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素养在初中议论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2020-01-09黄芳
黄 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十五中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6)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其中包含了庞大的、琐碎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要能够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这需要学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维。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议论文中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一、引导自主探究,发挥主体作用
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们开展课堂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常常占据着课堂主要地位,学生们的学习过程显得十分被动,长此以往,学生们会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当学生们不再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问题的思考,其思维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和发展。对此,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并重视学生们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时候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议论文本身就是通过提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反驳某些观点。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可以使学生学习文章中的思想观点,但同时又拥有自己的意志,促进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文章,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以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为例。本文讲述了一个人要先有“业”,其次要敬业和乐业,通过旁征博引,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开展这一课教学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布置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比如文章的论点;有业、敬业、乐业之间的逻辑关系;文章中引发感想的句子;文章中所运用的论证方式有哪些。教师给学生布置了问题之后使学生自主探讨,学生寻找文章的论点,探讨三种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加强思维逻辑的发展;对文章内容的感想则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寻找文章的论证方式使学生在阅读议论文的时候能够以不同的角度解读文章。文章中说明了要从敬业中寻找乐趣,教师可以就当前的大学生找工作提问学生,即找工作是应该将自己的兴趣作为重点,还是将工作与兴趣划分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辩论,使学生通过辩论,思考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组织学生辩论,可以使学生在辩论与探究中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结合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促进学生整合自己的思路,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加强小组合作,促进交流探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们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或学习目标,进行明确的分工,开展互助性学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为学生们设置相关学习任务,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对相关任务进行讨论、分析、研究,能够使学生们在交流过程中,迸发思维的火花,营造轻松、愉悦、积极的学习氛围,当课堂气氛不再枯燥乏味,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会随着提升,当学生们有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自然会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教师在开展议论文教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文章内容。学生在小组内探究文章内容,可以互相交换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文章;而且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汲取其他同学优秀的观点,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马南邨的《不求甚解》为例。这一篇文章引用了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句子作为题目,其中强调的论点是,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是虚心与把握全局。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小组学生先进行整体感知后的讨论和交流,在有了对文章的大概理解之后再结合教师的讲解点拨,重新思考文章内容。每个小组在阅读文章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解读文章的角度也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这篇文章的重点是鼓励人们多读书,这样有利于将不求甚解转变为甚解;有的学生认为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不要在意细枝末节,要学会纵观全局;还有的学生认为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要学会虚心,多读几遍书,认真理解文章的含义。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应该如何面对不求甚解,有的学生认为应该通过多读书求得答案;有的学生则认为在努力的基础上应该学会放弃。教师引导学生小组探究,学生在交流中尝试着用其他人的角度看待文章,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逐渐养成从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三、创设课堂情境,加强情感感知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知情感。一般在议论文中文章的情感就是作者的论点,学生在理解了文章的情感之后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理解问题,进而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学情境的设置能够引导学生们更好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在引导学生感知文章情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着眼于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特点,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站在一定的氛围中了解作者的思想,和作者内心形成强烈共鸣,加强学生对语文内容的感知能力。
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这一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文章的论点是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从文章的举例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于国家的热爱,对于当时一些现象的忧患。教师在开展这一课教学的时候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感知情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现在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社会的发展要“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那么信仰是什么?与文章中的自信力是相同的吗?在当今社会哪些事情说明了中国人依旧有自信力?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当时的社会背景,即便当时的中国已经千疮百孔,但是社会上的仁人志士依旧在为挽救中国的命运努力奔走,通过直观地展示当时的社会背景使学生了解作者思想的根源,感知作者的情感。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在阅读议论文的过程中感知作者的情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
四、借助思维导图,总结文章规律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思维导图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文章脉络图,使学生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更加清晰明了;而且学生在罗列自己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自己的总结能力,能够将文章梳理清楚,最终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例。这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要先梳理清楚文章的内在逻辑,然后再学习其中的论证方法。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自己在阅读文章后了解的文章逻辑。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首先要抓住文章的论点,即人都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以中心论点开始发散,什么是格物致知的精神,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再回归论点。学生通过自己建立思维导图,可以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掌握,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教师在学生梳理了整篇文章的脉络之后,再引导学生细读文章的内容,比如文章中的过渡段是哪里?文章中的关键句又是哪一句?文章中的关键词应该如何理解?在学生细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在思维导图的大脉络上添加细节,最后学生在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就会对文章的内容、思维逻辑以及写作的技巧一目了然。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思维导图,有利于培养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的习惯,使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能够时刻找准文章的中心,另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总结能力,最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总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掌握语文中的字词句,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要想不断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有效促使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效果得到发展,教师要能够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教学方案,并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老师要打破常规,和同学形成良好的互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交流中来,并在交流与探讨中获得进步,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