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2020-01-09佟文君

图书馆学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馆员图书馆用户

佟文君

(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110159)

新媒体的出现影响了信息传播内容、方式及传播的速度,丰富了信息的内容,提升了信息的更新频率,推动了信息向个性化、共享化、便利化发展,促使传统用户转向新媒体多元化分流。图书馆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场所,要适应新媒体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其服务内容,提升文献资源中心的保障地位。

1 新媒体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1.1 服务内容的转变

在新媒体时代,图书馆馆藏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包含自身的特色资源、同时还涵盖网络共享资源。图书馆馆藏资源体系向“专、精、深”方向发展,服务由以往的借阅、检索等向发现、分享、分析知识等智慧服务内容转变。

1.2 服务方式的改变

在移动互联网下,图书馆通过线上信息推送、远程访问等使得服务覆盖面更加广泛。目前,传统用户到馆服务模式被打破,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着到馆人数剧减、借阅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与新媒体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在新媒体时代,互动、双向是信息交流的主要标签。图书馆应打破以往的被动服务局面,深入用户,了解用户实际需求,确保服务的互动性以及双向性[1]。

1.3 服务效能的提升

随着智能化产品的普及,图书馆智能化服务水平也随之提升,引入了信息检索、导航工具等,实现人工服务向智能服务的转变,逐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意识。在所开展的服务工作中,突出合作意识,从自身功能、流程、系统等多角度实现嵌入式发展。

1.4 服务模式的扩展

以新媒体为背景,图书馆将服务侧重点从过程转向结果,由片面性服务升级为全方位嵌入式追踪用户需求,从以往的普通文献单元提供服务发展为个性化的研究服务模式。图书馆通过加深服务深度、促使服务内容由简单向精细化发展,进而实现服务向纵深化转变。如图书馆借助构建各类信息共享平台拓展服务空间,图书馆空间改造等。

2 新媒体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

2.1 数字与移动服务成主流

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基本覆盖网络信息服务,形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资源服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数字化的发展,图书馆充分运用数字服务,打造新型的数字服务模式,不仅实现了自身检索平台的智能化,同时借助数字资源在数据集成、处理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有效带动了图书馆在资源、服务共享领域的拓展。国内图书馆服务领域正逐步由数字化转向移动化,移动服务将逐步成为主流。

2.2 微服务和跨界服务成热点

近年来,在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已成为开展服务的重要阵地。很多高校图书馆利用公众号、掌上图书馆等方式,定期为用户推送相关的服务。另外,有些图书馆打破了自身行业局限,拓展服务的新领域,开展跨界服务,扩宽服务范围。杭州图书馆开展“市民合唱团”活动,加速了服务的纵向发展;国家图书馆开通了“国图空间”频道,实现了跨领域服务[2]。

2.3 空间服务与智能服务成趋势

图书馆重塑多功能空间,以满足用户新媒体环境下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图书馆立足本职地位,以资源空间为基础,打造多元服务空间,转变为具有交流、文化、体验等多重功能的新型文化服务中心[3]。目前,部分高校图书馆根据自身用户需求,通过重新规划,打造全方位服务的空间。同时,智能化设备如自助借还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投放使用,不仅能够节省大量人力,还能提升用户的服务体验。

3 新媒体视角在图书馆服务的策略

3.1 树立创新服务理念,促进可持续性发展

新媒体环境推进了用户需求的变化,图书馆应打破传统观念束缚,更新服务理念,推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①借鉴跨界服务理念,开展各领域的跨界合作服务,可与搜索引擎合作,锁定用户关注度;②借助网络发展理念,引入多方参与机制,打造信息共享平台,提升用户参与度;③基于大数据经营理念深化图书馆管理改革,实现服务的精准化投放;④合理运用社会化理念拓展发布渠道,借助微信等互动平台,建立与用户间的联系通道;⑤深入发挥迭代理念作用,不断提升信息生产、传递速度,满足用户即时化的发展需求;⑥从细微处落实极致理念,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⑦全程深入贯彻用户理念,根据用户需求差异,细化群组,重视用户感官体验。

3.2 构建网络服务平台,提升用户服务体验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能够更为便捷地进行传递与互动交流,形成跨空间信息服务模式,促使用户与图书馆间形成更为广泛的联系,强化用户体验服务。跨空间服务模式的打造,将进一步拉近用户与图书馆间距离,不仅有助于增强用户在图书馆服务工作领域的参与度,同时还能借助讨论组等平台帮助用户间实现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共享[4]。事实上,图书馆通过打造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信息实时分享空间,将有助于促进与用户间的交流,实现资源整合,从而推动新媒体服务的发展。图书馆在开展新媒体服务时,应借助微信、微博等交流工具实现与用户间的沟通,在保证不断提高用户使用度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获取用户反馈,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解答疑问等服务,以提升用户服务体验。

3.3 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打造精准化服务模式

由于目前新媒体技术运用不足,图书馆服务质量受限,存在用户参与性不高、用户黏度降低的情况。因而图书馆应加强数据分析水平,提升用户精准化服务能力。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通过对用户群体、使用量以及使用习惯等信息的整合分析,从而准确掌握用户的使用需求。图书馆还应以数据分析结果为基础,将其与实际服务进行有机融合,开展可视化阅读推广等服务项目,将新媒体技术应用落于实处,实现用户的精准化服务,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与服务效能。

3.4 加强馆员综合素养,提升用户服务质量

新媒体条件下,馆员服务质量是影响图书馆经营成果的关键性因素,其直接关系到用户黏度。图书馆应加强自身馆员职业素养,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①丰富馆员自身知识储量,关注用户兴趣点,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技能,确保能够为用户提供即时知识服务。②提升馆员信息处理能力,增强信息检索、鉴别、分析等能力,特别是强化新媒体软件的使用水平,为保证用户享受便捷服务提供保障。③加强馆员版权意识,合理掌握版权使用范围。随着图书馆跨界服务范围的扩大,微服务、移动服务等形式相继出现,这一系列的服务内容都将涉及到用户的隐私、信息资源版权等问题。馆员在参与相关服务时,能够理清资源版权,避免不必要的纠纷。④提升馆员工作的灵活度,紧密关注用户需求。随着社会生活、信息环境等因素的变化,用户需求也会出现转变,馆员应时刻关注用户需求的变化,准确掌握用户不同需求,并以用户需求为指导,为其提供灵活性、专业化的服务。

3.5 建立新媒体服务机制,完善服务体系

服务机制主要包括内在联系、功能以及运行原理等。事实上,打造良好的机制,不仅能够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还能够确保系统在受到外部不确定因素影响时及时反馈并进行调整,最终实现自身职能的优化。图书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应建立并不断完善自身服务机制,为提升自身服务质量、确保服务的有效性奠定基础。图书馆服务机制的打造应从管理以及保障两大制度着手。首先,就管理制度而言,其必须坚持以新媒体技术的全面应用为基础,通过对服务的内容、流程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梳理,从而明确相关责权,实现服务的规范化。图书馆在工作中应制定详细的规范制度,对工作内容、服务流程以及各项设备使用标准等给予规范,健全完善服务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用户能够真切体验到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各项服务便利[5]。其次,就保障制度而言,其涵盖评估激励机制、宣传方式以及系统合作等多方面内容。为更好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图书馆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发挥相关服务主体间的协作效应,提升用户服务体验,科学评价各项服务开展的情况,确保以新媒体应用为基础的服务体系能够更为符合用户使用需求,进而推动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3.6 借助新媒体技术,深化服务推广

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势,做好各项服务的推广工作。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图书馆在积极举办线下体验活动时,可以在线上广泛征求用户意见,并为用户提供线下服务平台,确保用户与馆员、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实时沟通。事实上,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能够转变以往服务与需求不对等的情况,通过加深用户间、用户与馆员间的联系,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新媒介平台的活跃指数,同时也增强了用户参与度[6]。②深层次运用新媒体技术。图书馆可以采取对现有的微信等公共平台进行深层次利用、开放API接口、自行开放文档等形式,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服务,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③针对已经使用新媒体技术的服务项目,将其与搜索引擎进行连接。图书馆将百度等国内知名搜索引擎作为合作对象,采取嵌入式模式,进一步提升自身服务在互联网中的覆盖率。④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实现多元化推广。图书馆传统推广服务多依靠馆员的主观判断,缺乏针对性。而借助大数据,可以对用户使用习惯等进行分析,从而确保图书馆推广服务具有个性化以及准确性。

4 结语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其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得到普及。图书馆不仅要探索新媒体技术与自身服务间有机融合的方式,还应坚持打造以用户为主体的信息服务体系,不断推动新媒体服务项目的发展。

猜你喜欢

馆员图书馆用户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探讨
图书馆
探讨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素质及培训策略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高职图书馆长远发展与青年馆员自我实现协调统一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