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饮食和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影响因素
2020-01-09黎娅吴穹马晓雨常秀君韩蕙竹何敏解安达范培云
黎娅,吴穹,马晓雨,常秀君,韩蕙竹,何敏,解安达,范培云
(青海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1;*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7)
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据估计,到2040年全球约有6.24亿人患有糖尿病[1]。其中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95%[2]。2型糖尿病有着复杂的病理过程,患者通常会经历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的肥胖状态,这个时期常常表现为糖耐量异常,称为糖尿病前期。随着病程的发展,继而出现胰岛素缺乏,进展为高血糖状态。为了更好的模拟这一发病过程,建立具有临床相关的2型糖尿病(T2DM)动物模型,高脂饮食(HFD)联合链脲佑菌素(STZ)这一方法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研究。
1 HFD-STZ-T2DM发展历史
1963 年,STZ被首次用于诱导糖尿病动物模型。1976年,A.Like等[3]发现单次静脉或腹腔注射小剂量的STZ可以成功诱导T2DM模型。2000年,Reed等[4]发现用40%脂肪供能比饲料喂的SD大鼠,表现出比对照组更高的血清胰岛素水平,但血糖水平并无差异,其特点类似于人类2型糖尿病前期。随后Reed等继续给予STZ(50 mg/kg)尾静脉注射,大鼠血糖水平明显升高,HFD联合STZ成功诱导了T2DM模型,这也是该模型首次被报道。Srinivasan等[5]在之后的研究中将STZ注射方式改为腹腔注射并采用较低剂量STZ(35 mg/kg)。Zhang等[6]在该模型基础上,将STZ注射改为小剂量连续两次注射,据报道,该方法能够避免单次大剂量诱导β细胞快速死亡。至今,以上三种方法被广泛用于建立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但受不同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模方式也存在一些差异。
2 HFD
HFD能够很好地模拟糖尿病前期肥胖、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减低、血脂紊乱等特征。尽管HFD被广泛用于T2DM大鼠模型制备,但高脂饲料的种类及喂养时间却不尽相同。现今常用的高脂饲料有两大类:第一类在普通饲料的基础上添加一定比例的动物油、糖、蛋黄、胆固醇、胆酸钠等,改变饲料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能量供应比,如加入12%猪油、10%蛋黄粉、2%胆固醇、0.5%胆盐[7]。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上述物质,看似操作简单,但饲料中所有的营养物质含量都产生了相应变化,基础饲料中各营养成分被稀释,实验动物在摄取高脂饲料的同时,可能会造成营养物质摄入不均衡,影响实验结果。有研究者[8-9]为了避免蛋白质减少会添加适量奶粉、鸡蛋或酪蛋白,尽管酪蛋白氨基酸充足,仍然无法避免蛋氨酸摄入不足。第二类为纯化的饲料,进一步细分了各组分营养物质的配比,包括酪蛋白、淀粉、蔗糖、纤维素、动植物油脂、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具有营养物质含量准确、配方规范、开放性高、易于修改、不含对实验结果有干扰的杂质、易于设置平衡对照组等优点[10],但纯化饲料造价昂贵,生产企业较少,限制了其应用。除了高脂饲料种类不同,脂肪供能比也有所不同,30%~60%[11-13]均有报道。脂肪供能比10%为低脂饮食,30%~50%为HFD,而大于50%被认为是极高脂肪饮食。HFD的目的是让大鼠达到超重或肥胖状态,这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伴有肥胖症状类似。HFD可以在不改变胰岛素受体亲和力的情况下导致胰岛素受体总体减少[14],从而诱发胰岛素抵抗。但这并不意味着饲料脂肪比越高越好,高脂肪比饲料的成型与储存存在极大难度。除了脂肪比,肥胖的程度往往还取决于高脂喂养的周期。短期的高脂饮食(2周)往往达不到肥胖,只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和(或)葡萄糖耐量减低,而相对较长的饮食(5周~3个月)会导致身体脂肪比例增高,这其中也包括内脏脂肪。HFD-STZ喂养的大鼠常常出现血脂代谢异常。多数大鼠在注射STZ之后,持续高脂饮食,后期大鼠通常会存在血脂异常;若给予STZ处理后,将高脂饮食替换为普通饮食的糖尿病大鼠,是否也依然存在血脂异常,需要进一步研究。且往往人类2型糖尿病发病常在肥胖、血脂紊乱、高胰岛素血症的基础上,出现血糖升高。因此,对STZ注射之前的血脂监测,将更有利于证明2型糖尿病大鼠发病过程。有研究认为高脂饮食的种类及喂养时间与STZ剂量密切相关[15],即喂养时间越长,所需STZ剂量越少。
3 STZ
STZ是从无色链霉菌中提取的一种抗生素,本质上是一种氨基葡萄糖-亚硝基脲。由于它具有胰岛β细胞毒性被用于1型和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制备。其亚硝基脲部分是损伤胰岛β细胞的关键。研究发现STZ通过葡糖转运蛋白-2(GLUT-2)转运到细胞中,从而影响糖代谢水平,GLUT-2在肾脏、肝脏和小肠中也有表达,因此对这些器官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16-17]。STZ通常被溶于生理盐水或柠檬酸钠缓冲液中(PH4.5),其水溶液极不稳定,一般在15~20分钟后降解,加之STZ具有光敏性,因此要求现配现用,避光,冰浴[18-19]。STZ常常采用腹腔(IP)或尾静脉注射(IV),IP操作更简便、快速,IV给药操作难度更大,但诱导的糖尿病模型也更稳定、重复性较好[20]。当给予IP时,应避免药物进入皮下或肠道,否则可能会增加死亡率或降低糖尿病的原发病作用。,而在同等条件下,IV所需STZ剂量更小。一般认为STZ剂量>65 mg/kg为高剂量,40~55 mg/kg为中等剂量,<35 mg/kg为低剂量[16]。 Gheibi等[21]以高脂喂养大鼠2周后单次腹腔注射STZ 30 mg/kg建立T2DM。Gomaa等[22]以高脂喂养大鼠4周单次腹腔注射STZ 25 mg/kg建立T2DM。Anupam等[23]以单次腹腔注射STZ 55 mg/kg建立Ⅰ型糖尿病(T1DM)。STZ的剂量对大鼠胰岛β细胞的残存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临床研究在诊断T1DM时,患者通常60%~80%的胰岛β细胞功能丧失[24],在诊断T2DM的15年后,β细胞数量减少了54%,这些数据表明,早期T1DM与晚期T2DM胰岛β细胞数量存在相似。T1DM与T2DM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类似的病理表现,因此在用STZ诱导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大鼠模型时,我们很难真正区分究竟是T1DM还是T2DM。T2DM的早期往往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一些方法如:糖耐量、胰岛素耐量及胰岛素抵抗的稳态模型(HOMA-IR)常常用来进一步验证T2DM大鼠模型,需注意的是STZ引起的糖尿病可能会导致胰岛敏感性的增加[25],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这也许与大鼠机体代偿调节有关。综上所述,胰腺的病理状态也许对评价糖尿病模型鼠的类型及分期更为关键,但很少有研究提到这一参数。此外,大鼠空腹和非空腹状态可影响STZ的药效,有人建议STZ注射前禁食4 h[18],也有人建议隔夜禁食[26]。禁食可增加胰岛细胞对STZ的敏感性。大鼠是夜间进食动物,夜间禁食,往往会导致禁食时间过长,禁食会激活多种生理反应,所以最好早上开始禁食[18],大鼠的适宜禁食时间为7∶00~15∶00时之间的6~8 h。
4 鼠龄和体重
在绝大多数研究中,大鼠的鼠龄<6个月,为年轻的糖尿病模型,而T2DM人群主要为老年人,而以青幼年的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并不能很好地模拟临床上T2DM的疾病进程。使用鼠龄较大的鼠建造T2DM模型也同样存在巨大的挑战,鼠龄较大的鼠往往体重也更大,鼠龄相同的鼠,体重也不完全一致,不同的高脂饲料导致大鼠的体脂分布差异。Reed等[4]的研究表明,同样的STZ剂量给予不同体重的大鼠,这些大鼠并没有表现出相同的血糖水平。这可能与STZ不与脂质相互作用有关[27]。鼠龄小的大鼠尽管体重适宜,但它们有较强的胰岛β细胞代偿功能,能够通过增加β细胞的数量减轻甚至治愈糖尿病[28]。
研究结果显示:(1)高脂饲料的脂肪含量并不是越高越好,不同来源的大鼠对相同脂肪比含量的饲料适口性也不同,大鼠的进食量将对大鼠的体重起到决定性作用。大鼠在给予STZ后体重一般存在下降趋势,对于实验周期较长的研究者来说,基础体重过轻的大鼠在给予STZ后,往往不能够喂养至实验终点。(2)大鼠喂养的条件应基本一致,每笼的数量相当,一般一笼不要超过3只,鼠太多会存在抢食,导致体重差异较大,难以掌握STZ的剂量。尽管如此,即使保持相同的喂养条件,大鼠之间依然存在体重差异,因此在正式给予STZ之前最好能够挑选不同体重的大鼠进行预实验,将大大降低造模的死亡率。(3)造模成功的大鼠,尿量明显增加,保持垫料的干燥以及尾静脉测血糖后涂抹四环素软膏,将降低大鼠因感染引起的死亡率。(4)不同的糖尿病病程,选择的降糖药物也有所不同,在临床上这往往取决于胰岛β细胞的残余功能储备,因此检查大鼠的胰岛病理状态,有利于更深入的探究糖尿病的分期,有利于不同阶段药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