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古典大学一流本科教育的理念基石与实践保障
——基于牛津、剑桥两校本科教育的考察
2020-01-09杜智萍
杜智萍
(太原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代表的英国古典大学,素以卓越的本科教育著称于世。早在16世纪,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就形成了本科生学院。学院作为古典大学的基本构成单位,承担本科教学的核心任务,既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本科生的精神家园。数百年来,两校在卓越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传统,被学者称之为“学院型大学”(collegiate university)或“本科生大学”(undergraduate university)[1]。系统分析英国古典大学本科教育在制度和理念方面的保障因素,深化对本科教育内在规律的认识,合理借鉴其有益经验,对建设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博雅教育:英国古典大学一流本科教育的理念基石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或称“自由教育”)肇端于古希腊,重在培养统一人格和自由精神。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人将理性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反对以职业准备为目的的功利主义教育。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eleutherios paideia”,通常被译为“自由人教育”[2]。自由人通过对音乐、绘画、哲学等自由学科的学习,获得知识,实现判断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味地追求效用和功利对于那些具有“高尚灵魂”的自由人而言是极不适宜的。古希腊形成的自由教育传统是博雅教育的重要来源。
在古罗马时代,西塞罗提出了以文法和修辞学科为中心的自由教育,将培养雄辩家作为教育目的。他在其《论雄辩家》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如何培养有文化的雄辩家。西塞罗丰富了自由教育思想,使其具有了职业教育的内涵,拓宽了博雅教育的理论基础。
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博雅教育理念受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刻影响。意大利的人文主义学者维多里诺(Vittorino da Feltre,1378—1446)倡导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由教育。由他创办的宫廷学校“快乐之家”(La Cosa Giocosa)开设了旨在培养“全人”的人文主义课程,对学生进行体育、德育、智育全方面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家韦杰里乌斯(Pietro Paolo Vergerio,1498—1565)“积极倡导通才教育或全面教育(All round education),以便培养事业家”[3]。他提出了包括历史、伦理学、雄辩术和诗歌在内的四艺课程,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融入了博雅教育,进一步丰富了博雅教育的内涵。
工业革命爆发之后,在日益强烈的社会需求中产生的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对传统大学的博雅教育理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院制继承和发扬了欧洲传统的博雅教育思想,强调理性训练和人格塑造,实施教养至上的教育模式。19世纪以后,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古典大学在一系列的改革之中依然坚信“它们所凭依的主要的不可剥夺的资源就是它们是博雅教育理念及其相关文化的化身,而这也正是它们的价值所在”[4]。红衣主教约翰·亨利·纽曼(J.H.Newman,1801—1890)主张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极力倡导大学的学院要坚守博雅教育传统,反对将教育视为功利性的事业。他明确指出,“博雅教育本身不过是理智的陶冶,因此,它的目的不是别的,正是培养优秀的智力”[5],大学要培养具有智慧,品性端正、头脑冷静、举止优雅的良好社会公民。同时期博雅教育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生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赫胥黎强调,博雅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突破自身原有的狭隘性和保守性。在教育中要建立起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和谐关系,培养适合社会现实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新教育思想代表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进一步丰富了博雅教育思想。他提出自由教育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力的教育”[6],大学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怀特海不仅将博雅教育视为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途径,还深入分析了自由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关系。他认为自由教育与技术教育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关联的。进入20世纪之后,古典大学与社会现实需要的联系日益紧密,但是学院依然坚持学术自由,强调发展学生的理性。剑桥大学副校长约翰·巴特菲尔特(John Butterfiled)指出:“我们需要提高警觉,以保证大学与工商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至于损害我们的学术水平,或者导致我们不去认真研究问题。大学必须培养学术自由,这是大学实力的源泉。”[7]正是在博雅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古典大学的学院在教学中反对知识灌输和教师权威,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造性思考及终身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学术权威,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将促进学生的理性发展作为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另一方面,导师通过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鼓励学生发展广泛的学术兴趣,并将学术培养与道德教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博雅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和传统已经渗透到英国古典大学的各个环节,成为其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理念基石。
二、寄宿学院与本科生导师制:英国古典大学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践保障
对博雅教育的坚守与传承为英国古典大学追求本科教育的卓越提供了理念引领,而将一流本科教育得以实现的制度保障,则突出体现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长久以来始终坚持的寄宿学院和本科生导师制两个方面。
(一)寄宿学院为一流本科教育提供了实践载体
住宿因素在本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英国古典大学的学院作为基本的本科教学单位,就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场所。学院不仅是学生的家园,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是师生能够自由交流互动的“俱乐部”。
16世纪至今,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学院始终是本科生大学生活最为重要的场所。学院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它对于每一名学院成员而言,更像一个大熔炉。学生在其中与不同专业、不同社会出身、不同政治派别、不同宗教信仰的,来自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在一起,享受着浓厚的文化和学术氛围。学院里不仅有完备的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计算机中心、体育中心,还有优越的文化生活条件,如教堂、陈列室、食堂、活动室等。在传统的学院寄宿制下,导师和学生们一起在学院里居住。他们共同学习、生活,耳濡目染,相互交流,频繁互动。在学院的日常生活之中,学生每时每刻都受到大学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学院食堂每晚为学生设“学术正餐”。学生须身着正式服装,外罩黑袍依次进入食堂。用餐过程中,教授、导师与学生们相互交谈。学院的高级公共活动室是学院内外学者的交流沟通场所。初级活动室是本科生的活动场所。此外,学院还设有专门为研究生开设的活动室。研究生既可以参加专属于他们的公共活动室,也可以参加本科生的初级公共活动室,并在其中展现他们的才干。不仅如此,学生还拥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可以就学院的公共事务与院方保持沟通和联系。学院的生活经验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使他们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学术修养,也使其在无形之中深受绅士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影响。因此,这样的学院生活就成为学生在学院之中尤其重要的一门隐形课程。
学院独特的生活方式使学院师生在日复一日的朝夕相处中建立起紧密的情感联系。学院重在促进所有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深度的精神交流,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思想氛围。学生在接受大学统一教学安排的同时,也可以充分享受到自己所在学院生活的温馨和便利。
学院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利于学生不断开阔视野,激发学术灵感。丰富的文化生活和长期严谨深入的教学活动使师生双方都对学院产生了一种强烈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对于本科生而言,学院为其在学识、品行以及身体健康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正如伯顿·克拉克教授指出:“院校文化产生忠诚,尽管产生的方式是不同的。……有着丰富传奇的文化也有助于组织转变为共同体,在情感上温暖着院校,给个人以归宿感。”[8]因此,学生与学院往往会形成更为密切的情感关系。英国古典大学以学院寄宿制为基础展开的教育是一种“酵母式”“浸润式”“熏陶式”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潜能获得了最大限度的激发。
(二)本科生导师制为一流本科教育提供了教学依托
本科生导师制是英国古典大学各学院教学的核心,是学院为本科生提供的一种精英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古典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得以运行的根本保证。本科生导师制与学院寄宿制紧密联系,彼此依托,成为其本科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学院为本科生导师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育环境和师生交流平台,导师制正是伴随学院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本科教育模式,二者共同为古典大学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剑桥大学教授维克托·摩根(Victor Morgan)指出:“导师与学生间关系的形成是近现代剑桥大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从根本上讲,剑桥大学在制度、政策、理论以及智力上的生活都集中在这个决定性的关系之上。”[9]在剑桥大学中,导师是学院的重要支撑。导师组成了学院中的学术群体,他们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院的兴衰。
英国古典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如同其寄宿学院制一样,也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今天,本科生导师制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其早期形成的一些特点。不可否认,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更多科学学科进入学院,以及学院经济资源的日益紧张都促使导师制发生了很多变化。尽管如此,本科生导师制仍然被认为是一种高质量的本科教学制度,能够形成世界上最有效的师生关系。
英国古典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关注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个别指导。导师要为学生安排学习计划,每周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和交流,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今天的导师已经越来越多地将学习辅导视为其核心的职责。导师辅导学生的主要形式就是每周一次的导师课。导师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篇导师课论文(tutorial essay)。学生在上课前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形成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论文。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及学科类型的多样化,导师课论文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学生在上课时递交的作业可能是结构严谨规范的论文,可能是读书笔记或对某个问题的片段思考,也可能是对某个学科问题的解答。学生在课堂上,传统的做法是要在导师面前完整地朗读自己在课前完成的论文,并就论文内容与导师展开讨论。今天,在大多数情况下,导师会要求学生在课前递交论文,课堂上向导师阐述自己论文的主要观点或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每周一次的导师课论文及课堂上的师生讨论,导师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学生个体的关注,能准确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因材施教提供了保障。
在导师教学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平等、协作、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导师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考、工作的技能和批评的技能[10]。另一方面,导师不是信息传递者,而是批评性的指导者。他们帮助学生选择研究方法,指导学生查询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在教学过程之中,师生“双方都有权拒绝对方”[1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其导师制卓越教学质量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
英国古典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导师教学并不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或是让他们为某种职业做准备,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充满智慧和理性的人。每周一次的导师辅导课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一次高强度的思维锻炼。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以逐渐形成。
三、中国大学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省思——以英国古典大学为参照
(一)树立追求卓越的本科教育观
英国古典大学一流的本科教育质量与其对卓越本科人才的理解密不可分。牛津人认为,“应该找到一种适合现在这个时代的一种平衡,也就是以即兴方式服务社会,和以理性和诚实的经验需求对社会更明确的学术要求进行服务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在教学方面,我们也必须同样要找到一种适合这个时代的平衡,即让学生获得一技之长和鼓励他们追求道德之间的平衡”[12]。本科生的质量如何评价?中国的高校习惯于通过考研率、就业率,以及各种专业考试的成绩来考量本科教育的质量。这些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的本科教育质量,但也必须看到其中的局限性。一名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不仅仅决定于他在毕业时所获得的就业平台和发展通道,从根本上讲,更应该体现为学生是否具有了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是否掌握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获得了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能力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本科教育的质量要着眼于学生未来5年甚或10年的发展水平和成果。本科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使高校师生形成对本科教育质量的统一认识。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指出:“大学是由相同的理念或理想,而非行政力量,所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13]数百年来,英国古典大学为世界各国培养出了难以计数的精英人才。这种一流的教育质量源于两校在人才培养中始终奉行博雅教育的理念,将综合能力培养作为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尺。
(二)创新“以本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本科教育要着眼于关注学生个体的持续发展。英国古典大学以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首要目标,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导师制形成初期,由于当时本科生的年龄较小,导师应家长之需承担起对学生在经济开支、学习活动、道德规范等多方面的指导责任。进入19世纪后期,古典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所发生的显著变化,突出地表现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责任越来越集中于学业指导。今天,牛津大学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目的同样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导师致力于要给予学生一种能够独立思考,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基本素养。正如一名牛津大学学生所言:“导师课教会我就任何事情进行争论,而不是如何通过考试。”[14]19世纪曾在牛津大学担任导师的红衣主教纽曼对于大学教育的理解最为精辟地呈现了牛津大学的传统教育理念。他强调知识的内在价值和非功利性,推崇通过博雅知识培养人的心智,实现对学生的“理智训练”和“理智扩展”。这种大学理念在牛津大学根深蒂固。20世纪后期,牛津大学导师卢卡斯指出:“我们不会给予学生超过其吸收能力的更多信息而使他们承受过重的负担,但是我们要向学生展示如何去解决他所不熟悉的问题。”[15]长久以来,牛津大学导师总是“有一些独特的方法使智慧闪光,使头脑充满知识,使本科生变得明智”[16]。他们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给予学生一种批判的精神,发展学生不断应对现代社会新挑战的能力。本科教育在追求就业率和升学率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实现学生个体的持续发展,使之不仅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还能够在社会变革中不断进步,不断突破自我。
其次,多种形式创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科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不断深化对本科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特点的研究来改进本科教学,创新本科教学的模式。英国古典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每周一次的导师辅导课之前要完成大量自主学习和研究的任务并形成论文。在与导师面对面的交流中,学生要合理表述自己的观点,并回答导师和同学的提问。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围绕学生表述的观点展开并不断深化。在师生思想的相互碰撞之中,导师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导师辅导课已然成为督促学生进行课外独立学习的强大动力,而学习也成为学生的一种主动行为。它对于每一位牛津大学学生而言,是促使其勤于学习、敏于思考的强大助推器。导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表现出对学生学习的极大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毫无疑问地占据了导师教学的核心地位。师生始终都要保持质疑的态度和探索的精神。在导师的指导之下,学生的学习逐渐发展为一个具有批判性、创造性的过程。如何引导和实现这样的学习过程,成为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焦点。中国当前的本科教学改革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内容。机械保守的教师讲、学生记、考前突击背笔记的本科教学日益受到抨击。对此,借鉴英国古典大学本科生导师制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理念,在原有教学模式中不断进行创新,形成真正关注学生学习,聚焦学生成长的本科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了导师教学模式之外,小班教学、分组教学、习明纳等渗透科研精神、注重独立思考,强调师生合作的教学形式都有助于提升本科教学的质量。
再次,本科教育中要努力形成平等合作、紧密联系的师生关系。卓越教学质量的实现离不开理想的师生关系。英国古典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下,师生之间形成了特色鲜明而又联系密切的关系。导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他们是具有建构意识的评论者,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他们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活跃于科研前沿的研究人员,能够就某一问题与学生展开细致而深入的讨论;他们是学生观点的批判者,但同时又时刻要面对学生的种种质疑;他们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学生了解高等学习与以往学习的种种差异,不断去接受新的学习观念。在这样的师生合作关系中,学生个人的努力远比导师的指导更为重要。在导师辅导课上,学生和导师都“无处藏身”。学生不可能躲在他人身后以隐藏自己的无知,而导师也要时刻面对学生的发问和质疑。导师课促使学生不断超越自我,达到自己才能的极限。在导师制下,导师是学生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同伴和向导,而不是严厉的鞭策者和监督者。在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之下,导师能够主动地关注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不同需求,耐心了解学生遇到的种种困境与疑惑,而学生也才有机会及时表达自己的各种观点和态度并有可能得到导师积极的回应。在我们致力于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过程中,始终不能忽视的是如何在本科生与大学教师之间建立起理想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实现将直接影响到一流本科教学质量的达成。
(三)因地制宜地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今天,英国古典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依然保持着博雅教育的传统,对众多莘莘学子产生着巨大的吸引力。它就像一个神话,萌芽于远古的中世纪,虽然始终受到来自大学内外的各种批评,但在今天的英国古典大学中仍然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导师制不仅是英国古典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和基础,而且也是其一流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本科生导师制在中国很多高校中得以实施,创新出多种不同形式的本科生导师制。虽然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较多问题,但是这一制度对于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意义还是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借鉴英国古典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理念,因地制宜地实行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抓住本科生导师制的灵魂,不断创新本科生导师制的形式。英国古典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灵魂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导师制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所具有的灵活性,那么这种灵活性又是以固守导师制的核心理念为前提的。要使导师制适应于今天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必须革新传统导师制的教学形式,坚持导师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传统教学理念。导师制实践形式的创新不能以放弃其教学理念为代价。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导师教学评价、监督机制。英国古典大学的本科教育充分体现出大学对师生学术自由权利的极大尊重,这种尊重也是其几百年人文主义传统的真实写照。导师们仍然认为培养学生是自己的首要任务,成就一个人才比出版一本著作更重要。反思中国,大学教师繁重的科研负担客观上制约着其在教书育人方面的投入。因此,在中国建立科学合理的本科教师评价监督机制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大力推进本科教育改革,实现“以本为本”,打造“金课”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发达国家一流本科教育的办学经验,将其与中国的本科教育传统和教育智慧相结合。在借鉴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唯如此,才能找到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流本科教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