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陈瓘及其作品考辨

2020-01-09杨高凡

关键词:宋史年谱

杨高凡

(河南大学 法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陈瓘(1057—1122),字莹中,号了翁、了斋,谥忠肃,北宋南剑州沙县(今福建沙县)人,《宋史》卷345有传。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历任知卫州、知越州、右司谏等职,因与章惇、曾布、蔡京等政见不和,屡遭贬谪,一生颠沛流离,官职不显,但他作品众多,主要有《了斋集》《了斋易说》《四明尊尧集》《谏垣集》《责沈文》《壁记》《通鉴约论》等。惜多散佚,流传至今的仅有《四明尊尧集》《责沈文》《了斋易说》等作品。

陈瓘活跃在宋哲宗、徽宗二朝,在当时的政治斗争、理学发展中影响深远。但延至今日,对陈瓘的研究相对有限,现有成果①现有成果主要有:1.张其凡、金强《陈瓘年谱》,《暨南史学》第一辑,2002年11月。2.阮廷焯《从〈陈忠肃公年谱汇校补遗(简本)〉试观其从政生活以及当时党争之烈》,《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化大学,1988年。3.郭志安《陈瓘研究》,河北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4.方健《久佚海外〈永乐大典〉中的宋代文献考释》,《暨南史学》第三辑。5.李懿《中华本〈永乐大典〉陈瓘诗文辑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3期。6.尚永亮、罗昌繁《〈全宋文〉所收碑志文补遗五篇》,《长江学术》2012年4期。7.李成晴《〈全宋诗〉重收诗考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4期。8.郑利锋《〈全宋文〉补遗》,《中州学刊》2013年9期。主要集中在陈瓘生平、作品及政治和学术思想方面。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未能充分运用《四明尊尧集》和《宋陈忠肃公言行录》等史料,致使相关结论有失偏颇。本文拟在充分爬梳长期被忽略的《四明尊尧集》和《宋陈忠肃公言行录》以及散佚史料基础上,考证陈瓘及其作品,抛砖引玉,期待引起学界对陈瓘及北宋中后期基本史料真伪的重视。

一、陈瓘生平年考

(一)陈瓘生年考

陈瓘出生之年史料记载不同,今学者观点纷纭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种认识。

第一,嘉祐二年(1057)说。《永乐大典·陈瓘年谱》①此元陈宣子所编年谱,今收入吴洪泽、尹波主编《宋人年谱丛刊》(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影印出版),《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各版本中陈载兴所作陈瓘《年谱》皆以此年谱为基础,称之为“旧年谱”。载陈瓘:“仁宗嘉祐二年四月,生于循州官舍。”[1]卷3143,第1852页《宋文鉴》[2]卷127《责沈文贻知默侄》,第1783页、吕祖谦《少仪外传》[3]卷上,第5页皆载:陈瓘言“予元丰乙丑夏,为礼部贡院点检官……时予年二十有九矣。”元丰乙丑为元丰八年(1085),陈瓘29岁,则其当生于嘉祐二年。张其凡、金强《陈瓘年谱》②张其凡、金强《陈瓘年谱》,《暨南史学》第一辑,2002年11月。,郭志安《陈瓘研究》③郭志安《陈瓘研究》,河北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郭志安《〈宋史·陈瓘传〉考补》,《兰台世界》,2019年第24期。皆持此观点。

第二,嘉祐五年(1060)说。《宋史·陈瓘传》载:“宣和六年卒,年六十五。”[4]卷345《陈瓘传》,第10964页宣和六年为甲辰年(1124),则陈瓘应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庚子(1060)。《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④邓广铭、程应缪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2页。记载“陈瓘(1257或1060—1124)”,是嘉祐二年、五年并列。则嘉祐二年、五年二说并列。

第三,嘉祐七年(1062)说。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载:陈瓘“年十八登进士甲科”[6]卷15,第165页。陈瓘于元丰二年(1079)中进士,若当年18岁,则生年为嘉祐七年(1062)。陆心源《三续疑年录》载“陈了翁六十五(瓘),生嘉祐七年壬寅,卒靖康元年”[7]卷4。陆心源的记载来自《陈忠肃言行录》,考察现存嘉靖二十九年本、光绪十五年本《宋陈忠肃公言行录》⑤明·陈载兴辑《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1《年谱》,嘉靖二十九年本、光绪十五年本记载同。皆载陈瓘嘉祐二年出生,无嘉祐七年出生之说。且明陈载兴编辑陈瓘言行录时,基本参照元陈宣子所作《陈瓘年谱》(即《永乐大典》所载陈瓘“旧年谱”),而成新的《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年谱》。参考《永乐大典》所保留陈宣子所作“旧《年谱》”,亦记载陈瓘生年为嘉祐二年,故即使今日嘉靖二十六年本言行录《年谱》部分缺失,也可以确定陈瓘生年是嘉祐二年,陆心源所谓“嘉祐七年”为误。

陈瓘生年几说并存,历来无定论。康熙十八年(1679),苏之琨作《陈了翁先生集序》:“(陈瓘)生卒年月,参差不一,幸而明季墓碣偶出,得以徵信。……先生墓在广陵禅智寺前,予昔曾展谒焉。《宋史》称宣和四年卒,年六十六⑥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宋史·陈瓘传》载陈瓘“宣和六年卒,年六十五。”。今载兴《年谱》作六十八者,误也。”[11]陈了翁先生集序,第448册,第354页可见苏之琨是见到了明代出土的陈瓘墓志,从而订正陈载兴《宋陈忠肃公言行录》中陈瓘生卒年问题,陈瓘卒于宣和四年(1122),年六十六,则生年为嘉祐二年(1057)。

按:苏之琨所谓的“载兴《年谱》”,应是指嘉靖二十六年本或二十九年本言行录中的《年谱》。光绪十五年再刊言行录时,陈瓘《年谱》已经订正为“宣和四年卒”“年六十六”。

又:考嘉靖二十九年本言行录《年谱》记载,陈瓘生年嘉祐二年(1057),卒年宣和六年(1124),年六十八。可见陈载兴不是记错了陈瓘的年龄,而是记错了卒年。

(二)陈瓘卒年考

第一,宣和二年说。释惠洪《石门文字禅》载:“宣和二年夏,得翁书。……明年四月,遣书走山阳,八月人还云:‘翁方发书日,下世矣。’盖四月九日也。”[12]卷27《跋了翁书》,第1116册,第518页则陈瓘应卒于宣和二年四月九日。《挥麈录·后录》亦载宣和二年庚子(1120),“莹中告病”“已而不起”[13]卷8,第141页。但李心传认为“此尤谬误。按《国史》宣和二年方腊反时,陈忠肃在南康……六年春,忠肃卒于楚,腊平久矣。”[14]卷3,第44页

第二,宣和四年说。陈渊作《祭叔祖右司文》载:“维宣和四年十月丙戌朔二十日乙巳,侄孙渊谨以清酌家馔之奠,致祭于亡叔祖、宫使右司之灵。”[15]卷21《祭叔祖右司文》,第1139册,第520页明确记载陈瓘宣和四年卒。洪迈《夷坚志·三志己》载:“宣和壬寅,陈莹中自南康谪所徙楚州……是年寒食,陈下世。”[16]卷9《陈莹中梦作颂》,第1369页宣和壬寅即宣和四年(1122)寒食节陈瓘卒。

曾敏行《独醒杂志》载“陈忠肃公居南康日……次年徙居山阳……以笔点清明日,曰:‘是日佳也’。人莫知何谓,乃以其年清明日卒。”[17]卷9,第1039册第576-577页宣和三年(1121)春,陈瓘尚居南康军(今属江西),因蔡京等造飞语言陈瓘女婿为方腊等所劫取,故陈瓘被迫徙居楚州,此处“次年徙居山阳”“清明日”应是指宣和四年清明节。清明节与寒食节本来接近,清代往往将二者合一,故洪迈记载的寒食节与曾敏行的清明节二者并不冲突,陈瓘卒年在宣和四年无疑。

第三,宣和六年说。持此说者最为普遍。《皇朝编年纲目备要》载:“(宣和六年)二月,陈瓘卒。”[18]卷29,第752页程钜夫《雪楼集》:“公谪合浦,后转徙数州,宣和六年卒于山阳。”[19]卷24《跋陈了翁海上家书》,第4册,第454页其它如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20]卷13之3《谏议陈忠肃公》、释志磐《佛祖统纪》[21]卷15《诸师列传第五·陈瓘》,第254册,第122页、魏了翁《鹤 山 集 》[22]卷63《跋陈忠肃公帖》,第1173册,第49页、《皇 宋 通 鉴 长 编 纪 事 本 末 》[23]卷129《陈瓘贬逐》,第2178页《宋 史 全文》[24]卷14《宋徽宗》,第832页、《宋史·陈瓘传》[4]卷345《陈瓘传》,第10964页、黄宗羲《宋元学案》[25]卷35《忠肃陈了斋先生瓘》,第1207页等皆载陈瓘卒于宣和六年。郭志安①郭志安《陈瓘研究》,河北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郭志安:《〈宋史·陈瓘传〉考补》,兰台世界,2009年第24期。持此观点。

第四,靖康元年说。此说见于《邵氏闻见录》:“靖康初,不及大用以死,特赠谏议大夫。”[6]卷15,第165页此处,邵伯温显然将陈瓘卒年与赠谏议大夫年混二为一,应为误。陆心源《三续疑年录》据《陈忠肃言行录》亦持此说[7]卷4,但考察今存言行录三个版本,皆无陈瓘“卒靖康元年丙午”记载。

关于陈瓘卒年,宣和六年说最为普遍,元陈宣子所作陈瓘《年谱》(旧《年谱》)亦持此说,嘉靖二十九年本言行录据而采纳之。“幸而明季墓碣偶出,得以徵信”,光绪十五年本言行录据之更正为“宣和四年”。

(三)陈瓘与陈渊关系考

陈渊(?—1145),陈瓘仲兄珏子,初名渐,字几叟,一字知默,号默堂,杨时女壻、弟子,绍兴八年(1138)进士①一说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历官宗正少卿、直秘内阁,《宋史》卷376有传。著有《默堂集》,陈瓘有《〈责沈文〉贻知默侄》。

陈渊与陈瓘关系,有叔祖父与侄孙、叔侄二说。

其一,叔祖父与侄孙说。《宋史·陈渊传》载“渊乃瓘之诸孙”[4]卷376《陈渊传》,第11629页。杨时作《陈居士传》,陈瓘为之作跋称:“中立先生所撰《陈居士传》,予兄孙渐得其本”[26]卷27《陈居士传(诸公跋附)》,第725页,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陈渊乃“了翁之侄孙”[27]卷18《默堂集二十二卷》,第531页。朱熹《跋责沈文》亦曰:“(《责沈文》)墨迹今藏所赠兄孙、宗正之子筠家”[10]卷7,“宗正”即宗正少卿陈渊,则陈渊乃陈瓘之“兄孙”无疑。《南宋馆阁录》载 陈 渊 “以 争 臣 瓘 侄 孙 赐 进 士 出 身。”[28]卷7《丞·陈渊》,第87页《宋 元 学 案》亦 谓 陈 渊 乃 瓘 之 “从孙”[25]卷35《陈邹诸儒学案表》,第1203页。张其凡、金强所作《陈瓘年谱》,李懿《中华本〈永乐大典〉陈瓘诗文辑考》②李懿《中华本〈永乐大典〉陈瓘诗文辑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3期。该文误以陈渊为陈琼之孙。皆持此说。

其二,叔侄说。陈载兴编辑《宋陈忠肃公言行录》③明·陈载兴辑《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卷1《年谱》,嘉靖二十九年本、光绪十五年本记载相同。所载陈瓘皆作“作《责沈文》以贻知默侄”。《两宋名贤小集》亦载:陈渊,“瓘之犹子也”[29]卷208《陈渊》,宋集珍本丛刊第102册,第440页。

陈渊到底是陈瓘侄子,还是侄孙,南宋时期已经分辨不清。如陈渊门人沈度所编陈渊《默堂集》中,二说并存:杨万里所作《默堂先生文集·默堂集原序》载渊乃“了翁之犹子”④宋陈渊著,沈度编《默堂集》之《默堂集原序》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9册第302页。另见宋杨万里著辛更儒笺注《杨万里集笺注》卷79《默堂先生文集序》,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19页。;而集中陈渊则自称“侄孙渊”“叔祖了翁”“侄孙陈渊”等⑤宋·陈渊撰,沈度编《黙堂集》卷22《书萧茂徳楚词后(建功)》《题了斋所书佛语卷后》,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96年版,第1139册第535-536页。。《默堂集》中有陈渊《小轩观月呈兴宗叔》一诗[15]卷4《小轩观月呈兴宗叔》,第1139册,第317页,兴宗乃陈瓘长兄陈琼之子陈正式,陈渊称兴宗为叔,则渊乃瓘之侄孙。故清人黄宗羲《宋元学案》考证二人关系:“忠肃言行录附载《默堂先生行实》云:‘忠肃公之从孙也’,杨诚斋序先生集作‘犹子’,误。”[25]卷38《御史陈默堂先生渊》,第1264页《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亦载陈渊《默堂集》“杨万里序称为瓘之犹子,而集乃自称瓘之侄孙,疑万里笔误也。”[31]卷158《默堂集(二十二卷)》,第2118页可见清人认为陈渊乃陈瓘之侄孙。但“侄孙”的说法显然亦不能令人信服,因为此序文乃陈渊之子簬亲自请序于杨万里,其中陈渊与陈瓘的关系,陈簬不可能弄错。

南宋宰相吕祖谦对二人关系亦不甚清楚:《宋文鉴·责沈文贻知默侄》[2]卷127《责沈文贻知默侄》,第1782页中以陈渊为瓘之侄,但在《少仪外传》中则称:“陈莹中尝作《责沈》文,送其侄孙几叟”[3]卷上,第5页,是又以陈渊为瓘之侄孙。

按:陈瓘所作《责沈文贻知默侄》应是最早明确记载二人关系的文章,考察目前流传的《四明尊尧集》及《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各版本,除明嘉靖二十九年本言行录以陈渊为陈瓘从孙外,其余皆以陈渊为陈瓘侄子。尤其是光绪十五年再刊《宋陈忠肃公言行录》时应吸收苏之琨《陈了翁先生集序》最新成果,将嘉靖二十九年本目录中“忠肃公从孙也”更正为“忠肃公从子也”,即证明陈氏家族是以陈渊为瓘之侄也。

另,现存《四明尊尧集》各版本中陈氏世系表中皆明确记载陈渊乃陈瓘仲兄陈珏之子。因陈珏早卒,陈瓘作为叔父将侄子带在身边教养。又,陈渊是杨时女壻,李郁亦杨时女壻。李郁乃陈瓘姊之次子,二人同为杨时壻,又有姻亲关系,依照正常伦理关系推测为同辈的可能性较大,故我们认为陈渊应是陈瓘之侄,侄孙之说为误。

二、陈瓘作品辨伪

(一)《吴江作》(一作《鲈乡亭》)为林肇所作

《吴江作》(一作《鲈乡亭》)“郎中①“郎中”原作“中郎”,据下文《愚庵小集》改。亭榭据江乡,雅称诗翁赋卒章。莼菜鲈鱼好时节,秋风斜日旧烟光。一杯有味功名小,万事无心岁月长,安得便抛尘网去,钓舟闲傍画栏旁。”嘉靖二十六年本、光绪十五年本言行录卷六皆载此诗,嘉靖二十九年本未收。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载《陈了翁鲈乡亭诗》[32]卷5《陈了翁鲈乡亭诗》,第251页、宋郑虎臣《吴都文粹》[33]卷4《鲈乡亭》,第1358册,第680页、范成大《吴郡志》[34]《陈瓘鲈乡亭》,第793页、王象之《舆地纪胜》[35]卷5《景物下·鲈乡亭》,第292页皆载此诗为陈瓘所作②二者记载部分文字有异。。而《吴都文粹》[33]卷5《王禹偁四咏》,第1358册,第719页、《吴郡志》[34]卷18《王禹偁》,第821页又载此诗为王禹偁所作。《全宋诗》以《松江亭》[36]卷71《王禹偁一二·松江亭》,第2册,第805页为名亦收入王禹偁作品,当然史料来源是《吴郡志》。

此诗到底是何人所作?清人朱鹤龄曾作考证:

《吴郡志》云:“始陈文惠公尧佐题松陵诗有‘秋风斜日鲈鱼乡’之句,屯田郎中林肇为令,乃作亭江上,以鲈乡名之。陈瓘莹中主县簿,尝和肇诗云:‘郎中台榭据江乡,雅称诗翁赋卒章。莼菜鲈鱼好时节,秋风斜日旧烟光。一杯有味功名小,万事无心岁月长。安得便抛尘网去,钓舟闲倚画栏旁。’”

余按:吴兴朱临(林肇之友)《三高赞序》云:“熙宁中,尚书屯田郎林公爟自请知吴江县事,始至,览江湖之胜,缅怀古人,慨然有归兴。乃即松江胜处作鲈乡亭,且求陶朱公、张季鹰、陆鲁望三像绘于亭中。落成,公爟遂具舟以归。公爟,盖即肇之字,一作公权,未知孰的也。”

公爟,神宗熙宁中令吴江。而《志》又云:“陈瓘以徽宗政和初,谪吴江主簿,相去逾三十载,此诗不特非同官倡和之作,盖并非瓘笔也。吾尝辨瓘未尝谪官吴江,以《吴郡志》此误推之益信。或云‘此诗即林肇作’。时肇官郎中,故云‘郎中台榭’,‘诗翁卒章’即陈尧佐‘秋风斜日’句也,中云‘一杯有味功名小’,又云‘安得便抛尘网去’,皆有浩然弃官之志,故知其为肇作也。”[37]卷14.第1319册,第172页

考察《宋陈忠肃公言行录》中《年谱》知陈瓘未曾任吴江县主簿,朱鹤龄所言为正,此诗非陈瓘所作。《吴郡志》《吴都文粹》一诗二位作者,可见讹误较多,且王禹偁《小畜集》中亦不载此诗,故以朱鹤龄考证为是,《鲈乡亭》为林肇所作。

(二)《垂虹亭》为王禹偁所作,非陈瓘作品

《垂虹亭》“三①或作“二”。年为吏住东滨,重到江头照病身。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座群山数点春。张翰英灵应笑我,绿袍依旧惹埃尘。”明钱谷《吴都文粹续集》[38]卷36《垂虹亭》,第1386册,第197页、明王鏊《(正德)姑苏志》[39]卷20《附垂虹亭诗(陈瓘)》,第196页皆载此诗为陈瓘所作,《全宋诗· 陈 瓘 》[36]卷1191《陈瓘》,第20册,第13475页收 录。 王 禹 偁 《小 畜 集 》②《小畜集》以《再泛吴江》为名,文字稍有差异。载 此 诗[40]卷7《再泛吴江》,第1086册,第54页,《吴 郡志》[33]卷18《王禹偁》,第821页、《锦绣万花谷》③宋·佚名:《锦绣万花谷》后集卷5《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第569页。有部分文字不同。、宋郑虎臣《吴都文粹》[33]卷5《王禹偁四咏》,第1358册,第719页皆为王禹偁所作,《全宋诗·王禹偁》以《再泛吴江》为名亦收此诗[36]卷63《王禹偁五·再泛吴江》,第2册,第696页。

《愚庵小集》考证《(绍定)吴郡志》载陈瓘事多讹:“今考此诗出《见闻搜玉》,又见王禹偁《小畜集》……此诗实为禹偁作也。”[37]卷14,第1319册,第172页《(绍定)吴郡志》、《全宋诗·陈瓘》等记载为误。

(三)《送侄刚胜柔诗》非陈瓘所作,乃邵雍作品

宋释惠洪《石门文字禅》载:“仁者虽逢思有常,平居慎勿恃何妨。争先世路机关恶,近后语言滋味长。可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伤。与其病后求良药,不若病前能自防。”[12]卷27《跋了翁诗》,第1116册,第517页并明确记载其为“了翁送其侄刚胜柔诗”④部分文字有出入。,《全宋诗》误题作《寄觉范漳水》[36]卷1191《陈瓘》,第20册,第13469页收录入陈瓘作品。

按:此诗实乃邵雍所作。《邵雍集》[42]卷6《仁者吟》,第261页、《宋文鉴》《仁者》[2]卷25《仁者》,第371页皆载此诗。宋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曾考辨之:“此诗邵尧夫作,而冷斋误以为莹中,或者莹中手书此诗,冷斋不知为尧夫作欤。”[43]卷2《冷斋误载邵尧夫诗》,第1481册,第494页

(四)《代舅曹使⑤“使”,《唐宋元名表》误作“史”。君知筠州谢表》《代仓部知吉州谢表》《代仓部知池州谢表》《代叔父知南安军谢表》四篇 非 陈 瓘 作 品,《唐 宋 元 名 表 》为 误 收[44]卷下之一,第1382册,第361-362页,《全 宋 文 · 陈 瓘 》亦误[45]卷2784《陈瓘三》,第129册,第88-90页

据言行录中陈瓘《年谱》、《四明尊尧集·世系》知,陈瓘父陈偁长期任职地方,并无仓部任职经历;其二位妻子皆杜氏,陈瓘舅父不可能为“曹使君”;且陈瓘叔父陈佩、陈伟官职不显,皆早卒,亦无任南安军知州记载,故这四篇文章是否陈瓘所作存有疑问。

考南宋宰相吕祖谦文集,亦收录有此四篇[46]卷2,第28-30页。吕祖谦父吕大器曾任尚书仓部郎中,故此处二篇“代仓部”谢表应是吕祖谦代其父所作。吕大器娶妻曾氏,有《代舅曾使君知筠州谢表》,故知此三篇乃吕祖谦代其父、舅所作。且吕祖谦文集收录有《代叔父知南安军谢表》,故《唐宋元名表》乃误收,《全宋文·陈瓘》亦误。

(五)《代贺皇太后生辰表》《代贺明堂礼毕表》二文非陈瓘所作,《唐宋元名表》为误收,《全宋文·陈瓘》亦误

《唐宋元名表》载《代贺明堂礼毕表》《代贺皇太后生辰表》二篇为陈瓘作品[44]卷下之一,第1382册,第361页,《全宋文·陈瓘》据其收录[45]卷2784《陈瓘三》,第129册,第87-88页。

考《宋陈忠肃公言行录》所载陈瓘年谱,陈瓘元符年间被贬原因之一即是上奏论向太后预国事、弹劾向宗良兄弟交通内外等不法事,“太后怒,至哭泣不食,上再拜乞贬瓘而怒犹不解”[10]卷1《年谱》,逼迫宋徽宗贬谪陈瓘。可知陈瓘与向太后关系不睦,不可能作贺太后生辰表。又,陈瓘长期遭贬,游离于政治中心之外,明堂大礼作为当时重要的祭天大典,贺表惯例由朝廷内外重臣所作,而作为贬谪地方的陈瓘而言,既无可能亦无资格上表庆贺。此二篇实乃秦观所作,秦观《淮海集》①宋·秦观《淮海集编年校注》卷27《代贺皇太后生辰表》《代贺明堂礼毕表》,第598、602页。收录,二表皆写于元祐初,前者乃元祐元年(1086)明堂大礼毕,秦观代郡守王震所作,后者乃秦观代向太后弟向宗回所作贺表。《唐宋元名表》《全宋文·陈瓘》乃误收。

三、余 论

陈瓘一生颠沛流离,屡遭打击,生前官职不显,多蹉跎于偏乡僻壤,故其作品虽多,最终多散佚不传,致后世多张冠李戴,不甚准确,甚或陈瓘某些作品记载亦多有讹误,如《永乐大典》载陈瓘《先公行述》[1]卷3141,第1836页,载其父陈偁“孙男九人:仝郊社斋郎正俗、正冲、正平、正方、正忱、正孺、正弼”②考察《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年谱》《四明尊尧集·世系》及其它史料,知陈偁四子,长子陈琼子正敏、正式、正伦,次子珏子陈渊,三子瓘子正汇、正同等,与《永乐大典·先公行述》中陈偁诸孙记载不同,《永乐大典》显然为误记。,参照《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年谱》和《四明尊尧集·世系》显然为误,故今日用此类史料时当慎之又慎。

猜你喜欢

宋史年谱
读《郭沫若年谱长编》的几点思考
略谈《郭沫若年谱长编》的价值及有待完善的地方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宋史·文天祥传》述评
朝鲜王朝正祖君臣的“宋史”认识与《宋史筌》之修撰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含辛茹苦十年磨剑 巨著凸显丰功伟绩——《钱学森年谱》出版座谈会在沪举行
《清钱编年谱》(英文原版)订购方法
作家年谱·主持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