业教育。首先,明确航空人才培养目标,使学员具有专业的、全面的航空专业知识,具备国际化视野与创新能力;其次,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全面型人才,从实际运行的角度将理论问题实践化,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打造多维度实践平台;再次,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创新性人才,在教学中培养学员求实严谨的科学素养,通过竞赛等途径激发学员的创新精神;最后,培养具有航空特色的专业型人才,紧紧围绕航空市场行业需求,开展学术研究,提高认知层次。
二、航空类院校民航飞行员培养瓶颈问题分析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航空类院校在航空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4]。随着我国航空产业的不断发展,航空类院校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但目前航空类院校在民航飞行员培养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学科建设等多方面存在教育短板
通过多年探索与发展,航空类院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教学水平及办学质量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存在学科建设、资源管理能力培养、法规意识培养、航空理论与飞行技术融合、决断能力养成、思想教育深度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而且整体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航空教育的整体水平,制约着航空类院校教育能力的提升,也影响了民航飞行员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培养标准与公司技术需求存在脱节
各航空公司对航空类院校培养的初始飞行人才提出了指标性要求,培训结束的飞行员应具备胜任副驾驶的能力,且具备驾驶舱资源管理能力与机组协作能力[5]。但目前按照我国航空法规及航空类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飞行人才不能直接担任副驾驶的工作职能,他们需经过航空公司的过渡性改装训练。同时,航空类院校的本专科“终结式教育”导致飞行人才,特别是管理型飞行人才缺少职业深造的机会,进而导致高层次研究型飞行人才培养层次相对较低,众多事关航空安全的重大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导致航空类院校培养标准与公司技术需求存在脱节。
(三)培养数量与市场需求存在缺口
由于国内航线数量的增加与国际航线的不断开拓,民航飞行员的需求数量与日俱增,航空类院校也根据市场需求在扩大招生量与培训量,但是目前国内民航飞行员平均年需求量与年培训量存在巨大缺口,航空人才供给严重不足,而且受生源、空域等因素的影响,民航飞行员培养数量短缺问题暂时无法解决。
三、航空类院校民航飞行员培养体系提升策略研究
作为民航飞行员培养的重要渠道,航空类院校在民航飞行员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通过多年实践与探索,航空类院校已经具备相对完善的航空人才培养体系,但是随着国际化及全球化民航飞行员培养需求的不断增加,其也面临更多的挑战,因此要提升民航飞行员培养质量,航空类院校应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并不断提升自身人才培养能力。
(一)严格把关招生环节,将“招飞体检—面试审查—成绩审核”等招飞流程严格化、系统化
为在源头提高民航飞行员培养质量,招生、面试、成绩等初始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航空类院校在民航飞行员培养过程中一定要严把质量关。首先,院校应积极与航空公司等用人单位沟通,并根据当前行业形式及学校培养容量确定招飞数量,决不能因为市场需求盲目增加招飞数量;其次,订单确定后,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招生计划,做好招飞宣传,并根据往年招飞特点对不同地区招飞数量与招飞质量做好严格把关,因为招飞宣传直接关乎飞行员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做好初检面试等工作,严格基础视力、运动能力、表达能力等相关指标,做好飞行员的初步筛选工作,对初检面试通过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层层筛选,并开展严格的背景调查;最后,录取前严格按照地区性差异制定各地招生分数,并对英语单科成绩作出全面考核,最终根据各方面综合考量确定录取名单。
(二)将思政教育纳入民航飞行员培养链条,使航空理论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与国外航空产业相比,国内通航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由于缺少通航产业支撑,因此飞行员培养难度相对较高,面对航空人才需求量的日益剧增,民航飞行员培养需求量也不断增大。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民航飞行员培养过程中,地方高校应将飞行学员的素质培养摆到重要的位置,因此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将学员培养成“素质过硬、纪律严明”的民航飞行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相对于身体素质培养而言,使命感、责任感、工作作风培养及思想素质提升更加具有挑战性,因此严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飞行员培养而言也至关重要,应纳入飞行员培养链条,使航空理论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学生树立“安全第一、责任至上”的观念,更要教育学员以航空法规及民航规章为准则,以航空飞行手册为依据,养成“科学飞行、反对违章、终身服务”的态度。
(三)开展MPL多人制机组驾驶员执照培训课程,丰富民航飞行员培养形式
多人制机组驾驶员执照((Multi-CrewPilot License,简称MPL)是现有驾驶员执照以外的一种新执照,通过培训驾驶员可在多人制机组飞机上行使副驾驶员的权利。这种全新的飞行员培养方式注重能力培养与飞行训练实用性,在培训过程中直接按照副驾驶员的职能需要开展训练,其区别于传统的执照授予模式,能够按照航空公司现实需求运用模拟技术高效地完成飞行员培训,在训练过程中该培训模式不再是注重小时数的积累,而是强调学员作为航空公司机组成员完成任务的能力。通过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与开发以及理论学习与模拟机实训的相互结合,多人制机组驾驶员执照将小飞机培训内容与大飞机内容有效融合,培训结束后学员可以实现从单发活塞式飞机到波音737等大飞机的过渡,进而具备完成机组飞行所具备的能力、知识与技能。院校开展此类培训课程可有效提升学员的协作能力、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判断能力与分析能力,因此航空类院校开展MPL多人制机组驾驶员培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构建“学生导向式”航空教学团队,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
飞行学员是教师服务的直接对象,也是日常航空理论与航空英语教学工作的第一受授者,构建“学生导向式”航空教学团队不仅可以突出民航飞行员培养链条中飞行学员的主体地位,也体现出航空人才培养中对飞行学员这一核心要素的重视程度。飞行学员这一特殊学习群体在学习中呈现出阶段性与多重性,通过构建“学生导向式”航空教学团队,不仅能根据市场需求为飞行学员制定培养方案与职业规划,进而为其飞行操作及航线运行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构建“学生导向式”航空教学团队可以全面推动其他教学环节的改革,如课程大纲、考核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实施等关键环节,进而提升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
(五)构建民航飞行员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分层次制定详尽质量管理文件
民航飞行员培养质量是航空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航空类地方院校的生存之本,也是国家运输安全与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构建完善的民航飞行员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航空类院校在民航飞行员培养过程中要构建具备民航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首先应根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结合法规、法律及航空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符合民航局学历、执照及语言要求的校级质量管理文件;其次,在解读民航飞行员培养环节的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细化质量标准;最后,应根据细化标准对不同层次飞行员制定理论与飞行方案,并对专业课程设置、督导管理、教师队伍建设、考核标准等环节制定相应的详尽质量管理文件,这种分层次质量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飞行员培养监管力度。
(六)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优势互补,着眼于“精细化培养,高位化就业”目标
航空类院校主要通过飞行技术专业作为依托开展学科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对开展飞行实践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托航空类企业行业优势,深化校企合作融合无疑可以全面推进航空类学科专业结构体系改革,实现“精细化培养,高位化就业”的目标,如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加强航空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通过与航空类企业成熟飞行员与教员开展交流,可以提升飞行学员对飞行技巧的了解与把握,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统一,突破纯理论教学内容的单一渗透,实现精细化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航空类院校与航空类企业可以合作开发相关教学软件,通过资金与人才的共享提升民航飞行员培养的渠道,实现共赢;航空类企业可以为航空类院校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通过实习与锻炼,丰富学员的学习经历,实现高位化就业目标,进而推动航空类院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提升人才培养实用性与实效性。
在国家大力发展航空产业的时代,航空类院校遇到了绝好的发展时机,但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国内民航飞行员培养的主流力量,航空类院校的人才培养使命不容懈怠。面对民航飞行员需求现状及自身发展瓶颈,各航空类院校应积极开展教育创新,丰富完善民航飞行员培养的各个环节,明确航空航天特色人才的目标,探究科学的培养模式与手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系统融合,全面提升航空产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不仅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且专业技能过硬的“应用型、国际化、创新型”民航飞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