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花文化初探

2020-01-09贾锦山徐建刚晏昭贵李清源况红玲

花卉 2020年24期
关键词:咏梅梅花文化

魏 鸣,贾锦山,张 兵,徐建刚,晏昭贵,李清源,汪 勇,况红玲,许 林

(1.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2.法雅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206;3.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0 引言

梅花(Prunus mume)是中国人最推崇的植物之一,经过几千年的培育,逐渐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有机融合,被文人墨客誉为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一。纵观我国古代梅花栽培史就可以一窥梅花文化的发展历程,从汉代到五代十国时期,梅花文化初具雏形;到宋元时期梅花文化逐渐为人们所认同和推崇;时至明清两代以后,梅花文化更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成为品格与信念的代名词;而时至今日,梅花文化又随着时代变革而焕发新的生机。梅花形态奇崛独立绝世,色态美而不媚有遗世独立之意,生于寒冬终于暮春含和光同尘之情,它所承载的是自然之美、亦是千万骚人墨客的坚守与传承,更是中国人对自我品格最高的表彰。对梅花文化的内涵加以寻味,足慰平生。

研究梅花文化,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梅花产业发展的需要。正值经济全球化之际,抓住我国入世之机,在向全球推广梅花的同时,将梅花文化向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宣传,使梅花与梅花文化双双走向世界,推动我国梅花产业的发展。

1 梅花文化的发展史

1.1 梅花文化的萌芽、形成、兴盛及发展

文献记载在殷商时代,有人曾经将梅用作调味食材,代替食醋来炖汤。《诗召南漂有梅》中有载,在当时的中原地区,有适婚的男女会通过抛梅来定姻缘的风俗。西汉初年,梅花就已经成为栽培品种,时间推移至西汉末年,《蜀都赋》中就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之句,这反映出梅花早在西汉末就得到了大规模的广泛种植。而时至魏晋南北朝以后,梅花的栽培更是得到了飞跃式的进步,无论品种还是栽培规模都远非西汉所能及,而以梅言志的诗词流派也正悄然兴盛。唐朝以前咏梅诗数量并不是很多,对梅花的认知,也慢慢从物用开始上升到精神层面,这就是梅花文化形成的雏形。

到了唐朝,咏梅诗词开始体现在意识形态上和生活趣味中。此时已不仅对外观形态描写,而是逐渐转变为寄情托志。如李白的“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将对故乡的思念寄予窗前的寒梅[10]。到了宋代,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梅花的栽培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朝廷重文轻武,一些官员郁郁不得志,需要抒发情感,赏梅蔚然成风,因此咏梅的诗词歌赋不断增多。此时,对梅花的欣赏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成熟的审美艺术,梅花也成为宋代诗人理想人格的最佳载体。如陆游的《仆算子》,作者借咏梅,以梅花自喻,托梅寄志。由此可见,唐宋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繁盛时期,也是梅花文化的繁盛期。这个时期的梅花文化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发展,研究梅的专著随之出现。

明代王象晋编著的《群芳谱》记载梅花品种达19 种之多[1-13]。此时在苏杭州等地,梅花栽植形成风潮,以植梅成林,赏梅者众而闻名。这时期诗、书、画等文化艺术也有新的发展,人才辈出。元景元启《殿前欢梅花》,元代王冕在国画《墨梅》中题诗:“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明徐渭“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清代乾隆《题吴梅村集》[14],清代龚自珍《病梅馆记》是一篇著名的寓言体散文,文中借写梅,反映了作者向往人格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思想。

1.2 近现代梅花文化的发展

封建帝制被推翻后,文化领域和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为梅花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随着园林技术的改进革新,梅花作为园林植物的种养技术不断提高,扩繁培育后的品种不断丰富,一方面满足民众观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园林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多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城市建设蒸蒸日上,自然科学类研究受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也促进了梅的研究和发展。以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俊愉等编著出版的《中国梅花品群众图志》《中国梅》等著作,为梅花文化发展研究普及提供了科学参照依据[15]。这个时期梅花文化繁荣发展,咏梅花文化艺术得到进一步推广普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

2 梅花文化的衍生

2.1 梅花诗词

宋代作为梅花文化的兴盛期,形成了一股咏梅风。《全宋诗》收录约二十五万四千首,梅花题材之作(含梅画及梅花林亭题咏等相关题材)4700 首,占1.85%[18-20]。著名诗人陆游对梅花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在其《卜算子咏梅》一诗中写道:“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1]。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颂扬梅花敢于同恶劣环境作斗争而不趋炎附势的高尚品德。

2.2 梅花对联

时至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文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同样对梅花有崇敬之意,以饮酒赏梅为人生乐事,“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一联正是出自他手。托楹联之形表达了对梅花、对梅花品格、对拥有梅花般品格的人的赞颂与称道,而这也恰恰是徐霞客人生追求的映射。江苏无锡梅园是赏景游园的绝佳之地,梅花与山势、与太湖之景的巧妙结合,构成了远眺梅林成海、近望梅花洒落的绝美景致,其美难以言表。而其中的楹联同样与梅花相映成趣,“客为坝上寓公,到此好吟千树雪;我是江南驿使,折来联寄一枝春。”此联妙在吟梅不见梅,却又词句精巧、字字皆是梅花。

2.3 梅花邮票

晋朝陆凯曾在梅花初绽时节折取梅花不远千里赠与密友,并挥笔写就“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佳句,其中以“一枝春”代指梅花的表述,时至今日仍为人称道。时至1985 年暮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以梅花为主题的梅花特种邮票6 枚,小型张1 枚。分别描绘了“绿萼”“垂枝”“龙游”“朱砂”“洒金”“杏梅”6 个品种,呈现给人们于寒冷时盛放的花朵,既高洁由谦虚。其顽强不息的生命力,象征着坚毅不拔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生动形象,寓意丰富。

3 结语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有托物言志、以景寄情的传承,盎然于天地之间的诸多花卉自然成为墨客表达情感、寄托思想的主要对象,而梅花在其中独树一帜,逐渐形成了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意象[25-26]。时光变迁、岁月推移,梅花文化始终是中国人难以割舍的情怀,是研究与发扬的重要文化内容。近年来,关于梅花文化的研究逐渐兴盛并不断延伸与拓展,我们必须要以中华民族传统待之,从而推动我国赏花理论的发展。

猜你喜欢

咏梅梅花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点绛唇·咏梅月
谁远谁近?
梅花
梅花引
梅花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