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宽容接受个性,鼓励自由表达

2020-01-09

课外语文 2020年22期
关键词:吹泡泡泡泡习作

蓝 毅

(福建省泉州市新隅小学,福建 泉州 362000)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写话和习作应当“感情真实”,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减少学生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充满幻想,好奇好胜,愿意表现自己,和别人交流沟通,渴望获得别人的理解、尊重,渴望成功。他们不愿意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个性受到别人的压制。作为教师,能否保护好学生的表达自由,激发他们的表达愿望,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习作态度。如何引领孩子们轻松快乐地“走近”习作,让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是每位语文老师肩上所担负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一、宽容接受孩子独有情感,客观看待学生习作

身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放手让孩子们写他们愿意写的内容,鼓励学生写真话、实话、心里话,用宽容的态度接受学生习作中与传统习惯不同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只要学生对于基本的社会价值观认识正确,对于一些传统观念中认为“出格”的东西,则不必那么“较真”,要珍视孩子们独有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习作。对于学生习作中哪怕仅带有一星半点个性化观点的只言片语,也应给予热情的欣赏和鼓励。

有一位三年级的孩子在一篇记身边一位印象深刻的人的文章中写道:“这位扫地的老大爷看起来年纪挺大,满脸都是皱纹,头发白了,胡子白了,走路有点抖。怎么能让他来干这活呢!哎,人老了实在是可怕!”他的语文老师看了,评语是:“你的文章思想不健康。”学生回去后把日记改了:“扫地的老大爷满脸都是皱纹,头发白了,胡子白了,走路有点抖。虽然年纪大了点,可是人老了有什么可怕的呢?‘唰——唰——’你看,他把地扫得可干净了。那劲头,一点儿也不输给年轻人。”这一次,老师给的评语是:“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其实,身边抱有这样思想的老师不止一位。统考改卷时,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身边一部分老师在批改作文试卷时,对一些写作中较“直白”不讲“套路”的文章表示不认同后给出的低分。试想一下,学生以后还会有什么真心话会写给老师看呢?当学生的观点与老师有偏差,老师们批改习作时真得好好地先做一番功课,而不是随意的一句“思想不健康”就打发了孩子。要不,以后学生不敢说真话了,只会写出迎合老师“品位”,看起来似乎优美高大实则假话连篇的“作文”。

二、少一点“框架”的束缚,多一些自由的表达

要给孩子想象的自由,宽容他们,给他们写作的自由。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每个孩子天然具有创造力,像呼吸一样。而我们老师,负责的是启发而不是束缚。由于职业的缘故,平时循规蹈矩的工作作风,教学中这种方法、那种规律的影响,或多或少都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作文课上的指导,我们有时会要求学生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而很多名家、大家的手笔并无太多的规范,并非像教材上所说的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语言表达的处理上自然就不同。

比如写吃葡萄,有的同学先写葡萄的外形怎样;有的对葡萄的味道最感兴趣,便先写含在嘴里一口咬下的滋味;还有的对大家吃葡萄的样子印象最深,直接写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吃葡萄的场面……我想,只要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把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都是可以的,没有必要非得先写外形再来写味道。

孩子们有着属于他们独特的视角,自由大胆的话语总在不经意间从他们的笔尖倾吐出来。

在一节写作指导活动课前,我原本预设了两项要求:1.用“先……接着……最后……”要求学生把吹泡泡的过程说清楚;2.观察泡泡的样子,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说泡泡像什么。接着,我组织学生在教室里进行了吹泡泡的演示,并对吹的动作和过程进行大面积的说练;再带领他们去操场尽情吹泡泡;然后回教室汇报自己遇到的或见到的最有趣的事。然而从写话情况看,孩子们更乐于去写自己活动的快乐,超出了约束范围的表达其实更令人惊喜。以下是他们所写的一些片段:

“我刚鼓起嘴吹出了一个大泡泡,正高兴着呢,只是轻轻‘啪’的一下,泡泡就爆炸了,顿时,我的脸上全是水,冰冰的,滑滑的。”

“你瞧,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泡泡一个接一个,一串接一串。就连我的课桌椅上也沾满了泡泡,真让人又可气,又可笑!”

“泡泡真美,有的像镜子,照出了同学们一张张的笑脸;有的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穿着彩装在操场上翩翩起舞……只是一眨眼的时间,学校的操场就变成了泡泡的世界。”

…………

写话是孩子们宣泄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段,是他们抒发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孩子们通过笔尖真实地再现属于自己的世界,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成就感、新鲜感,张扬了个性,放飞了想象。身为老师,我还有什么理由把这些天真无邪的语言塞进所谓的 “写作框架”中呢?是的,我们有责任保护学生的个性表达,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抒写情感,学生才会乐于去写,从而造就出一篇篇富有生命力的好文章。

三、纠正不恰当的言语,引导形成规范语言

虽然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语文教学不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更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注重在实践中感悟知识;但语言毕竟有其一定的规律,在知识的实践生成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规范的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处于写作初期的孩子们正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虽然他们的口语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可书面语言却较贫乏,往往会出现用词不当,不注意语言环境的差异,把课外学到的新词想方设法运用到自己的语句中。此时,教师很有必要给予及时、适度的指导,扶持他们走上正轨。倘若一味放任,毫无原则地宽容,学生的语言将老是停留在原先的水准上,错过语言发展的大好时期。

比如写吹泡泡的活动,有的学生写道:“这次活动使我流连忘返。”显然,“流连忘返”一词使用不当,我便及时给予指正:“这次活动令我回味无穷!”再如让学生写人物的时候,有学生在《我的表弟》一文中写道:“我的表弟长得又肥又高……”“肥”,一般用来形容动物的样子,说表弟长得“肥”,就用错了对象。“又肥又高”应改为“又胖又高”。学生一旦出现类似这样的表达,老师就一定要指出用得不当之处,并说明理由,深化孩子们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当然也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比如有学生在《我的妈妈》一文中写道:“妈妈每天早起晚归地忙着,既要上班,又要做家务,还得照顾我,实在是太累了。”像“早起晚归”这样的用词其实也十分形象,很有概括力度,只是“起”对“归”不是很工整,于是我向学生推荐了“早出晚归”这个词,以规范学生的语言。至于其中的道理则不多谈,相信孩子在以后的语言实践中自然就能慢慢领悟。

在孩子“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教师的指导最具有价值。习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准确而恰当地表达。孩子们纵然是有感而发,也常常是凌乱而肤浅的,这时就需要为师者的引导与提升。教师抓住学生急于表达但又暂时“语言卡壳”的问题,把孩子看到的与想到的进行梳理,使之更加具体、恰当,达到丰富想象、拓展思维、发展语言能力的目的。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以鼓励、肯定,增加学生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同时敦促学生从自己的积蓄出发,写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上,教师批改作文是很重要的,不论是面批,讲评课上的口头评语,还是作文本中的书面批语,老师都必须认真、仔细地听取和阅读。对于学生作文中精彩的、生动的、感情充沛的语言表达,要及时给予肯定,力求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继续写作的兴趣。而对于学生作文中的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的地方,也必须要指出问题所在,告诉他们如何修改,使学生直接受益。

总之,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让孩子们在说话、写话和习作中倾吐自己真实的情感与独特的体验,对于正处于写作初期的学生来说,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而如何培养儿童的写作热情、思维的发散性、表达的个性,也永远是身为人师的我们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吹泡泡泡泡习作
吹泡泡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吹泡泡
吹泡泡
巨型泡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