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摇曳多姿的对比
——经典名著《红楼梦》欣赏

2020-01-09张素玲

课外语文 2020年22期
关键词:贾母黛玉宝玉

张素玲

(河北省南和县第一中学,河北 邢台 054400)

《红楼梦》是高中整本书阅读的必读篇目。关于这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有评论家说,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

如此经典的著作,我们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呢?俞平伯、周汝昌、刘心武等红学家,他们潜心研究,各成一派。那他们的研究和观点能直接拿来指导整本书阅读吗?笔者认为,对《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应该以课程标准为准则,以学生的认知情况为基础,以老师的方法指导为抓手,在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上,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提高大家的审美鉴赏能力。

面对这样一部皇皇巨著,我们从哪里下手引导学生阅读呢?在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探究下小口切入读名著的方法。在《红楼梦》一开始的阅读实践中,我选择了比较阅读方法——抓住对比,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感受《红楼梦》的魅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可见,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我们认真研读,就会发现,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果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将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下面,我就举几处典型的例子,大家一起感受一下《红楼梦》中对比的魅力。

一、把同一个人前后不同的表现进行对比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贾元春下谕让众姐妹和宝玉搬去大观园,原文这样写道:

……别人听了还自犹可,惟宝玉听了这谕,喜的无可不可。正和贾母盘算,要这个,弄那个,忽见丫鬟来说:“老爷叫宝玉。”宝玉听了,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扫去兴头,脸上转了颜色,便拉着贾母扭的好似扭股儿糖,杀死不敢去。贾母只得安慰他道:“好宝贝,你只管去,有我呢,他不敢委屈了你。况且你又作了那篇好文章。想是娘娘叫你进去住,他吩咐你几句,不过不教你在里头淘气。他说什么,你只好生答应着就是了。”一面安慰,一面唤了两个老嬷嬷来,吩咐:“好生带了宝玉去,别叫他老子唬着他。”老嬷嬷答应了。

宝玉只得前去,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这边来。

我们来看看宝玉的表现。当他听说要搬去大观园,他父亲贾政没有叫他之前是“喜得无可不可”,正和他的奶奶贾母盘算要这要那,这是一个在祖母面前放松而又任性的少年。可是,当他听说“老爷叫宝玉”,好似打了个焦雷,这消息,让他脸色也变了,拉着祖母撒娇。宝玉扭的好似扭股儿糖,杀死不敢去。一个“老爷叫宝玉”,立刻让宝玉紧张、恐惧、不安,跟之前的他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的宝玉在恐惧中多么希望得到祖母的庇护啊!当贾母安慰了他,他去见贾政时,则是“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这边来”。这一“挪”一“蹭”,让我们看见宝玉内心的极大不情愿,这不情愿中,透露着对父亲深深的恐惧,他此时再也没有了初闻进大观园的喜悦。

宝玉这种前后表现的巨大反差,既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宝玉这个形象的生动真实,富有魅力,又从侧面突出了贾政作为一个封建家长的威严和冷酷,让我们感受到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和弊端。

二、把同一个人对待不同人的表现进行对比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被贾政毒打之后,宝钗和黛玉分别来看他,文中这样写: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心中自思:“我不过挨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

……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气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挨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

在宝玉挨打之后,曹雪芹安排了“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两位女主人公前来探望宝玉。装在宝玉心里的,究竟是宝姐姐还是林妹妹,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宝玉的心中所爱。

对宝钗的探望和真情流露,宝玉的反应是“心中大畅”,“可玩可观”“可怜可敬”。这就是说,宝钗来看他,他很高兴,心里很畅快;他是站在玩味的角度,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他心中如水的女孩儿还在担心他,他在她们心里很重要;注意,这里作者写宝玉的心理活动用的人称是“她们”,也就是说,在宝玉心里,对宝钗并没有特别看待——她也只不过是那些如水的女孩子之一罢了,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和地位。

但是,我们再看他对黛玉就不同了。他看见黛玉双眼红肿,满面泪光,先是叹气,再是说到“你又来做什么!”“你又来做什么”,这句话,读起来有责备的味道,可是这责备恰恰是宝玉对黛玉的担心、关心和体贴。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宝玉随后的解释就证明了这点——余热未散,你中暑了可怎么办?当他看见黛玉时,他首先想到的是黛玉而不是自己。并且,紧接着就说“我虽然挨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他明明疼痛难忍,却说不疼,竭力安慰黛玉,不想让黛玉为自己伤心难过担忧。他的眼里心里,只有黛玉。

对宝钗和黛玉的不同表现,让我们看到了宝玉内心最真、最深的情感——对比见真情!

三、把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人的态度进行对比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因清虚观要打醮,贾母等人要去清虚观看热闹,走到观门口,发生了一件事:

……可巧有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儿,拿着剪筒,照管剪各处蜡花,正欲得便且藏出去,不想一头撞在凤姐儿怀里。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骂道:“小野杂种,往哪里跑!”那小道士也不顾拾烛剪,爬起来往外还要跑。众婆娘媳妇但见一个小道士滚了出来,都喝声叫“拿,拿,拿!打,打,打!”

……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说着,便叫贾珍去好生带了来。贾珍只得去拉了那孩子来。那孩子还一手拿着蜡剪,跪在地下乱战。贾母命贾珍拉起来,叫他别怕。问他几岁了。那孩子通说不出话来。贾母还说“可怜见的”,又向贾珍道:“珍哥儿,带他去罢。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

这是一件小事,一个小道士没来得及清场离开,慌慌张张撞到了凤姐。凤姐照着小道士脸上就是一巴掌,一巴掌就把小孩子打了个跟头,并且还恶狠狠地责骂他。在凤姐对小道士的又打又骂中,我们看到了她不容冒犯的琏二奶奶的威严,见识了她的泼辣、凶狠和冷酷,凤姐的特点,在这件事中暴露无遗。

再来看贾母。当她听闻这件事,叫好生带了那孩子来;在老太太心里,要是吓到孩子,孩子该是多么可怜!这种对孩子的关爱,让我们看到了老太太的慈悲。老太太还很有同理心,孩子受了惊吓,他老子娘岂不疼得慌?这不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吗?老太太最后让贾珍带孩子去,嘱咐贾珍给孩子钱买果子,是对孩子的疼爱和抚慰,并且不叫人为难他,我们又看到了老太太的细心和周到——贾府的人,谁知道背过来脸会怎样?而老太太都考虑到了。

两个掌权者,因一个小道士而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恶冷暖。

…………

以上仅是《红楼梦》中众多对比的几例。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情感和精神境界,感知有血有肉、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领略经典作品的魅力。

对比,是一个切入点,这是基于文本特点和学生学情的一个切入点。它以《新课程标准》为根本,紧紧围绕小说教学的要点,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认知,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解读,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建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

名著导读的形式有多种,设计方案也不拘一格。有的宏观建构,有的系统梳理,有的借助评论,本文则从一个小口切入,对名著赏析进行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指导,对文本进行深入化解读,对学生的比较思维进行培养,也是名著导读的一种有益探索吧。愿我们多多实践和探索,在名著导读的路上,有更多的收获!

猜你喜欢

贾母黛玉宝玉
贾母的品位
宝玉不喜欢的男生
论宝玉之泪
论荣国府演《八义记》八出和贾母对“热闹戏”的态度
宝玉受笞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宝玉问路
跟贾母学养生哲学
贾母并非真心喜欢鸳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