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语文课堂当作理想的试验田

2020-01-09罗洁平

课外语文 2020年2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活语文

罗洁平

(广东省深圳市荔香学校,广东 深圳 518052)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要求:“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我觉得语文教师可以把它作为自己的语文的教育理想,把语文课堂当作是实现理想的试验田。

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师又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呢?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语文教师对这句话都不陌生,但很多人对“实际”二字的理解只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我觉得学生的“实际”除了知识能力外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也就是说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贴近学生的心灵,符合学生的个性。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还是更多地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还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虽然教师鼓励支持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提问,但愿意思考提出疑问的学生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思考的王国,而不是教师思想的橱窗。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经验证明,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展开争鸣,既能加深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训练形式,而且还能更加深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教育思想必须依托于具体的教学途径和方案来实施,否则就会变成空想。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语文课堂试验田上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再受到禁锢,使语文教学融入生活之中,使语文课堂成充满活力的课堂,使教师和学生都能乐享语文课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语文课堂上自由舒展,把课堂当作实现理想的试验田。

一、有活力的教学模式:师生“共享”教育模式

有老师曾把课堂教学比作食物,认为课堂上师生关系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填鸭式”,教师觉得食物有营养,便不择手段地使劲给学生灌,丝毫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第二种是“诱导式”,教师没有直接把食物灌给学生,而是千方百计地告诉学生,食物多么的有营养,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自己吃下去;第三种是“共享式”,面对美味的食物,师生共同进餐,共同分享在进餐过程中的感受,教师以自己的行为感动学生,与学生平等地共同享用,又平等地交流。而第三种应该是活力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没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没有绝对的服从,有的只是平等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进步,在语文课堂上我总会做出这样的尝试。

在讲《永久的生命》的时候,有学生提出来“生命在那些终将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中的“永存”,为什么是“在凋谢的花朵里”表示不理解。

我就把这个问题交给全班同学,小组讨论之后,有学生说:“联系上下文觉得生命个体是短暂的,但是合起来却是永久的,这个花不凋谢就是生命的整体,是永久的。”

我赞同他对联系上下文的解读能力,但也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后来提出问题的学生突然醒悟过来说:“这里‘永存’就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落红’更相似,在生命的最后还要有所贡献,发挥余热,所以生命能留存在这个花朵里。”

我觉得这些答案都太棒了,最后我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生命的躯壳终将逝去,但是有价值的生命,它对于后世的影响终将芬芳,永远留有色彩。”

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明白了语文课堂是他们自己的课堂,他们是和老师一起学习的,他们有独立思考的巨大空间,是他们自由心灵的王国,而不是仅仅来听老师发言的。

在这样“共享”式的语文课堂上,在这种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在尊重学生性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的基础上,赋予了学生对课文进行个性化解读的权利,使学生们放下了思想的包袱,让学生放开谈。这些正是语文课堂的自由、平等、宽容、和谐、创造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有活力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与生活密切相连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很多语文教学都“唯分数是图”,在语文课堂上除考试以外的内容通通不教,形成很久以来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的局面,教师教得也累,学生学得就更辛苦,造成了素质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背离。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至少包含三个方面。

(一)语文讲读“生活化”

在语文课堂讲读的时候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宽松平等的气氛中,陶冶情操锻炼思维。

例如在讲朱自清《背影》之前,让学生先谈一谈自己父亲母亲让人感动的一瞬间的画面,特定的场景让自己感动了之后,又该是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自然而然地带着自己的真情去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

教汪曾祺《昆明的雨》的时候,在读完课文之后,学生谈谈他们曾经吃过的菌子,菌子的色香味,家中烹饪方式……与美食家汪曾祺共同来欣赏在昆明的雨滋润下的菌子,有个学生直接就在课堂表现出垂涎欲滴。

(二)语文训练“生活化”

在平时的语文训练中,材料都尽可能来自于生活。即使在教材上的练习,也会尽量挖掘其与生活中的联系。比如在讲短语、句子成分、改病句练习时,就从学生的作文中找具体的例子;讲修辞手法时,联系上学生平时熟悉的广告……这样,学生在接受训练的时候,便会油然而生一种学习是为了生活的亲切感,而不是学习仅为了考试的抗拒感。学生每天上学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的街头交通、城市环保、治安情况、农贸市场、新建大厦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关心、思考、评论的对象。让学生虽然身处校园却能保持着热爱生活、思考社会的好习惯,学生因此还写下了一篇篇热情洋溢的评论文章。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运用“语文”这个工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更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能力。

(三)语文教育“生活化”

学生在语文教育中渗入思想性。这种教育是含有“语文味”的,因为这种教育都根植于语文教材当中,教材本身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与学生的生活、与我们的时代紧密相连,所以应该对学生有强烈的心灵感应力。

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时候,小亨特在悬崖边上进退两难,父亲教育他走一小步一小步地脱险,我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曾经有过脱险的经历,如何把大困难化成小困难的,学生也畅所欲言。有一位学生因为长期身体虚弱,上体育课跑三圈操场从来坚持不下来,他讲到了有一天在老师的要求和朋友的鼓励之下他终于在气喘吁吁之后坚持下来,虽然脸色苍白,但是他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满足。

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读课文,教师马上做出肯定,并适时引导,使得后面发言的学生放下思想的包袱,畅所欲言。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整一节语文课就是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由着学生自由的心灵飞翔,在思维得到训练的同时灵魂也受到了陶冶,做人的美德就在学生们敞开的心灵之间流淌,达到了最佳的育人效果。

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心灵发展至关重要,素质教育与语文教育两者天然相连为一体,教书先要育人,抓住了这个关键再去教语文,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是新时代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是新世纪繁荣、民主的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提高学生全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将语文知识上的训练转化为日常生活的运用,并能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巩固语文综合素养,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语文教材、阅读资料、写作训练、综合活动等资源,处处把育人放在首位。我们应该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从自己、从身边、从小事做起的精神,我们应该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生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