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误差:在阅读教学中践寻多元理解
2020-01-09江苏省连云港市大村中心小学
■江苏省连云港市大村中心小学 周 俭
一、“视角误差”的概念及意义
(一)“视角误差”的概念
一部作品自从它面世的那一天起,就像钱钟书先生说的那样,“像魔术家手里的飞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一部作品的理解,绝大多数人的阅读视角可以称之为“主流”视角,绝大多数人的阅读体会的综合可以称之为“主流”感受。由“主流”视角产生“主流”感受。相对而言,持“主流”视角之外的少数人能另辟蹊径,从另外一个鲜有的角度去阅读,也可以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与收获。这样的阅读视角就可以称之为“非主流”视角,即“视角误差”。
(二)“视角误差”存在的意义
对文本的解读,如果只停留在大众普遍认可的主题上,不见得是一件公平的事。况且,由于受自身的文化程度、思维方式、理解角度、自身经历等因素的影响,阅读者的感受自然也就不同,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同时,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一部作品只能有一个主题,也不能武断地认为教材中出现的内容不容置疑,用怀疑的精神去解读每一个文字,把内省和反思贯穿在阅读的全过程,这样,学生的收获会更丰富。
二、“视角误差”助推阅读的作用
对一篇文章的学习,如果我们仅仅从主流的视角收获大家约定俗成的感受,我觉得这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对思想活跃的学生来说,这样做,倒养成了他们思想的惰性与从众的心理,这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消极的。下面,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两篇文章为例,说说“非主流”视角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及成效。
(一)《滴水穿石的启示》:强加于意象之上的价值观
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时,学生针对“水滴到底能不能穿透石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多数学生持肯定观点。书上既有插图,又有相关的文字描述,但有一个学生给课文挑出一个“刺”:课文明明说“滴穿了石块”,可插图上分明只是一个凹槽,并没有真正地“穿透”。因此,“滴水穿石”并不可信。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持怀疑态度。这自相矛盾的图文并列确实让人疑惑。我试着让持否定意见那个学生说说他的理由。这个学生给出了他的看法:初期,水滴肯定能在岩石上留下凹迹,这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很常见,有许多老房子屋檐下的旧石板上,的确会留下雨滴的痕迹。但随着凹痕的不断加深,等到能储满一定量水的时候,从上面落下来的水滴的力量就越来越微乎其微了。这位学生还举了跳水运动员的例子来说明。十米跳台上的运动员纵身跳入水中的时候,水池里的水不过四五米深,并且运动员永远不会触到水底。所以小小的水滴滴入一定量的水中时,它对凹槽四壁及底部的冲撞力是微乎其微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说,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石头是不会被水滴穿的。他举的例子通俗易懂,也很有说服力。
(二)《云雀的心愿》:科学知识让位于文学表达
例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时,教学按照备课的预设很顺利地进行,男同学和女同学用不同的语调朗读着小云雀和它妈妈的对话,当读到“云雀妈妈擦去头上的汗水”时,一个小女生怯生生地举起手来问:“老师,云雀妈妈也流汗吗?”大家都停下来看着她。我摸摸她的头,问:“你怎么会问这个问题呀?”她说:“爷爷养了一只鸟,再热的天都不会流汗。外婆家养的鸡和鸭子也不会流汗。只有小云雀的妈妈会流汗吗?”这个问题倒把我难住了。大家都看着我,我只能告诉大家:“等下了课,我们一起去图书馆查一查好吗?”后来,在图书馆的《鸟类学》一书上查到了。书上并没有说到鸟有汗腺,说鸟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通过赋予羽根基部的肌肉控制,可借改变羽毛的位置和方向散热,从而调节体温。另外,张着嘴,将嘴的内层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也是其散热的一个方法。在非常炎热的情形下,鸟还要借助喉咙的抖动来降低体温。怀有此问的学生终于在书本的解释之下释然。随后,少数学生又针对这个情况挑出另外一根更有价值的“刺”来:“既然鸟类没有流汗的特点,而书本上却这样来表达,是不是课文写错了呢?”我不禁为学生这种敢于置疑、敢于挑战权威的行为感到高兴。“是呀,是不是课文写错了呢?”我引导他们从课文的体裁上理解这个问题。“这篇文章是一篇童话故事,在童话故事中,可不可以赋予动物更多的人的特征呢?”听了我的解释,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从体裁的角度来讲,既然是一篇童话,就可以在文章中把动物当成人来描述,这样更加生动与形象。从这篇课文的教学效果来看,独特的阅读视角让我们额外收获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鸟类学的科学知识。通过查阅书籍,我们知道了鸟类的一些科学常识,如鸟类汗腺的问题及鸟类如何散热的问题。
2.童话的文体特点。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童话体裁的特点,学生被动地去接受,效果肯定不会好。只有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在他们需要知道的情况下让他们知道,势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的方法。学生在产生疑问的时候,教师不一定要急切地告诉学生结果,而是如何带领学生去寻求真知。本课中,当学生对鸟的汗腺产生疑问的时候,教师引领着他们去查阅图书,寻找答案,实际上也教给了他们学习的方法与手段。
三、“视角误差”从哪里来
“视角误差”是一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阅读切入点。如何让小学阶段的学生在阅读时具有一双慧眼,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的训练。
1.树立一种意识。即“怀疑”的意识。不迷信经典,不迷信权威。尼采一些作品的名字很能给我们启发:如《上帝死了》《偶像的黄昏》等,他都告诉我们,权威已不在,一切都值得怀疑。尤其在现阶段,我们的教学从总体上来说还是标准太多,权威性强,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学生牢牢树立“怀疑”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如在板书、计算、表达等处,要常常故意犯一些“错”,引导学生找出错误来,让学生牢牢树立一种意识:一切都值得怀疑。如果在阅读的时候常常用一双怀疑的眼睛来看,那么就能发现别人不曾发现的东西,收获更多。
2.常问两个问题。即“一定是这样吗”“他说得对吗”,当然,这与上文提到的“怀疑”意识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更具体,更有可操作性。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经常问这两个问题,激励学生推翻别人的说法,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引导学生质疑时一定要避免流于形式,避免程式化,要注重以点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