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修复构建下的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探索
2020-01-09赵永波
赵永波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0)
1 生态修复的含义与特点
所谓生态修复,指的是依据生态学原理,结合多种措施来修复被污染的环境,使之得到改善或者恢复原貌。生态修复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含许多复杂的知识,例如物理学、植物学、环境工程等。
1.1 严格遵照生态学原理
1.1.1 循环再生
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共同组成的整体都能够相互制约和影响,并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之中,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完成碳循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应当由生产者吸收来自太阳或者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来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并向整个系统输送能量,再通过食物链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最后由分解者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归还为非生物组分,如此往复,并通过自净化作用抵御外来污染。然而人类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往往会大量铲除生产者,并排放超出生态系统承受能力的污染物,导致分解者无法将外来物质完全降解,严重破坏生态系统。所谓生态修复,就是利用大自然的循环系统降解污染物质,加快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增强生态系统自净化能力,从而修复污染区域[1]。
1.1.2 和谐共存
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各个组分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和相互扶持的关系,食物链的上层生物能够控制下层生物的种群数量,从而达到平衡状态,和谐共处。当人类进行干预后,经常会使得某一物种的数量急剧增长或下降,使得生态系统失衡,而生态修复就是秉持和谐共存原理,通过调控生物数量,恢复平衡状态,通过滋养植物给分解者提供生态位,使能够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增强净化能力,它们代谢作用产生的无机物又能被植物利用,反过来促进植物生长,如此一来,就能迅速增加绿植面积,减轻污染。
1.1.3 整体优化
生态修复技术涉及许多复杂步骤,例如污染物的阻隔、修复生物品种的选择与数量的调控等,所有的过程之间都有着紧密联系,相互制衡,缺一不可。在进行生态修复时,要从整体上进行考虑和规划,保证所有环节都能够顺利实施。
1.1.4 区域分异
生物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植物和微生物,在不同的地理区域,甚至在同一座城市中的两个区域中,地质、温度、光照等条件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植物、微生物种群的生存状况也各不相同,在污染物降解方面会产生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而在进行生态修复时,需要根据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的特点来进行规划,尊重自然规律[2]。
1.2 影响因素复杂
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增强生态系统自净化能力的方法,来提升污染物的降解速率,从而实现修复目标。它依据的主体是生物,因此能够影响生物活动的所有因素都能对生态修复的效果起作用,例如温度变化、湿度、土壤肥力、光照、氧气浓度等,因此它的影响因素多且具有较高的复杂性。
2 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
2.1 主景的设置
主景能够起到控制作用,在生态园林中,也需要考虑审美艺术价值,因此设计主景时应当注意以下要点:①主景应当被放置于交通便利、显著的位置,能够让人们被它吸引,前往观赏;②出了能够吸引游人的外观,主景还要有文化特色和寓意内涵,例如济南被称为泉城,主景自然可以使用某一泉眼;在四川、广西等地区,繁茂的竹子乃是一大特色,可以使用竹园作为主景,寓意“坚韧不屈”或是“高洁傲岸”;③生态园林乃是一个整体,和谐的氛围十分重要,设计主景时必须考虑园林景观的整体性,主景必须突出,但不可过于突兀,要能够与周围环境融合,形成自然过渡,给人浑然天成之感;④园林中任何景观的设置都必须尊重自然环境,不能使用对土壤和动植物有害的材料构成主景,也不能为了设置主景而破坏某片区域的生态环境,要做到环境友好。
2.2 景观生态修复设计
在设计园林景观时,需要妥善处理景观的空间关系,例如形状、大小、容量、层序等,要注意合理安排空间和规划植物,建筑疏密相间,在人工环境中增添自然因素,体现自然景观的丰富多彩,并保护环境较为敏感的区域,推进绿色体系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3 植物配置的方案
2.3.1 因地制宜
过去不少城市在规划园林的景观时未能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不顾植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土壤、光照等条件,也不深入研究某些观赏性较强的动物需要的生存环境,盲目引入外来物种,死板地按照设计进行施工,不作任何变通,加大了植物后期养护的难度和成本,甚至造成动植物大面积死亡的情况,或是引发生物入侵问题。此外,大量反季节地栽种幼苗,不仅仅提高了建设成本,还增加了补植费用。在生态修复理念引导下配置植物,要求设计师根据当地气候环境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植物、动物品种,例如在我国北方地区要选择抗寒性较强的植物,并做好防寒措施,在甘肃、陕西等内陆地区的园林中引进的植物还要有良好的抗旱性,例如苦水玫瑰等;在南方如江浙一带地区的植物适宜栽种喜水品种。此外,在引入外来物种时要严防生物入侵问题,要保证该物种在园林中有天敌的存在,将其种群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3]。
2.3.2 种类多样化
不同植物对于水分、肥料、光照强度等的需求都不同,在一座园林中,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也会存在差异,可据此选择多种植物进行搭配,或者进行植物交叉、分层种植,例如在高大、喜阳植物组成的树林中种植植株矮小、喜阴的植物,两个种群的竞争不激烈,能够和谐共存,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资源,并减小种群间竞争,提高植物存活率。
2.3.3 注意种植间隔
在种植植被时应当注意留有一定间隔,防止植物种群内竞争过于激烈,争夺水分和养分、光照等,造成植物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另外过于密集的种植方式也会影响美观性,降低观赏价值。植物种植不一定要严格控制间隙、整整齐齐地栽种,可以以乱为美,用无序的景色吸引游人目光。
2.3.4 考虑艺术性
设计植物景观时应当注意避免单一色彩,防止人们产生审美疲劳,但也要防止色彩纷乱,无法突出重点;可选取一种主色,再用同色系的植物进行点缀。园林中植物的配置并非简单堆砌,而是一种艺术的体现[4]。
3 结束语
在经济条件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生态系统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升,为了减少污染、修复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工作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提升档次。基于生态修复理念,我们在规划设计园林景观和配置植物时,必须用更加科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用更加有效、合理的方法进行设计,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并为居民提供美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