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儿童体育习惯的养成与国民素质提升

2020-01-09张福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国民素质道德规范体育运动

张福华

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和思想道德的总体水平,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1].在国民素质体系中,身体素质具有基础性地位,是实现和提升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等其他国民素质的前提与基石.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2]就提升国民身体素质的途径而言,使儿童在成长早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无疑是最便捷、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途径.在儿童体育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其发展所需的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等心理素质,以及勇敢、担当等公民道德素质也会随之衍生并得到发展.因此,本文拟从儿童体育习惯养成的角度出发,思考儿童体育习惯养成与国民素质提升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以期为国民素质的提升寻求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路径.

1 儿童体育习惯的养成是提升国民身体素质的基础

身体素质是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它是人素质结构中的物质基础,是人整体素质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身体素质包括体格、生理机能、体能、适应能力、智力等方面,适宜的、规律性的身体锻炼是提升身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在儿童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助于儿童拥有健康的体格,维持良好的生理机能,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活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能力,可以增强儿童身体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

1.1 适宜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够强健儿童的身体

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体质,身体“强壮”的目标需要通过适宜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才能够实现.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儿童体质健康状况较之前相比有所改善,但我国儿童体质与健康仍呈现下降趋势,存在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改善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究其根本,则需要让儿童懂得健康知识,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养成终身的体育习惯.人体运动的生物学规律表明,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在运动时,实际是身体全部器官都在进行活动.就人的生物体而言,体育促进着低级功能对高级功能的服从和协调.通过主动运动,儿童各个层次之间功能关系能够得到全面训练[3].儿童长期从事适宜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塑造其体型和身体姿态等人体形态结构的外表状态,促使儿童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长得更高,体型更加匀称;有助于锻炼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基本的活动能力,使心脏每博输出量、肺泡摄氧量增大,进而提高心肺等循环系统的器官功能及代谢水平.此外,适宜而有规律的锻炼,还能使儿童的身体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而强健儿童的身体,使他们少生病或不生病.

1.2 适宜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脑力

美国内珀维尔学区曾进行过一项“零点体育课”实验,旨在考察上文化课之前进行体育锻炼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身体活动能引起生物学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促进大脑细胞彼此间的连接.即“运动给身体提供了某种独一无二的刺激,而这种刺激为大脑创建了一种环境,这种环境使大脑能够做好准备,愿意并有能力去学习”.[4]但需要注意的是,让儿童边运动边学习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如果运动结束后就安排比较难的学科,其学习效果比其他时间段内上课的效果会更好.儿童长期进行适宜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有助于儿童学会怎样使用体力,了解身体与周围物体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把身体和头脑的作用结合起来,因此儿童的身体越健壮,他也会变得更加聪明和有见识.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人类真正的理解力不仅不是脱离身体而独立形成的,而是有了良好的体格才能使人的思想敏锐和正确.”[5]儿童 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生长,还可以改变神经系统,增强长时记忆能力,进而增强学习能力.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儿童不仅心肺功能相对较差,脑血的携氧能力也相对较弱,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也会弱于有运动习惯的儿童.此外,养成体育运动习惯的儿童,还可以在活动过程中缓解压力,释放自我,增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进而提高其脑力水平.

2 儿童体育习惯的养成是塑造国民心理素质的支撑

心理素质是人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它包括直接承担人的认识过程的智力因素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及构成人其他心理活动的非智力因素.在心理素质中,一般心理素质包括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和兴趣,它是建立更高层次素质的基础.对儿童而言,尤为重要的是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具有积极的情感倾向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德国幼儿教育家福·倍尔曾指出:“在生活和职业的一切境遇中和一切事情上保持强健活泼的身体,端庄的姿态和仪表,只能是作为精神载体的身体之全面训练的结果.”[6]身体是人所拥有的精神状态的基础,反之,在身体锻炼过程中,人在认知、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也会发生心理层面的变化.

2.1 体育习惯养成的过程有助于增进儿童的自我认知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其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体育习惯养成的过程,为儿童形成概念、知觉和判断等提供了契机.例如,对于概念的获得,儿童在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会更加切实地理解什么是坚持、什么是习惯;对于知觉的发展,伴随体育锻炼而获得的运动知觉、速度知觉等,有助于松弛紧张的神经,改善儿童的自我感觉;对于判断能力的提升,伴随着儿童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自我体认的变化,人际交往的变更,以及对外部环境的不断适应,这些都要求其及时进行判断并作出相应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得到提升.伴随儿童对“坚持”“习惯”等概念理解的不断加深,知觉不断发展,判断能力逐渐增强,其心智也会得到开启和升级.因此,儿童体育习惯的养成过程,实际上也是其心智模式和心智素养的形成过程.基于此,体育成为智育乃至健全人格发展的基础.

2.2 体育习惯养成的过程有助于发展儿童的积极情感

情绪、情感对人类行为具有广泛的动机作用,对人的发展也具有全息性影响.积极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儿童正确表达感受、疏导情绪,并培养出具有责任感和能够自我实现的行为模式.体育习惯的养成过程,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良好情绪,增强儿童的自我效能感.例如,体育锻炼是消除人的紧张情绪、发泄内心潜意识冲动、化解烦闷的有效方式.儿童在长期坚持的体育锻炼中,消极情绪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宣泄,进而学会情绪的调节和控制.除此之外,使儿童养成体育习惯的运动与激烈对抗的竞技体育有所不同,它不会对儿童产生胜负的压力,能有效避免因失败而对儿童造成的消极心理.由于缺少“顶峰”的挑战性,儿童更容易在小步子的反馈中获得自我效能感,从而加强对自我的体认,获得自豪感.澳大利亚学者达蒙·扬指出:“自豪是与自我有关的、通过做有意义的事而获得的愉悦.”[7]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儿童能够获得“幸福的心流体验”,即一种完全沉浸于某种活动中,而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8].正是这种“心流体验”带来的自豪感,使儿童能够长期坚持某些体育运动.

2.3 体育习惯养成的过程有助于锤炼儿童的意志力

体育习惯养成的过程,会伴随与运动相关的疼痛感受,如肌肉酸痛、精疲力竭等.要想让儿童在运动过程正视疼痛感,并使之保持强劲的兴趣坚持运动,需要两个因素支撑:一是浓厚的兴趣;二是顽强的意志力.意志是对待未来以及产生可能结果的态度,这种态度包括一种努力、清楚地和全面地预见各种行动方式的可能结果,并主动地认识某些预期的结果.有意志力的人在执行计划遇到困难和阻力时,能够继续坚持和忍耐,最终实现目标.杜威指出:“在活动的开始和完成之间,要经过很多手段和有障碍的地方,就需要进行审慎的思考和持久的努力.”[9]儿童在体育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也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力去克服许多困难和诱惑.毛泽东曾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非第调感情也,又足以强意志.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取例明之,如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不畏,又足以练习敢为.凡各种之运动,持续不改,皆有练习耐久之益.若长距离之赛跑,于耐久之练习尤著.”[10]体育本身是一项关乎勇气与激情的运动,在长久坚持的体育运动中,与体育精神相关的刚毅坚卓能够得到渐育滋养.对此,澳大利亚心理学家梅甘·奥腾曾开展一项关于意志力的实验加以证明.他指出,定期健身的人意志力会变强,而且意志力不仅表现在健身方面,也会使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变得更好.儿童体育习惯的养成过程,是集情感、意志与技能为一体的心理素质培育过程,有助于提升儿童意志力.

3 儿童体育习惯的养成是提升国民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体育在文明发育的早期都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并对民族文化和社会伦理道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体育运动主动体现着对于生命、自身、他人,以及精神获得和物质获得的多重关系定位,彰显着体育作为德育主体所具有的真正功能[11].体育对个人品德的塑造过程,是从体育运动本身而引发出来的,是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和谐状态的自然呈现.

3.1 体育习惯的养成过程有助于增长儿童的道德知识

道德知识是个体道德信念形成的基础.它是道德智慧的源泉,使人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以及如何做.道德情感的陶养、道德行为的践行,以及道德意志的锤炼都要以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为前提.道德知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形成路径而言,其遵循的是植根于人的存在与生活方式的内生路径[12].体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本身就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体育的自然属性来看,体育运动是生物进化发展的产物和表现,是与人体的形体、构造、功能等相联系的人体活动;从体育的社会属性而言,它是社会运动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13].在体育习惯养成的过程中,道德知识更多地是通过儿童对自身及自身与外部的自然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体验和体认而获得.例如,对自身而言,儿童更容易理解“健康”实际上是身体方面的德性,它是快乐和生活的契机;对于自身与外部的自然环境而言,儿童长期坚持体育运动主要目的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愉悦身心、调节情志、强身护体,而非争强好胜,这有助于促进儿童对“中庸和谐”道德精神的理解;对于儿童与人际关系而言,体育习惯的养成过程往往伴随父母和朋友的情感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儿童更容易获得一系列与“爱人”有关的道德情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凭借直觉层面而获得的喜悦、踏实、仁爱等不断反复,并经过一定的价值标准加以凝练,就会逐渐形成儿童的道德认知,进而为道德规范的养成与道德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3.2 体育习惯的养成过程有助于增强儿童的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是人在社会公共领域中应该遵守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它回答了“我们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儿童只有将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信念,并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之人.对儿童而言,其道德意志和道德理性处于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使儿童接受并践行道德规范,既需要通过儿童的自我认知实现儿童自律,同时也包括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体育习惯的养成过程,则实现了两种方式的有机统一.其一,通过儿童自律接受道德规范.儿童体育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只有通过自己的理性约束“放松”“懈怠”等欲望时,才可能做到长时期地坚持.这一过程本身就是节制、服从等道德规范的养成过程;其二,在体育习惯养成过程中,儿童经受着由他律到自律的道德规范教化过程.赫尔巴特曾指出:“起初儿童并没有形成一种能下决断的真正意志,有的只是一种处处都会表现出来的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就是不守秩序的根源,它扰乱成人的安排,并把儿童未来的人格本身也置于种种危险之中”.[14]几乎所有的体育运动都具有规则,参与运动即意味着遵守这项运动的规则.在体育运动中,儿童“好斗的冲动”能够被导入一个安全而谦恭的环境中,并且和行为的规矩礼节结合起来,好斗的冲动得到合理的宣泄,人亦更加平和.除此之外,有些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团体性质的,儿童进行这些活动就必须遵守规则,公平、信实、尊敬他人、尽个人义务等种种懿行,也往往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例如,在四人进行的网球运动中,两个人在球网一侧,各自有相应的控球范围,同时还要同心协力对抗对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既能养成尊敬他人的道德品质,也能培养协作精神.总之,与“说教”的方式不同,儿童在体育习惯养成过程中接受道德规范的方式是“生活化”的,它更容易促进道德规范的内化乃至儿童的道德自觉.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道德规范,也更加适应道德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

3.3 体育习惯的养成过程有助于树立儿童的道德价值观

道德价值观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用以分析和处理道德现象,以及指导自我道德行为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心理.其实质是个体从道德视角判断事物的意义和属性时所持的内在尺度.道德价值观形成的首要客观前提是道德需要,主体价值意识的自觉是道德价值观形成和演进的不可或缺的主观动因,反复长期的道德实践活动则是其形成的主要途径[15].体育习惯的养成过程,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进行反复长期道德实践的契机.这一过程对儿童苦乐观、胜负观和荣辱观产生着重要影响.①对于儿童苦乐观的形成.儿童体育习惯的养成过程,面临着训练之苦、伤痛之苦、克制肌体欲望之苦,同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锻炼意志、不畏艰难、自我实现带来的快乐.苦与乐相伴而生,经由苦而体验的乐,有助于避免儿童在现代化语境下对世俗化道德价值观念的过度追求,保持儿童对道德信仰追求的某种神圣性.即经过脚踏实地、勤学苦练获得快乐远非物欲刺激所带来的快乐能够取代.②对于儿童胜负观的形成.胜负观实际上是对体育目的的取向和看法.儿童坚持养成习惯的体育运动,并非是为了取胜或与他人相比“更快、更高、更强”,其本质是一种增进健康、完善自我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儿童既可能面临相对自己而言的“失败”,也可能面临着他人目睹自己失败过程的心理压力,但这些压力能够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仔细研究运动技巧,提高自己肌肉水平和运动技能,协调好自己的体能天赋和缺陷,进而取得“成功”.在成败的转化过程中,儿童更能体会体育精神蕴含的重要价值.③对于儿童荣辱观的形成.英国教育家洛克曾指出:“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儿童体育习惯的养成过程,所获得的“最高”荣誉是自我完善而非某种物质奖励,与之相对的羞耻心也不是与物质利益的贪婪相关,而是与源自儿童内心的克制、勇敢等品质相关.因此,这种荣辱观导向儿童对德性的追求而非对外利益的追捧.实际上,儿童体育习惯的养成过程,也是儿童健全人格逐渐养成的过程,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形成的重要道德价值观也更具稳定性,甚至可能成为指引儿童一生的道德力量.

总之,国民素质的提升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在这项长期的工作中,我们应始终重视国民身体素质在整个国民素质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从长远来看,让儿童养成伴随一生的体育习惯,是提升国民身体素质最便捷、有效,同时也是最根本的途径.我们期待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努力,使儿童养成伴随一生的体育习惯,从而为国民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的身体基础.

猜你喜欢

国民素质道德规范体育运动
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运动
国民素质与经济增长
——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强化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探讨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群众文化对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与意义
呆呆和朵朵(13)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