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库资源建设探索*
2020-01-09刘钟美
刘钟美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图书馆 北京 100048)
1 高校文库的建设现状
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章程》,要求图书馆在文献采访中注意收藏本校的出版物和本校著者的学术文献[1]。同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响应国家教育委员会号召,成立了人大文库,拉开了高校文库建设的序幕。随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陆续建立了以收藏本校教职工及校友著作为主的文库。
2003年11月,全国首届高校文库工作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图书馆召开,来自全国22所高校图书馆的代表就高校文库建设工作进行了研讨,并发布了《关于加强全国高校文库建设的倡议书》;2007年10月,第二届全国高校文库工作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召开,来自近30所高校图书馆的代表就文库的建设情况、建设进程、发展规划及在文库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外国家层面也从行业章程的视角持续强调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要求高校图书馆注重收藏本校以及与本校有关的各类型载体的教学、科研资料与成果,保持特色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信息资源体系。国家的要求再加上领军院校的模范引航,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各地高校文库的建设。据有关学者通过网络对680所高校图书馆进行调查统计,2009年全国有96所高校图书馆建有各类型文库[2];到2013年建有文库的211院校图书馆有73家[3]。近几年又有多所高校建立或者在筹建文库。经过30余年的发展,高校文库作为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载体,不管是在数量、规模,还是形式、功能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不容忽视的是,很多高校包括一些知名院校,在文库建设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学校自身特色,一味跟风,把文库建成了“你有我有”的同质性仓库。
笔者作为文库工作部负责人直接参与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以下简称“中劳”)中国工运文库(以下简称“工运文库”)的筹建工作,为此曾实地走访和电话调研了国内多家著名高校的文库,深刻感受到,高校文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工运文库从2018年5月正式成立至今也已有两年的时间,在文献资源建设、数字资源建设、口述史资源建设、空间资源建设、争取相关团体机构支持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与努力。
2 工运文库的资源建设情况
中劳是国内工会、工运、劳动关系领域研究的最老牌也是最高学府。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劳造就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也积累了丰富的独家文献资源。为更好地弘扬中劳特色,助力学校争创“国内特色一流、世界知名”高校目标的实现,中劳图书馆决定建立真正彰显中劳特色的文库。经过考察调研国内高校图书馆文库建设现状,中劳图书馆决定以“弘扬特色一流中劳”为视角,提出建设“特色一流图书馆”的目标,在已有特色馆藏资源的基础上,以工运文库项目的方式开展特色资源建设。工运文库于2017年10月开始筹建,2018年4月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立项,5月正式成立。工运文库是专门收藏劳动科学及工会领域相关文献资料的特藏库,是集劳动科学和工会领域研究的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多媒体音像资料、专业网站为一体,并以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技术支撑的阅读和研究场所,致力于建成国内该领域规模最大、收藏最全的文库。
2.1 文献资源建设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根本,是服务之源。中劳是工运领域研究的最老牌也是最高学府,有工运领域研究最权威的专家学者,也集中了国内最多、最全面的工运领域内相关文献,与全国各地工会组织和兄弟干校历来有且保持着友好联系,这为工运文库开展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即便如此,工运文库要致力于建成该领域国内规模最大、收藏最全的库,靠有限的馆藏依然是无能为力的,鉴于此,工运文库以“大馆藏”[4]为方向,通过遴选已有馆藏、采购、接收捐赠、自建、合作共建共享、数字化、复制等多种方式进行资源建设;其次以“一个馆藏”(One Collectiong)[4]为理念,将多种形态的资源看作是一个馆藏整体,基于功能而不是载体进行资源建设,将印刷、数字等资源整合在一起考虑,为形成“一个馆藏”“一个服务”(One Service)”“一个体系”(One Systerm)的整体格局奠定基础[4]。
(1)精准采购和专家学者决策采购相结合。由于采访中不能精确把握读者需求,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普遍存在供需失衡状况。为避免此问题,工运文库采用精准采购和专家学者决策采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文献资源采购工作。精准采购最早由馆配商提出,是指运用精益思想,以学科、《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类别、核心出版社关联关系为切入点,为高校学科馆藏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图书采购方案[5]。要求图书馆的每一种文献采购都精准对应读者需求是不切实际的,但围绕特色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实现精准采购,是应该也是可以做得到的。学校汇集了劳动科学和工会领域的诸多专家学者,他们准确掌握着所在学科专业领域的信息需求,而且每个个体也有着清晰的个性化需求,这些都将有助于获得及时、准确的需求信息,据此可以有的放矢地采集“劳动+”“工会+”建设需要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借鉴读者决策采购的方式,工运文库采用专家学者决策采购。特色一流学科的专家学者有清晰的学科信息需求,可大大提高文献资源采访的针对性,提高资源利用率,真正体现以需求为导向的资源建设原则。
(2)灵活采用各种方式采访文献资源。鉴于需要收藏的文献资源无论是从内容、载体还是来源上都存在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工运文库根据实际情况,在遵照学校资产处、财务处的相关政策的前提下,使用灵活方式开展采访工作。对于馆藏内的珍稀古籍和民国文献中的残损文献,对其进行修复;对于馆藏内没有的年代久远的宝贵文献,无法通过馆配商从常规渠道购买,就把相关的书目信息发送给馆配商,让其通过第三方网站进行采购;对于某些孤本、善本等珍稀文献,在合理合法范围内采取复制的方式获取。2019年度,通过该方式复制珍稀书目共计650余种;对于某些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等的相关文献史料,尽量通过合作的方式获取复制本。
(3)接收文献资源捐赠。捐赠文献历来是图书馆馆藏文献的重要来源之一,工运文库也秉承了重视捐赠文献的传统,从筹建之初就拟订了《中国工运文库文献征集配套制度》,对收藏内容范围和原则、捐赠文献征集及原则、捐赠文献的接收及回馈、捐赠文献的组织管理与对外服务、捐赠方式与联系方式等都有详细的说明和规定。工运文库注重和学校老干部处等部门合作,利用相关会议和场所积极向校内专家学者宣讲文库的建设意义,学校领导、相关部门和众多工运学者专家纷纷将其著述或收藏的相关文献资料悉数捐给工运文库。2018年5月10日,中国工运文库正式成立,与此同时向全社会发布《中国工运文库文献征集函》,接收各方捐赠。截至2019年12月底,工运文库已收到捐赠文献10 000余件,其中不乏很多劳动科学、工运、工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的著述、手稿、日记、照片等珍贵文献,极大地丰富了文库的资源。
(4)工运文库的资源组织管理。一是设置捐赠者专柜,二是设置主题专架。对于同一捐赠者的文献,不区分文献载体形式、内容形式,不管是图书、期刊、报纸、手稿、笔记、日记、信札、相片、音视频资料等都放置在一起;对于同一主题的文献,同样也不区分文献载体形式、内容形式,都放置在同一个主题专架区域。这样读者通过一个捐赠人专柜,就可以全面读懂一个人;通过同一个主题专架的文献,就可以系统了解一个主题。既能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又能提高读者利用文献资源的效率,同时又能丰富充实读者的图书馆使用体验。
2.2 数字资源建设
(1)采购特色数据库。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当今时代,专业数据库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必不可少,工运文库在开展资源建设之初就把劳动科学和工会领域相关专业特色数据库涵盖在内。在馆内已有数据库的基础上,工运文库购买了民国图书数据库和地方工会志等数字资源作为纸质资源的重要补充。
(2)数字化加工。鉴于馆内外很多实体文献,由于老旧、无序、私人拥有等因素,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甚至得不到利用,工运文库积极开展数字化工作,以期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把文献资源方便地提供给有需要的读者。首先,对馆藏中的珍稀古籍和民国文献进行数字化。2018年11月初,完成馆内2 000余册珍稀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其次,与相关系统机构单位或专家学者合作,工运文库免费为其拥有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数字化后的资源双方共享。2018年9月底,工运文库和全总研究室就其资料室的文献资料整理工作达成文献共享合作的初步协议,10月初就首批503件文献开展实体文献整理及数字化加工工作;10月底开始对其中系统无法有效识别的文献,包括手抄报、剪报、手稿、会议文献等的逐篇文献进行人工元数据录入。截至2019年7月底,已将503件文献16 041条单篇文献的元数据成功对接工运文库数据平台。2019年8月初,将数字资源平台开放给研究室试用,研究室相关领导老师在试用后给予高度肯定,当即表示将研究室内剩余所有文献交由工运文库整理开发。研究室文献的实体整理和数字化整理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当时负责与工运文库交接的老师曾说“这个整理工作,至少需要5年才能完成,耗时耗力,但意义重大”。此外,工运文库还与学校多名专家学者合作,为其拥有的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
(3)工运历史图片库建设。2019年10月起,项目组通过翻拍或扫描的方式陆续对工运文库接收到的珍稀老照片进行数字化,同时进行元数据录入,现已完成1 000余张照片的整理工作。12月初开始对全总离退休老干部局捐赠的800余张电子照片进行登记管理。
2.3 口述历史资源建设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释“文,典籍也;献,贤也”[6]。可见,在文献资源建设中,人也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学校专家学者和典型人物的成长经历、学术历程、工作生涯、人生体悟等理应成为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组成部分。工运文库依托学校的工运学者和劳模班学生,积极推进以工运学者口述史和中国劳模故事口述史项目为代表的自建资源建设,作为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8年3月初和5月中旬先后启动“中国工运学者口述史”和“中国劳模故事口述史”项目。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历时15个月,工运文库口述史项目组先后对王永玺等21位专家学者进行口述访谈录制并制作视频成片,其成果《中国工运学者访谈录》(第一辑)于2020年1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相关视频作品也在文库网络平台展示;2018年10月至12月,工运文库口述史项目组先后对蔡凤辉等11位参与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部分劳模进行口述访谈录制并制作视频成片,其成果《中国劳模故事集》(第一辑)于2019年12月由中国工人出版社正式出版,相关视频作品也在文库网络平台展示。“中国工运学者口述史”和“中国劳模故事口述史”将作为工运文库的常规项目持续做下去,目前《中国工运学者访谈录》(第二辑)和《中国劳模故事集》(第二辑)都在进行中。
2.4 空间资源建设
工运文库在重视纸质文献资源建设的同时,也很重视空间资源的建设。考虑读者需求、学校历史文化、中国工运历史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元素,有机整合文库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工运文库将为珍稀文献提供展示空间,为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提供空间,为国内外工运学者提供研究空间和成果展示空间,为劳模和大国工匠提供理论学习空间,交流分享空间乃至实践活动空间,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提供学习实践基地。
2.5 借助相关团体组织支持文库的资源建设
特色资源建设要做好,除了图书馆和学校的努力外,还需要相关团体组织的支持。自2018年初,中劳图书馆就牵头开展“全国工会院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筹备工作,与全国各地工会院校联络,对各图书馆资源状况进行摸底,倡议建立“全国工会院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得到诸多兄弟院校的响应和支持。2019年11月9—1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4所工会院校的同仁齐聚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校区新馆召开全国工会院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暨图书馆协作共享学术研讨会。会上就特色文献资源搜集整理、数字化、口述史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形成了一些初步共建共享意向。
另外,2018年中国工运历史博物馆的筹建、2019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走进中国工会”陈列馆的筹建等过程中,中劳文库和博物馆在资源建设方面有很多交叉重叠之处,为中劳文库的资源建设提供了极大帮助和有益补充。
3 工运文库建设的经验
3.1 重视纸质资源的建设
程焕文教授说“纸质资源是图书馆最根本的资源,是图书馆能够存在、能否发展的立命之本。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图书馆永远不要轻视纸质资源。纸质资源的积累有多厚,学术研究的平台就有多高。”[7]笔者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一个图书馆的特色资源承载了所在学校历史的脉络传承。特色资源是图书馆的家底,也是学校家底的真凭实据。特色资源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纸质资源的建设,利用各种可行的采访方式,能获得原版的,尽量去获得原版,不得已的情况下再求其次,以复制本来代替。
3.2 注重可持续发展
资源建设特别是纸质资源建设需要时间的累积和沉淀,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工运文库虽已初具规模,但仍任重而道远。有鉴于此,中国工运文库建设是一项持续的长期的工作,将会作为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常规工作不断地做下去。一个事物要想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人员支持、技术支持。工运文库作为“全国工会数字化知识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之初就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此外,工运文库作为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一流”高校的重要文献资源支撑,也得到了学校层面在政策、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这些都为工运文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得力保障。
3.3 注重合作
工运文库在建设中一直积极寻求各方面的合作,比如与某些系部老师合作将其拥有文献资源数字化、与学校离退休老干处合作召开座谈会征求离退休老干部意见、与全总老干部局和工人出版社合作发布文献征集函、与全总研究室合作共建共享资源等,这些合作都极大地助推了工运文库的建设发展。
3.4 重视空间资源建设
程焕文教授指出“在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有两项资源最重要,第一是知识资源,第二是空间资源。”[7]文献资源建设在文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文库的空间资源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小觑。近年来,空间本身作为一种资源已成为共识,其重要性也越来越被重视。空间资源的发展是提高高校图书馆吸引力的重要途径。工运文库在筹建设计之初就高度重视空间资源建设,将学习空间、共享空间、展示空间等要素涵盖其中。2019年校庆期间,工运文库正式开门迎接读者,其空间建设布局、文献资源展示得到了全总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导、返校校友、本校师生等参观者的一致赞誉。
3.5 重视规章制度建设
工运文库从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规章制度建设,通过调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在文库特藏相关制度方面的做法,初步拟定了《中国工运文库管理办法》,包括总则、文库文献征集及管理办法、文库管理办法、文库使用规定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规范文库的建设。工运文库的规章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发展进行修订。比如,根据数字化资源建设和管理的需要,2019年在制度中增加数字化资源建设和管理的相关内容;根据文库内文献展陈工作的需要,2020年在制度中增加文献展陈策划和日常管理的相关内容。
4 结语
特色资源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累积和沉淀。每个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有自己重点发展的领域。作为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载体——文库,只要把握好所在高校学科的特色,在重点学科领域持之以恒地开展资源建设,和而不同,就能形成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资源,就能成其为特色资源。进而通过资源共享方式还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资源网和学术共同体,为所在学校特色学科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