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2020-01-09李金龙
李金龙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 承德 068450)
0 引言
经过长时间建设与发展,塞罕坝林场产生的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相当重要的物质基础;而林场的虫害问题会严重影响塞罕坝林场的各项效益,破坏当地居民的生存基础。基于此对于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塞罕坝机械林场概况
塞罕坝林场坐落于河北省北部,东南与御道口牧场、木兰林管局、围场自治县相邻,西北方向紧挨着克什克腾旗、内蒙古多伦县。塞罕坝机械林场始建于1962 年,资金来源为国家林业部,现接受河北林业局管辖;林场的林地面积超过7 万hm2,总面积近10 万hm2,人工林地面积约为5.5 万hm2,主要树种为樟子松、落叶松,森林覆盖率超过80%,次生林天然面积超过1.25 万hm2;林场拥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森林资源,是河北省内重要的水源涵养林、生态林基地。近些年,塞罕坝林场凭借其优质的林业资源、绝佳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河北省向外界展示林业发展情况的重要窗口。
2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主要问题
2.1 生态环境脆弱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的初期阶段,由于树木幼小,虫害还没有完全显露出来,随着林场内纯林面积持续增加,林木不断生长,为害虫提供了充足的营养供给,林区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害虫;同时,林场主要是由人工林木组成的,纯林面积相对较多,系统自控能力逐渐降低,害虫种类持续增多,虫害现象出现频繁,长发性害虫数量持续攀升,对塞罕坝林场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安全产生了较大威胁,因此,应当加强塞罕坝机械林场病虫害防治工作。
2.2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由于塞涵马林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较为薄弱,林场内不具备充足的现代化库房、标本室、培养室、实验室,没有配备数量足够的一些设备,导致物资储备、防治器械严重不足,难以有效应对有害生物,尤其无法有效处理突发性、大面积的虫害;与此同时,当前塞罕坝林场缺乏人工防治队伍,控灾能力较弱,现有的基础设施不支持航空防治与大规模灾害控制,严重影响林场防护工作的有效开展[1]。另外,塞罕坝林场建设在高寒的偏远地区,其防虫害物资、药用原料、车费、人工费等多项费用都要远超出塞罕坝下的平原地区,这样导致了塞罕坝林场对于有害生物的防治成本较高。
2.3 缺乏资金
近些年,国家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都追加了资金投入,但仍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比如,每年林场需要投入监测费用约38 万元,同时,需要根据林场林业资源面积,开展虫害防治工作,以每亩防治成本为9 元计算,每年需要耗费的虫害防治资金接近150 万元,这使得日常的林防资金开销接近200 万元,还未包括突发性、大面积灾害的防治费用。尽管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已经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但下拨的财政资金也难以充分覆盖资金预算缺口,而经费不充足会导致林场内部的基础设施老旧,不能建立系统的防治体系,无法引入先进的防治检疫技术、测报技术,也无法根据林场的实际生产需求,开展相关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塞罕坝林场减灾能力、防灾能力的进步与发展。
3 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体系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
林场管理层应始终坚持健康发展、依法治理、科学防控、合理预防的建设方针,开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行动方针,不断完善森林防护体系。在实际的建设活动中,要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分区治理,不断完善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系统与预测预报机制,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有效手段,有力地遏制猖獗的虫害问题,推动塞罕坝林场的长久稳定可持续性发展。经过长时间建设与发展,塞罕坝林场产生的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相当重要的物质基础。基于此,相关工作人员应意识到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性[2]。
塞罕坝林场内部拥有大面积的纯林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系统,由于其自控能力较为薄弱,很难有效控制虫害问题,导致虫害在一段时间内接连爆发,害虫防治形势日益严重,严重威胁森林资源安全。围绕害虫预防体系建设基础设施,有助于提升林场预防、控制虫灾的能力,使得林场能够在完成规定森林防火任务的基础上,对林场周边克什克腾旗、多伦县、御道口牧场、围场县的害虫进行防治监测,在林场中构建监测、上报、防治体系,并将体系的测报整体精度严格控制在90%以上,还可以提供防治措施支援,有效保障河北省北部区域的森林资源;此外,林场还可以在省内乃至国内树立大型国有林场减灾、控灾,建设防治体系的样板,全面实现“尽早防治、预防为主”的防治原则。
4 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4.1 整体布局
塞罕坝林场包含三道河口、北曼甸、阴河、第三乡、大唤起、千层板六个林场。林场总厂设置有一处简易机场、一处生物防控中心以及综合库房、档案室、标本室、培养室、实验室,六个分厂分别建有商务防控中心以及药械库、办公室、库房等设施。
4.2 建设方案内容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林场管理人员应始终坚持综合治理、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建设方针,始终坚持推动林业资源可持续性发展,充分保护林场森林资源为核心宗旨。以林场为主体,依托交通路线、虫害灾情特点、林种布局、邻区规划、资源分布,开展核心预防工作,建立生物虫害防控中心,定量、定性、及时向有关单位发布警示信息,科学预测种群的增长、消失情况,实时监测林场内部的有害生物,做到科学防治、及时预警,提高森林防护工作质量。
林场管理人员应在总场区设置市级别的防控中心,对各区域、分场的防控中心进行统一管辖,统一监测区域内的害虫种群动态,对防治技术、生物学特性、害虫生活史进行详细研究,加强森林植物检疫,对于正在进行检疫的地区要做好封锁处理,采取严格规范的检疫手段,保证森林健康。与此同时,市级别的防控中心还需要负责协调下属防控中心的各项工作,及时调配物资以应对重大突发性灾害,加强对种子、幼苗、其他生长材料以及木材进行及时运输,同时还需要储备大量的防治物资,定期开展现场检疫检验工作,保障临床产品的生产质量。在林场总场,工作人员还需要设置现代化的标本室、档案室、培养室、实验室、综合库房,配备充足的药剂、网络设备、航空导航设备、防治器械、简易设备监测设备、实验室设备,建设综合性的防治体系,并配备大型驱虫除虫作业队。此外,根据塞罕坝林场的地理位置,应在千层板林场东北区域设置一处简易机场,确保其停机坪、跑道的长度、宽度、面积符合要求,设置一处指挥调度室,同时配备围栏、气象设备、打井机、加药设备,以满足害虫防控要求。
在三道河口、北曼甸、阴河、第三乡、大唤起、千层板林场区域内,工作人员需要设置县级防控中心;在林场场部设置指挥室,并配备足量的药剂,简易设备、防治器械、检测设备以及小型的驱虫除虫作业队,进一步完善防治体系。
4.3 环境保护措施
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完善虫害防控体系,有助于抑制害虫对塞罕坝林场内部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好地保护林场厂区及城区安全。与此同时,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中,林场管理层需要重视各项施工环节对于环境的影响,例如,土方运输、地基处理、整地等施工环节带来的噪声、扬尘,很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边生态环境质量。此外,林场管理人员还需要重视标本室、培养室、实验室的运营安全;若在实际的项目运营期间出现操作不当、未能有效隔离控制等问题,导致害虫逃逸,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生物污染,严重危害地区物种多样性、生态环境以及农林业生产安全。
赛罕大林场可以通过以下几项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①在施工项目现场开展定期洒水作业,避免现场出现浮尘,及时清扫运输道路,定期冲洗道路,尽可能消除汽车带来的扬尘,防止原材料直接堆放在项目现场,不可露天堆放;②缩短夜间施工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施工环节,尽可能降低人为噪声,减少使用会产生较大噪声的机械设备;同时,将临时围墙设立在施工项目现场周边,降低噪声、扬尘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③依照相关国家规定,制定培养室、实验室、标本室的应急处理预案,以便出现害虫逃逸事故时,及时给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④严格登记材料送检、实验室人员进出,避免材料遗失,明确各岗位职责,防范各项安全漏洞;⑤设置安全责任人,确保实验室内各项规章制度的规范性、系统性;⑥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害虫逃逸事故,应迅速依照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并报告上级部门;同时,向周边区域通知事故详情,组织人员对事故进行处理[3];⑦在种植林木时,要选择抗病、抗虫较强的树种进行栽种,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混交的形式,这样能够有效完善生物种群,增加害虫天敌的数量,提高林木自身抗性。全面做好封山育林,能够有效减少人与动物对塞罕坝林场的破坏,加大塞罕坝林场的环境保护力度。同时,也要加强对苗木的消毒防护,保证出苗率。
5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害虫预防体系在塞罕坝林场建设基础设施,有助于提升林场预防、控制虫灾的能力,使得林场能够在完成规定森林防火任务的基础上,对林场周边克什克腾旗、多伦县、御道口牧场、围场县的害虫进行防治监测,还可以提供防治措施支援,有效保护河北省北部区域的森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