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统一性的多维透视

2020-01-09孙耀胜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家国关怀情怀

孙耀胜,许 柳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鲜明地提出:当代中国青年,不仅要具备传统的家国情怀,也要兼有国际视野下的人类关怀。这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也发展了新时代条件下的爱国主义。实现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的统一是哲学先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终极追求目标,也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更是现实世界的需要。从不同维度阐释二者的统一性,对于中国青年在新时代同心共筑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哲学视角下的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相统一的内在根据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即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又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符合社会客观发展规律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反之亦然。用唯物史观所揭示的这种客观规律来剖析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这二者的关系。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思想意识形态是由客观的物质基础决定的,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相统一是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实践必然。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过五种社会形态,以原始社会为例,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家和国的概念,更不用说整个人类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单一的,完全是因为生存需求而联系在一起,这个时候是没有家国意识,也没有人类关怀。反观现在,由于科技革命和信息变革所带来的人类现代化,生产力水平跨越式向前推进,生产力水平越来越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所导致的生产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都要求人们具有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这种心态超越了狭隘和盲目的排他性利己心理,将全人类的发展视为自己的职责之所在,将全世界人民的幸福和个人幸福的实现过程同步起来,这就是习近平所说的人类关怀。

生产力发展到今天,仅仅只限于爱家爱国的家国情怀已然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因为越来越多的问题不仅仅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的内部问题,像环境危机、粮食危机、气候危机、能源危机等,这都需要全世界人民搁置争端、放弃偏见,共同来解决。生产力的发展将世界之间的交往与联系变得越来越普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在一己之利和人类利益之间,各国应该坚持人类利益优先的原则。我们不仅仅要具备爱家爱民族爱国的家国意识,更要有包容开放的心态,关注整个人类世界的命运与未来,通过合作、共享等机制一起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经济的动力搞活,减少经济发展的阻力,共谋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1.2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是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相统一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蕴含着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的统一。一方面,世界历史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全球视野。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解放运动是以“世界历史”为条件和场域的。因此,思考人类解放问题必须具有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视野。另一方面,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蕴含着超越民族国家的普遍性的人类关怀。马克思所关注的焦点并不是特定民族国家、特定区域中的人,而是在世界历史时代相互依赖、彼此联系的人类整体,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3]。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超越了一般性的特定民族和国家的思考范围,从整个人类的视角出发,这深刻地包含了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思想。家国情怀强调的是家庭、家族、国家等特殊共同体,而人类关怀强调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范围上来说,后者的范围更大,家国情怀维护和追求的是本国人民的利益,而人类关怀追求的是整个人类的自由与解放。一国之利与全人类之利,这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认为,正是各个民族国家发展的特殊性构成了人类整体进步发展的普遍性存在的现实根基,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应该从全人类这个“类”的整体性意识出发,从携手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难题出发,在个体利益不受侵犯的前提下谋求人类利益的最大化,促进人类的整体发展与进步。

2 历史文化视角下的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

2.1 人类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诫人们要从人类关怀的高度涵养家国情怀

历史的教训一再昭示着我们,在一个紧密联系的人类世界中,狭隘的“家国天下”情怀和偏执的“华夷之辩”观念,带来的往往是致命的自负和盲目的自恋[4]。17世纪,当欧洲列国通过工业革命进入近代商业文明时代的时候,天朝的统治者却依然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看不到世界发展的大势,没有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通过改革转化为市场经济,错失了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20世纪初的两次世界大战,日耳曼民族无限膨胀和疯狂的极端民族主义更是给全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不可挽回的损失。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更是通过研究发现,自1500年以来,人类历史上经历了16次主要的权力转移,即从一个大国转移到另一个大国,有12次发生了战争,只有4次避免了战争。“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诸多历史悲剧都告诫着人们狭隘的民族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盲目的精英主义都是错误的。

结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今天我们讲家国情怀,必然要继续坚持它的基本精神实质,那就是自觉地将家庭与国家有机地联系起来,既重视家庭建设又重视国家建设,并力求二者的圆融统一,当小家与大国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要舍小家而为国。同时,面对人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资本主义正处在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吸取历史血淋淋的教训,超越传统的家国情怀,不仅仅要有对故土的依恋,对家乡的皈依,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更要站在整个人类世界的高度葆有对人类的理解与包容,乃至关注人类社会前途的深情大爱。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再次落入“修昔底德陷阱”,实现人类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和谐而不是对立的基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是影响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将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并行而述,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决定的。家国情怀作为个人对家庭和国家共同体的认同与热爱,是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伦理基础和情感状态,在中华文明数千年演进历程中有着深厚的滋生土壤和历史渊源[5]。家国情怀萌生于商周时期,殷周以至春秋,以氏族血缘宗法制为基础,形成了由氏族到部落再到部落国家的社会体系,这种由家到国的真实社会进程和历史事实逐渐让人们形成家国同构的观念,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心理认知,正是家国情怀滋长的沃土。《大学》里所阐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很好的说明了家与国的关系,并成为后世人们精神力量和人生目标。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数千年来浸润和鼓舞着中华儿女不断为家为国而不懈奋斗。

中国发展至新时代,由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发展为国富民强的新中国,并没有像其他霸权主义国家一样,选择战争与掠夺,实行一家独大,是因为中国人民在千百年的文化熏陶之中,不仅仅有爱国爱家的家国意识,更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从“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世界认识,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公义观念,再到“达则兼济天下”的宏大抱负,中国的人类情怀,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6]。在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以仁爱、和谐、大同为特点的和文化一直贯穿始终,《礼记·礼运》中说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描绘了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形态,说明天下不是哪一个人的天下,而是所有人共同生活的世界。《中庸》里也有记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种共生并行的思想说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应该摘掉有色眼镜,摒弃个人偏见,和平共处,携手共建,共同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尚和合、求大同的,这种文化基因深深地刻到了中国人的骨子里,从孔孟的仁爱之心到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再到孙中山高喊“天下为公”,至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的接力传承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政治理想、道德准则、文化基因,这种思想超越了狭隘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主张追求和平而反对战争,希冀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子民一家亲。这种文化所传达出来的理想信念,就告诉了我们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要建立怎样的一种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除了要坚守自己国家的政治立场和民族利益外,更要抛弃那些对别的国家、民族、文化片面的蒙昧不清的认识,一起面对人类发展的难题,携手追求全人类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3 现实视角下的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

3.1 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相统一是经济信息全球化背景下的现实需要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是全球性的,世界各国经济在消费、交换、分配、生产环节密切合作,科技与网络的发展也让信息传播越来越畅通,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各种信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传统的爱国主义情感,只是单纯地歌颂自己的祖国,团结自己的同胞,将这种爱国情怀拘泥于中国一国的视野和范围之内,只追求我们自己发展好了就行了,我们自己和平就行了,这种认知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让世界成为一个休戚相关的整体,一个国家的发展往往离不开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合作,世界整体经济形势和政治格局会影响单个国家的发展。例如,2007年美国出现的金融危机,不仅仅动摇了美国的经济,更是蔓延到其他国家,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整个世界的经济大环境都出现了不景气现象。还有,因为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任何一个国家出现流行性疾病、战争、恐怖主义,影响的不仅仅是本国人民,而是世界各地的人民。当今,文化是多样的,世界是多极的,经济是全球的,信息是流动的,这种大环境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整体认知,具备国际视野,考虑问题要有世界观、大局观,既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祖国的前途谋发展,为自己的骨肉同胞谋幸福,也要看到世界发展的趋势,关注整个人类世界的需要。

3.2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下必须实现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的情感认同

习近平提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个人类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最大化,才能更有利于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从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到不断地重复提倡这一理念,从一国之声发展到全世界之声,习近平以其博大的胸襟和恢宏的视野,以及对整个人类发展的长远眼光和深切关怀,努力在全世界诠释天下一家亲,人类命运与共的思想意识。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我们必须实现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的情感认同。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情感认同,就是从感情上主观、积极地体悟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的丰富内涵、逻辑关系、精神实质等。家国情怀是具备人类关怀的逻辑起点,一个人首先要做到爱国,才可能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产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爱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热爱中国这个国家,热爱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热爱中国的文化,维护我们祖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维护国家的各项利益不受侵犯,这是我们应该一贯秉持的原则。新时代条件下,我们爱国不仅仅是嘴上说说而已,更要奋斗新时代,努力建功立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不懈努力,承担起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人类关怀是深化家国情怀的现实需要,在全球化趋势下,培养世界视野下的家国情怀并不是放弃自己祖国的利益,并不是放弃我们自身的特色,而是要在充满着激烈动荡与冲突的国际博弈中,找到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实现多元化国家和人民的共存、共建、共享。中国要融入世界,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人类关怀这样一种远大的战略定力和战略眼光,中国的青年思考问题必须要有大格局,大思维。

4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将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从哲学、历史文化、现实三个不同的维度,对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所追求的家国情怀已经不仅仅是中国视野下的爱国情感、爱国行为,而是国际视野下的爱国观、民族观,中国青年要将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4.1 加强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学习,培养开放和理性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内涵十分丰富,强调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要摒弃争端、放下偏见,采取用对话、协商的友好和平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搞一家独大、唯我独尊,要共商共享共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解决人类共同难题、追求人类共同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是我们培养开放和理性的家国情怀的重要思想资源,我们要多渠道加强对其理论学习,扩大我们的国际视野,提升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实践中的引领力。第一,通过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重要论述摘编》等著作,学习习总书记在各大外交场合上的主题发言和讲话,了解该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形成过程、理论来源、现实价值,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该思想促进自身与他人、自身与社会的和谐;第二,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通过每天登陆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权威的APP,了解国际国内大事,关注时政新闻,在世界场域中学习该思想,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做到由爱小家,到爱国家,再到关注整个人类世界的命运与未来。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精髓,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在中国古代就早已有之,不管是家国情怀,还是人类关怀,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始终,青年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用文化涵养自己的家国意识,培养自己的天下胸怀。首先,多阅读中华传统优秀典籍。例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史记》等,这些著作当中有很多体现家国情怀和兼济天下的名言名章值得我们学习和诵读,要深刻领会这些士大夫忧国忧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情怀,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个人实际,在个人修养上做到虚怀若谷,开阔而不闭塞,正直而不狭隘;其次,多了解和熟知像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玄奘去印度取经等名人故事、爱国事迹、传递和平的真实人物和史料,在诠释爱国主义、追求和平的动人历史篇章中,筑牢爱国奉献的民族观,树立开放包容的国际观。

4.2 学习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熔铸家国情怀

“世界历史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全球视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超越了传统的家国情怀,蕴含着超越国家民族的普遍性的人类关怀,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和实践根基。青年应该接受马克思的世界史观的教育,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熔铸家国情怀。首先,青年应该涉猎一些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例如看《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书,这些书中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我们要从中汲取养分,了解人类的普遍性与民族国家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能够抛弃狭隘的极端民族主义,形成追求全人类解放的大格局。其次,青年应该在系统学习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深入思考,在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

4.3 夯实专业基础,为实现中国梦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众多场合提出要集聚全民族之力,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在国际外交场合中不断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也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来实践这一人类最高级别的共同体。实现中国梦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造福全人类的伟大工程,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该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关键技术,为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奉献自己的力量。首先,青年在学习阶段要努力学习,打好专业基础。青年应该珍惜在学校的时光,充分利用一切资源进行系统的学习,练就过硬的本领,从思想素质、政治素养、学习成绩、专业技能等各个方面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毕业之后能尽快的融入社会,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其次,我们青年一代要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国家、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用实际行动来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国家的一纸空谈,而是需要用我们所学习到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本领去共同努力,从事理论宣传工作的人可以发挥自己的话语优势,积极宣传诠释国家的这一理念,从事科研技术工作的人可以选择到国家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为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

猜你喜欢

家国关怀情怀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家国情怀(组诗)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