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红塔山自然保护区切梢小蠹种群发生现状及防控
2020-01-09黄燕
黄燕
(玉溪市红塔山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玉溪市北山国有林场),云南玉溪 653100)
玉溪市红塔山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内的林业生态系统主要由针叶林、阔叶林构成,松属类乔木种类多样、分布密集、数量比例相对较高。但由于林业树种构成单一,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因此对切梢小蠹的抗逆性较弱,对地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不利影响。针对该种情况,保护单位应从自然保护区环境发展特征、切梢小蠹发生形式、现有的技术研发成果等方面出发,选择综合防治的形式,避免小蠹对单一的药剂产生抗体,提升防治效果,推进保护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1 切梢小蠹虫害的危害现状
在自然保护区内发生危害的切梢小蠹主要有两种: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 和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 Hartig。按照危害形式的不同,分为幼虫期与成虫期。幼虫蛀食木质部、韧皮部,导致树皮出现松动,引发树木死亡;成虫蛀食树梢、树枝,导致树势衰弱。
1.1 生物学特性
切梢小蠹在自然保护区内每年发生一代,世代不整齐,世代交替,根据危害时期不同分为梢内危害期和干内危害期。梢内危害期从4 月上旬至次年3 月中旬,此一时期成虫在梢内危害,取食梢头,蛀空一个梢头后又转移到另一个梢头,反复危害新梢,转梢次数不等。这一时期往往造成大量树梢死亡,但不造成树木死亡;干内危害期从12 月下旬至次年5 月下旬。自12 月起,陆续有成虫转入干内危害,蛀坑道、交配产卵、繁殖。大量转干期集中在2 月,2-4 月干内分布有成虫、卵、幼虫、蛹不同的虫态,世代重叠。干内危害期的成虫从梢内转入干内后,完成新的世代的过程,也是造成树木死亡的过程,3-4 月是干内幼虫危害的高峰期,这一时期干内孵化出来的大量幼虫,沿母坑道向四周啃食,产生多条纵横交错的子坑道,切断输导组织,使树液不能上下流动,因此这一时期是造成树木大量萎蔫的时期,随后就是枯死。
转干后的成虫交尾后,雌成虫边蛀母坑道边产卵,卵成排列状产于母坑道两侧韧皮部下方,周围覆盖木屑,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雌虫产卵时间为7-9d,每次数量在20~100 粒之间。通常幼虫需要45-50d 的发育期。幼虫在蛀食形成的坑道内部蛀出椭圆状孔洞等待化蛹,通常持续为10d 左右,在4 月上旬可以发现部分成虫羽化,到中下旬进入羽化盛期。刚刚完成羽化的成虫会在周边树木的顶部、外侧树枝上蛀食,一般在枝条分叉位置分布较密集,对枝条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成虫辗转危害枝条,常将枝条蛀空,韧皮部啃光,造成枝梢整枝枯死。
1.2 对自然保护区的危害影响
切梢小蠹是对松属植物造成较大危害的蛀干性害虫,会对松树的树干、枝梢造成较大影响,导致松树死亡,严重时松树会成片死亡。云南地区是切梢小蠹的主要发生区域,由于切梢小蠹的危害具有隐蔽性,且不同种类的切梢小蠹,在不同分布区域、不同发生时期,其发生与危害不同,防治很困难。传统以单一化学药物防治手段为主的形式,使得切梢小蠹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防治效果被削弱。因此,保护单位应采用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综合的形式,针对切梢小蠹的生物学特点,定期清理蠹害木,深入研究新的防治技术,提升林业发展的生态效益,为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 切梢小蠹综合防治对策
2.1 喷洒化学药剂
为有效控制切梢小蠹对保护区内林木的危害影响,可在切梢小蠹成虫的营养补充阶段,采用氟虫腈或高效氯氰菊酯药剂喷洒的形式进行防治。同时,利用切梢小蠹羽化期抗逆性弱的生物特点,采用具有内吸作用、触杀和胃毒作用的吡虫啉与高效氯氰菊脂复配粉混合,在林间喷粉防治,该种化学药剂的平均用药量为15~18kg/hm2,在7d 后,可以使用百虫硫灵再次喷洒,对枝梢切梢小蠹进行除治。
2.2 信息素诱捕防治
当前阶段,采用信息化学物质制作诱捕药剂,成为预防控制切梢小蠹虫害的重要研究课题。相关实验结果证明,桃金娘烯醛和桃金娘烯醇等信息化学物质对切梢小蠹有很强的引诱作用,对野外诱捕数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该种药剂防治方式对萜烯类物质有着增效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虫害防治效果。使用α-蒎烯成分的缓释性药物作为引诱剂,对切梢小蠹进行诱捕,数量比常规药物诱捕数量多50 倍以上,并且林间诱集数量下降了81.6%,这为云南省切梢小蠹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在2018 年,红塔山保护区采用信息素引诱的方式,对切梢小蠹进行防控,使用人工合成引诱剂,有效降低了虫口密度。在次年,对人工引诱剂进行优化调整,将蒎烯、蒈烯、桃金娘烯醇、小蠹烯醇以及马鞭草烯醇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进行药物实验。结果证明,放置新型信息素的诱捕器在7d 的实验期限内,平均诱捕切梢小蠹超过10 只,诱捕效果显著提升。
2.3 打孔注药防治
在松树树干上打孔,使用注射器,将配置好的化学药剂注入到树木体内,通过植物的疏导组织将药物传导到树干、枝梢中,杀灭切梢小蠹,可以有效提升切梢小蠹的灭杀效果。该种防治方式对环境影响性较小,在防治钻蛀类型的虫害中使用范围较广,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当药剂进入植物主干后,无需接触害虫,也可以通过内吸传导在植物体内分散,使切梢小蠹在中毒后死亡。采用40%乐果、50%甲胺磷树干打孔注药防治,对切梢小蠹成虫期具有杀灭作用,虫口减退率可达80%以上。在自然保护区,通常选择7-8 月实施打孔注药,在Ⅰ级木和Ⅱ级木的树干基部钻孔注射氧化乐果或甲胺磷。
2.4 蠹害木清理
结合切梢小蠹生长、繁殖特点,定期清理蠹害木,重点是清除Ⅱ、Ⅲ、Ⅳ级木,及时清除虫源。在人工清理的过程中,应重点对枯木、新枝条等进行检查,依照从零散到集中、从阳坡到阴坡、从边缘到中心的顺序进行,应保证清理彻底。对蠹害木进行削皮处理后,喷氧化乐果1:100 倍液至伐桩湿透,再覆盖0.08mm 以上厚度的塑料农膜,四周压土,用磷化铝熏蒸72h 以上。对虫害木的清除工作应在羽化盛期前开展,集中在3-4 月前,可以有效杀灭切梢小蠹的幼虫、蛹和成虫。
3 结语
为有效推进自然保护区的健康、稳定发展,保护区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应在全面了解红塔山自然保护区内切梢小蠹的危害影响与发生情况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手段,规范化学药剂的使用形式,合理进行人工清理,通过打孔注射、喷洒药剂、使用引诱剂等综合防治方法,提升防治工作的整体质效,控制切梢小蠹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深入研究现代虫害防控技术,为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平衡和健康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