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特殊儿童阅读服务研究*

2020-01-09

图书馆学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儿童

马 英

(东莞图书馆,广东 东莞523071)

1 引言

《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界定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的法律规定的年龄小于18岁”[1]。特殊儿童是儿童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服务不应忽视的存在,其定义依据行业和学科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狭义理解为生理上有特殊性的儿童,广义则涵盖其他可能。国际图联于2009年发布《图书馆特殊群体服务部——术语和定义表》(Library Servicesto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 Section-Glossary of Terms and Definitions)中就认为特殊儿童是由于任何原因不能利用传统图书馆或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18岁以下的人,包括残疾儿童、自闭症儿童、发育障碍儿童等[2]。

特殊儿童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在倡导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当下,图书馆保障特殊儿童平等的阅读权益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近年来国内图书馆界对特殊儿童服务也是愈加重视,通过实践积累了一些服务经验,但仍有不足,如何借鉴国外同行经验,发现服务不足,提供精准服务,成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2 国外图书馆的特殊儿童服务概况

2.1 社会环境与法制保障

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图书馆为特殊儿童服务的意识较强,法制保障也比较完善,出台了国家、地区不同层面的法律法规来保障阅读。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早在1964年就成立专职部门来对特殊群体进行服务指导,还有《残疾人教育法》《美国残疾人法案》《图书馆盲人及视觉残障者服务标准》等法规提供法理支持。日本不仅有《残疾人基本法》《身体残疾人福祉法》等国家法律,还有《国立国会图书馆消除残障歧视应对要领》等图书馆层面的规范文件。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未来框架:新十年图书馆、学习和信息报告》中更是强调要重视特殊群体的阅读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融入社会[3]。

2.2 服务设施和资源

国外发达国家图书馆特殊儿童服务设施和资源建设起步早,重视度高。美国在1931年就建立起针对残障用户的国家图书馆网络NLS。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在1868年首次开展针对盲童的阅读服务,1987年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最早建立视障阅览室;日本的第一个盲文书库是由东京本乡图书馆在1915年建造的,接着盲文书库和特殊阅览室建设在日本推广开来。以美国纽约图书馆、旧金山公共图书馆为代表的国外图书馆非常重视依照特殊儿童不同类型分众配置不同阅读资源、辅助设备和服务窗口,如为听障和视障儿童配备听力辅助器、屏幕放大器等设备来辅助阅读和交流,同时重视自制儿童文献(可触图画书、布艺图画书等)的开发制作。

2.3 服务项目和内容

国外发达图书馆特殊儿童服务内容丰富,不仅包含传统的借阅、参考、培训、流动车与上门服务等形式,还非常注重服务活动的无障碍设计,将服务对象细分来开展推送服务。同时重视通过合作来开展服务项目,不仅包含图书馆间合作,也包括和社会机构的合作,如美国的华盛顿有声读物和盲文中心项目、英国的视障人士资源数据库项目、阅读起跑线项目等都是多方合作的结晶。国外图书馆的特殊儿童活动注重延续性,这些活动一般在发起后就一直持续开展起来,通过不断完善和策划形成了品牌,如日本的“对面朗读”活动就是比较知名的特殊儿童服务品牌。在文献服务方面,考虑到特殊儿童的身体情况,重视上门服务、邮寄和数字资源的推广,如美国纽约的图书流动车项目、英国的邮寄图书项目、日本的“多媒体DAISY书”项目等。活动策划更加注重服务细节和特殊儿童的身心感受。如美国俄亥俄州图书馆在“感官花园”活动中引导特殊儿童参观户外植物园,让他们更好地利用感官体验植物的芳香和大自然的声音[4]。

3 国内公共图书馆特殊儿童服务现状

3.1 文献服务的灵活性

特殊儿童服务的文献类型从载体上已经跳出纸本界限,不仅包括适合特殊儿童的纸质盲文书、大字图画书、触摸书等文献,还包括各种电子书、有声读物、无障碍的视频资源等无阅读障碍的数字资源。例如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的“少儿天地”资源,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免费出借的听书机资源等。同时图书馆在知识产权下针对特殊儿童文献进行内容的深度挖掘和二次开发,通过编制盲文与汉字对照的检索目录,给视频资源添加字幕等形式来提升文献服务级别,可选择的文献种类更加灵活多样。

3.2 专属服务空间的出现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无障碍工程的重视,已有专门服务于特殊儿童的实体空间出现。2015年9月,广州少儿图书馆专为特殊儿童设置的“爱童馆”开放[5],它属于独立于主馆的专门分馆,专为盲童、聋哑儿童等特殊儿童提供无障碍阅读服务。2016年6月,湖北省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打造了馆中馆形式的“光明直播室”,通过电台直播功能不仅能让特殊读者聆听有声读物,还能进行音频的录制与分享[6]。

3.3 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图书馆在为特殊儿童服务中普遍会邀请志愿者加入,他们通过亲身服务、参与策划、培训馆员等形式开展工作,不仅解决了专职或兼职馆员不足的问题,还带来了更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辽宁省图书馆文化志愿团自2003年成立以来在“对面朗读”和“手语世界”两个特殊群体品牌服务中发扬志愿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7]。

3.4 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公共图书馆在特殊儿童活动形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中产生很多容易复制的活动形式:(1)对面朗读活动。对面朗读活动是日本公共图书馆著名的特殊群体服务项目,形式上已经从“真人图书馆”形式延伸到通过电脑和网络的对面朗读服务。国内省级公共图书馆中开展对面朗读服务较早的图书馆是辽宁省图书馆,涵盖盲人的电话预约朗读,特教学校盲童的现场朗读等多种形式[8]。(2)无障碍图书馆体验活动。无障碍图书馆体验活动是让特殊儿童亲身体验图书馆的无障碍设施和资源服务,帮助其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图书馆。如天津图书馆的“残疾人走进图书馆感受书香”系列活动,黑龙江省图书馆的“体验无障碍,书香促融合”系列活动等。(3)无障碍电影播放活动。无障碍电影一般有视障版和听障版两种,只要有电影设备和资源都可开展,在播放时如有专业人员在旁边辅助讲解效果更佳。据调查,这种活动在辽宁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许多国内图书馆都有开展。(4)举办各种教育讲座和培训。通过举办满足特殊儿童和家长需求的讲座和培训,不仅增长知识,还有助于他们阅读技能和生活技能的提升。如“手语世界”是辽宁省图书馆坚持十多年面向聋哑儿童开展的活动,通过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服务聋人儿童[9]。(5)组织阅读沙龙、读书会、故事会。通过沙龙、读书会、故事会的形式将特殊儿童群体和家庭汇聚起来,为他们提供探讨交流平台,促进知识分享。如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携手医学和心理学专家成立了共享阳光残障人读书会[10],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联合广州盲校举办了“听·爱”故事会[11]。(6)其他形式活动。图书馆结合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需求还举办了朗读、演讲、绘画、征文、听书机借阅、快递送书上门等服务活动。山东省图书馆联合山东广播电台通过朗诵、绘画等形式在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举办面向视障、听障、自闭症儿童的“听见·最美的声音”“看见·最美的世界”“绘出·最美的未来”等系列活动,获得社会赞誉。

4 国内公共图书馆特殊儿童服务的现实问题

4.1 相关法律法规需进一步完善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和《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规范》等业内法规虽对特殊群体服务提出了原则要求,但在特殊儿童服务上仍缺少详细指导,需进一步制定相关服务细则。

4.2 专门的馆藏资源有限

当前国内图书馆多是面向视障和听障的成人群体建设资源和配备辅助设备,资源建设与特殊儿童群体脱节,忽视了自闭症、智力障碍等其他类型儿童,文献类型多以传统的纸质为主,无障碍数字资源建设相对落后,同时由于以盲文书为代表的特殊文献采购价格较高,适合特殊儿童阅读的出版物种类较少,导致藏量不足。

4.3 专门的服务空间欠缺

我国公共图书馆多设置有少儿阅览区,有的还设置了为盲人服务的残障阅览室,但为特殊儿童服务的专门空间却偏少,普通少儿阅览室和盲人阅览室在规划和专业性上并不是特殊儿童服务的理想空间,同时图书馆内还存在着无障碍设施和辅助标识不完善等问题。

4.4 专业的服务人员不足

图书馆的特殊群体服务人员当前主要由图书馆员、志愿者、邀请的特教人员组成。由于特殊儿童的身心缺陷,一般需要特殊的专业性帮扶,而图书馆员在盲文、手语、儿童心理学等方面缺少专业知识,志愿者和特教人员多是临时邀请,缺少长期合作机制。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在2001年的《图书馆为残疾人服务》(Library Service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Policy)[12]第七条中规定在读的图书馆专业学生都需掌握残障读者的服务技术并了解相关法律。我国当前图书馆专业没有明确的残障服务资质要求,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4.5 服务活动欠缺推广提升

当前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多以成人和普通儿童为主,面向特殊儿童群体的服务活动体现出数量少、时长短、质量不高的特点,一些活动只在“世界读书日”“全国助残日”等节点临时举办,平日并无开展。各图书馆之间缺少活动经验的交流学习,活动策划上缺少因地制宜的需求调研和设计创新。

5 公共图书馆特殊儿童服务的对策

5.1 完善服务设施和空间的无障碍设计

特殊儿童服务要重视无障碍设施的完善和人性化设计,根据特殊儿童生理缺陷,在设施的空间布局和细节上进行有效的感官补偿。配置专属停车位、无障碍卫生间,确保轮椅等辅具通行的过道通畅,关键位置进行语音、字幕等形式的位置引导,为盲童在不同楼层设置不同形状附有盲文的标识。在专门阅览区配置符合生理条件的阅览桌椅和相应的辅助设备,为视障儿童配备放大镜和字体放大器、盲文阅读软件和点读器,为聋哑儿童配备声音发声装置等。

5.2 加强特殊儿童的文献资源建设,重视无障碍数字资源服务

图书馆可通过采购、自制、二次加工和接受捐赠等多种渠道丰富特殊儿童馆藏。文献采访中要以“儿童”和“特殊性”为基本考量,依照分众原则将智障、视障、听障等类型的特殊儿童文献分别收录加以利用。特殊儿童群体由于身心缺陷,阅读时间和地点会受到很多局限性,数字阅读的随时、随地、随身、随心特征非常契合特殊儿童群体阅读需求,图书馆的无障碍数字资源除采购外,还可紧密依托本馆已有声音、视频资源库,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精选加工后使用,同时注重数字服务平台的无障碍建设,无缝配合辅助工具开展阅读服务。

5.3 打造专业化服务队伍

特殊儿童除了身心缺陷,在性格上也普遍存在胆怯、自卑、攻击性等问题。图书馆需设立专业的服务队伍保障服务质量,在日常要安排专业馆员负责特殊儿童的接引、导读等服务工作,在规章制度上对于特殊儿童也应有特殊安排,如书刊的借期可以适当延长,办证可以单独办理,无需排队等。同时要组织服务人员进行手语、儿童心理、残疾人心理、沟通技巧、辅助阅读设备使用等技能的培训,吸纳有特教经验和热心公益的社会人士加入志愿服务队伍。

5.4 重视特殊儿童家长的作用

特殊儿童家长最了解自己孩子的真实情况,陪伴孩子时间长,沟通便利,无疑是理想的阅读推广代理人。图书馆可从残联、特教学校和日常活动中收集特殊儿童家长的联系信息,依照孩子特殊类型建立专门的服务和联系档案,通过电话、微信、APP客户端等方式精准推送适合其孩子的资源与服务,同时成立特殊儿童家长俱乐部,交流亲子阅读经验和组织活动。

5.5 策划满足需求的多元服务活动

在活动策划上除借鉴已有的活动形式外,还应在当地加强调研,重点包括当地特殊儿童的数量和各类型比例,他们的阅读需求特征,特教学校和康复机构的分布情况等。结合调研结果以需求为导向策划活动,运用设计思维的“移情换位”思考,假想如果处在特殊儿童的视角和客观条件下,会希望图书馆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来帮助自己,我们可以把眼睛蒙上,体验一下盲童的感受,就会发现主体不同所产生的感官和需求差异,可以充分结合调研数据,展开各种换位思考,设想出来的解决问题方式可成为图书馆服务活动策划的重点参考。图书馆的服务活动还要多借力残联等社会机构,做好宣传营销,不断丰富服务内涵。

5.6 借助服务体系推进特殊儿童服务

国内倡导打造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已有十多年时间了,至今已取得丰硕的建设成果,图书馆可借助已有体系平台或是联合他馆,依照特殊儿童分布特点和各馆情况将特殊儿童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如体系内某个馆按照整体规划确定重点建设视障儿童文献资源,那么其他馆可重点关注其他类型特殊儿童资源建设,共同保障体系内服务资源的完整性。活动策划上也可采取一个主题形式,多馆同时联动,或是一个活动资源,多馆巡回利用等。通过整体规划来统筹体系内的资源与活动,既分散了单馆资源建设的压力,又提升了整体服务效果。

6 结语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无论他们的身心功能如何,都是需要学习知识并最终走向社会的。在此过程中,图书馆人能为他们做的有很多,可以更好地为他们的阅读和知识获取提供便利,助其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图书馆应积极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服务理念,在国内的服务实践中不断创新,加强对特殊儿童服务的相关研究,努力提升特殊儿童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图书馆资源儿童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图书馆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去图书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