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武汉民国建筑景观的开发研究

2020-01-09杜湖湘周士琪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民国武汉景观

杜湖湘,周士琪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随着城市化的规模性开拓,城市间的差异性正加速消亡,武汉民国建筑是城市发展变迁的见证与不可再生的珍贵建筑景观资源,承载着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内涵,需要我们因时制宜,探讨其技术与平台对民国建筑景观进行可持续保护开发的可行性。

1 民国建筑景观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现状

1.1 武汉民国建筑景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后,资本主义列强们不满于既得利益,一步步利用战争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开始对中国进行殖民商贸活动入侵。1861年,中英《天津条约》中敲定汉口通商口岸正式开埠,后逐步形成英、德、俄、法、日五大租界,在中国近代租界史上仅次于天津租界规模[1]。列强用炮火在半殖民半封建中国开辟出的殖民文化,使得汉口从旧日封建名镇发展成为近代史上商贸活动频繁的通商口岸,随着时间的推移,殖民痕迹被历史的洪流冲刷,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存留的印记就体现在各国租界风格迥异的建筑上。

1.2 民国建筑景观的现状

武汉作为早期开埠城市之一,不可避免的被西式文化以及生活方式所影响,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当时的殖民租界区成为发展迅速的“安全岛”,加速了原有的木质结构老房屋群的瓦解,新式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兴起,也开启了武汉地区民国时期(1912~1949年)独具特色建筑群的扩张步伐。以汉口为例,民国建筑服务于当时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住宅、市政、金融、工业以及服务性建筑等类型,经过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阶段的市政规划改造,保留至今的主要包括江汉路片、一元路片、中山大道片、八七会址片以及京汉大道南片与北片。武汉自2002年起,出台了《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迈出保护的第一步,经过十几年的耕耘,政府通过十一个批次陆续公布了196处优秀历史建筑,一级保护56处,二级保护137处,并在2012年出台了强化细则和规范性的《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但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关于优秀历史建筑的系统性保护起步较晚,到现阶段为止主要的保护措施还是集中在有形资本的维护,多是开发成观赏性的博物馆,对其具有传播衍生附加值的文化资源关注不足。从长远看,这既是财政支出的巨大负担又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一大损失。

2 互联网+发展对武汉民国建筑景观的影响

2.1 互联网+的形成与发展

计算机利用二进制数字“1”与“0”实现现实和虚拟世界的数据连接,近些年硬件和软件飞速发展,将互联网思维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融合于各种实体产业,逐步成为渗透到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新经济形态——“互联网+”。2015年国务院主导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出台,“互联网+”时代从规章制度上正式确立,开启了从政策层面将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进一步推进的步伐。十三五时期,产业转型与经济重构是整体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互联网的整合性、媒介性和流动性让其成为盘活传统经济,叩响时代命脉的关键战略的潜力股。我国在发展目标规划蓝图中,计划到2025年初步完成“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构建,凝聚互联网+经济形态,将其打造成为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3]。“互联网+”的强大的数据梳理能力,使其数据化的思维具有天然的媒介性,传统行业借助信息数据化平台重新整合行业资源,使原有的经济运转机制得到优化配置的可能性。

2.2 “互联网+”的特性

2.2.1 数据智能化“互联网+”作为把信息当成基础单元而架构的数据大网,将原有的零散信息从社会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中有效率且分门别类地聚合起来,在缩短原来整合时间的同时也拓宽了收集渠道,用技术作为新的驱动力量改变了整个生产构架。数据作为基础配置,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日益成熟的情况下,成为沟通生产环节的关键要素,大数据的分析功能改变了以往信息发挥作用的限制性,能够更加精准地定位现代社会日益小众化、多样性的需求,可以做到针对不同地区和文化群体的个性需求进行定制,将大众消费的趋势逐步转变成为批量化的精众模式[4]。此外,大数据的集成发展是海量数据汇聚,这对硬件配置、数据存储以及相应的数据分析的要求越来越高,必然会催生智能互联网的发展,与线下生活最紧密联系的是“智慧城市”相应的云功能出现,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的连接满足公共服务、医疗健康、城市交通等方面的便捷民生需求。

2.2.2 交互共享化“互联网+”在当前经济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打破以往传统经济运作中信息流通的不对称,扁平化、分散性的新特征使信息数据对等运作,让消费者与企业的关系从单线被动地接受产品,到消费者可以自行生产内容。“互联网+”打造的大数据信息平台为“共享”经济提供了发展空间,将信息自身的媒介潜力充分调动起来,利用渠道多样、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优势,把社会闲置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运用,再反馈到共享者本身[5]。在这种产销一体的互动传播模式下发展起来的“自媒体”,相较于传统信息流通,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有更强烈的情感认同与交流体验感,增加用户粘度,为品牌打造铺就更有潜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2.3 移动碎片化互联网经过长期的硬件设备更替迭代,对用户连接的服务形式由最初的人为控制后台逐步发展到终端控制后台,更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有针对性的连接使互联网步入移动时代。通过接受端的体量轻盈化,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人们与网络连接的时间空间的局限性被打破,可以在任意时空进行网络社交、信息浏览和娱乐行为[6]。用户行为发生的新改变呈现出零星式接收的特点,这也反向影响了信息的呈现方式,电视广播、报纸这种固定时机放送的传统媒介被短时效、沉浸体验强烈、随时更新的新媒体逐步取代,内容的碎片化趋势越来越被大众广泛接受。

2.3 “互联网+”对武汉民国建筑景观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迎合了当前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需求的缺口,其跨界融合能力具有广阔的潜力。

“互联网+”可以开拓民国建筑景观资源使用方式。互联网技术没有被采用以前,传统的历史建筑景观保护手段多从建筑本体入手,集中在建筑损坏修复和空间再利用上,这种保护方式常受到政府财政支出分配影响,同时单纯的空间利用改造不能充分发掘其历史文化的的附加价值。“互联网+”的大数据集成可以使民国建筑通过数字技术完成“云端化”,借助其准确便捷的在线操作方式不仅对现行的保护工作增益,也为未来的数字价值开发打下基础。今年五月,巴黎圣母院被大火部分损毁,修复工程被提上日程,因为出品了电子游戏《刺客信条》的育碧游戏公司在制作产品时完好无损的保存建筑数据,使得专家在修缮计划制定中得到了极大地帮助。同样,“互联网+”可以帮助我们改变民国建筑景观资源的财政收支模式。政府财政支持保障了建筑本体的维修费用,但当前建筑本体多为空置空间、政府办公或者计划开辟成为陈列馆等公益性景点;从财政角度出发,就是出大于入,但是“互联网+”可以联动其他产业创造经济价值。“故宫文创”淘宝店的成功典范就值得借鉴,作为历史悠久的博物馆,故宫运用互联网平台成功拉近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感,将其丰富的文化馆藏赋予到创意设计上,打造了响亮的品牌效应也为其挣得巨大的物质回报,对博物馆的日常维护和文化价值深度开发工作形成良性循环支撑。故宫开发的相关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综艺《皇帝的一天》和《上新了故宫》都成功的让社会各界对文物的认知度和讨论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不仅能提升公众文化素养,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民众对自身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感。“互联网+”可以改变民国建筑景观的文化价值呈现形式,打破时空的壁垒,运用技术的力量,将其浓缩在电子载体上,方便受众随时阅览。敦煌博物院开发“数字敦煌”项目就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展开工作,集虚拟现实、现实增强和交互现实为一体的虚拟性保护工程。它既能为莫高窟壁画留下蓝本便于研究,更是在网页和移动端为普通人开放了参观渠道,使大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到文物历史和其背景文化,对文物本身后续的保护工作有益。

当前形势下,互联网+的媒介特质与强势的融合能力应是武汉民国建筑景观发展最优的选择。

3 互联网+影响下的武汉民国建筑景观保护开发的策略

武汉民国建筑景观作为久经风霜的历史遗物需要经常进行保护性修缮,这对政府财政是不小的负担,同时它们丰富的文化附加值长期沉寂也有待开发。“互联网+”优秀的融合与创新能力是当前解决困局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要在充分认识武汉民国建筑景观的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并与最新的技术、平台相结合,顺应时代发展的最优路径就是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保护措施。

3.1 推动武汉民国建筑景观网站建设与信息开放化

武汉民国建筑景观的文化价值发掘工作应由政府率先引导,将其详细资料包括历史文字记载、照片、影像资源等汇聚到现有信息公开的网站,再重新设计网站的UI导视系统,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群众。同时,类比其他城市的民国建筑景观的保护措施,颁布因地制宜的保护修缮工程计划并出台规范性的引资条例,为后面可持续开发做好信息公开与制度规范方面的准备。

3.2 打造武汉民国建筑景观文化品牌

在“互联网+”模式下建设武汉民国建筑景观的文化品牌,前期应该利用大数据加持,精准定位相关市场缺口,规划武汉民国建筑景观的最优线上形象定位,突显其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与风貌,从源头上避免同类同质化的发展尴尬。再借助互联网大流量平台的资源建立相关的官方订阅号,将武汉民国建筑景观的人文资料通过短视频、主题歌、漫画等形式发布出来。碎片化的交互方式能突破传统的单向输送,在吸引特定用户群的同时能够增加用户粘度,以丰富的感官体验和创作方式提升用户对新兴品牌的忠诚度和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为后续的文化产业链发展夯实群众基础。官方账号的设立还能在扩散品牌影响力的过程中,通过扁平互动模式引导激发粉丝群众的创作欲望进行相关的二次创作,将武汉民国建筑景观逐步塑造成一个线上共享的活态文化名片。

3.3 推进武汉民国建筑景观数据智能化

武汉民国建筑景观是一种不可逆性的历史文化载体,但是过快的城市化发展、建筑功能重置和淡薄的保护意识,使它们在百年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遭受损坏和人为更改。这种建筑景观的变动后果,不仅是财政修缮上的支出,更是文化历史在无法还原中留下的遗憾与研究价值的缺失。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平台可以将建筑景观的实体转化为虚拟的网络数据,以编码的形式将建筑的各阶段变化保存在云端。利用数据化的重复使用、随时编辑、方便观察的优点,将历史建筑景观的原始蓝本以云端数字的形式智能保存,可供日后多种用途。运用网页、APP呈现武汉民国建筑景观3D全景,在线上提供直观的文物建筑展示和相关图文解说体验,已经是行业新兴趋势,为其后续文化旅游和文史科普活动提供铺垫,可以加深与粉丝用户的连接程度,塑造其文化品牌形象与影响力。此外,建筑景观的数字版权授权可以给资深企业用以开发相关的动画和游戏的场景,也能从影视娱乐层面增加影响力。

3.4 构建可持续的文化生态产业链

运用武汉民国建筑景观的文化资源作为发展契机,在其价值持续发掘和发展道路规划上,走可持续发展路线是当前推陈出新、提高文化差异性竞争力、产业融合升级的最优路径选择。将武汉民国建筑景观的文化资源作为经济要素,用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明晰其正确合理的价值定位。在稳固利用“互联网+”线上品牌化发展的同时,通过整合创新包装手段开发衍生文化产品,然后加深线上线下联动式运作推广,以多元形式将文化商品向文化资本转变递进,力求打造出以其为主题的文化生产力,逐步构建完善形成文化生态环境,发展成拥有完整产业流程,能够自我良性循环的产业链[7]。

4 结束语

武汉民国建筑景观作为优秀历史建筑群,是城市文化发展脉络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其相关的保护开发工作关乎城市精神的建设与地域文化传承,在“互联网+”时代必须与时俱进,合理规划路线,发展出可持续型文化生态链是迎合时代需求的最优路径选择。

猜你喜欢

民国武汉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春天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