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适岗能力培养的涉海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2020-01-09李小朋
李小朋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潍坊,261206)
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 涉海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为满足当前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高素质复合型船员”培养目标的最基本要求,适应当前航运劳务市场国际化的迫切需要,针对当前涉海类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活动与国际公约适任要求脱节、专业教学与船员适岗技能脱节、教学模式与现代职业教育要求脱节的问题。提出了“适岗性导向、模块化构建、任务式提升”的专业教学模式,以弥补各层次航海类人才素质不一等要素与岗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
1.2 涉海类专业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通过基于船员适岗能力的涉海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应用,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与船员任职岗位有机融合,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大大地缩短了毕业生适应船舶生产性岗位的时间,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和技能大师的塑造奠定基础。通过提高涉海类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扎实培养的基础之上,将学生们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思想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素质[1],以及资源整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首创精神,可以包容他人、允许失败,坚定抵抗压力,从容面对挫折,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保障。
2 涉海类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校企合作股份共建专业的办学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问题表现:校企合作股份共建专业的办学机制不够完善,企业中船长、轮机长等管理级船员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问题成因: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尚未形成校企合作股份共建的长效运行机制,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2.2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有待优化
问题表现: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培养过程需根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优化。问题成因:课程体系过分强调船员适任证书取证要求,对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稍显不足。
2.3 师资队伍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问题表现: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师资队伍中缺乏在航运行业中具有较高影响力及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问题成因:骨干教师缺乏系统培训,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较少,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企业兼职教师数量及教学能力不足,相关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2.4 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领域需进一步拓展
问题表现:社会培训项目较少;技术服务领域稍显不足。问题成因: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训室对于社会船员的培训设备不够完善;专兼职教师中高水平技术人员比例偏低,没有在技术服务中真正发挥作用;缺乏教师参与技术服务的激励机制和保障制度。
3 涉海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路径
3.1 组建“校政行企”四方教辅团队
积极吸收具有航运企业经历的管理级船员充实师资队伍,聘请船长、大副等管理级船员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常规教学中,定期交流学习,相互借鉴相对成熟的教学理念和思路,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合作进行各类各项教育教学技能比赛。
3.2 重构涉海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
(1)适岗性导向:根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中规定的各级海员最低的适岗适任能力标准,结合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适任能力为核心,力保学生综合适任能力的形成[2]。
(2)模块化构建:借鉴MES教学模式,将STCW公约马尼拉新修正案对国际海员岗位适任等级和能力的总体要求,进行模块化分解,应用到每个教学单元中,逐步实现专业教学与海事行业培训的融合,课堂教学与场地教学的融合,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融合,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融合。最终建立既满足国际航运市场需求,又符合新大纲适任能力要求,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可提升学生船员适岗应用能力的专业教学模式[1][3]。
(3)任务式提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借鉴“建构主义学习论”“交际法”“情景教学法”等现代教学理念(idea)和途径(approach)进行双语教学和纯英语教学的尝试,以工作任务(Tasks)的形式分成不同教学模块(Modular Unit简称 MU),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4]。
3.3 建立专业课程共享资源库
完善校内外实训条件,校内按照国际海事组织《STCW78/10公约》及国家海事局考试评估大纲的要求,建成轮机模拟器、360°航海模拟器等设备先进的实训室;校外在海事局、船务公司等行业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或者实习船,满足学生的上船见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要求。建立包括航海、轮机和船电等传统的涉海类专业课程的整体设计、单元设计、flash动画、视频等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搭建学生自主识学、合作互学和泛在研学的平台,并借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技能[5]。
4 涉海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策略
4.1 完善“双向三级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双向: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安排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工学交替。学生在学校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备船员基本职业能力;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见习、阶段实习和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2)三级:根据国际海事组织《STCW公约》,海船船员分为支持级、操作级和管理级。按照能力递增及岗位晋升的人才成长规律,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从支持级、操作级到管理级三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学生在第一学年达到支持级的能力要求,第二学年达到操作级的能力要求,第五学期拓展管理级船员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培养,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具备操作级的任职要求。
(3)四融合:校企融合,联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证融合,创新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船员适任证书考核要求融合;学做融合,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陆海融合,拓展就业领域,实现学生陆地、船上两栖就业。
4.2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
实施基于船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在理实一体化教室完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后,通过船上参观见习、阶段训练和顶岗实习,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职业核心课程的特点,探索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分组讨论”等集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方法。
4.3 完善基于船员岗位的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
通过对教学活动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学生(毕业生)、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信息。修订《涉海类专业毕业航行实习管理规定》,明确各方职责,加强学生在船公司营运船舶毕业航行实习环节的监控;修订《涉海类专业毕业航行实习报告》,对毕业实习学生进行监控、对往届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的回访,与船公司进一步深化合作提供基础资料。学生顶岗实习分别由校内指导教师、航运企业和海事局(通过《船上培训记录簿》)实行三方评价。学校根据学生完成《涉海类专业毕业实习报告》情况核定实习成绩;航运公司根据学生在船实习情况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评价;中国海事局通过《船上培训记录簿》对实习情况进行监控,作为核发三副或三管轮适任证书的依据。
5 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探究基于互联网的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计划,让学生在模拟的创业环境下学习掌握创业技巧与专业技能,促使其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深化涉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升涉海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参与国际航运市场竞争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