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研训,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2020-01-09河北省武安市教师发展中心李彦斌
■河北省武安市教师发展中心 李彦斌
近年来,网络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已经走进了教育生活,“互联网+教育”真正成为时代特色。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手段,推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分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现状,同时探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和路径,以期提高教师培训成效,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的基础
实施有质量的均衡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核心。可以说,教师专业水平的差别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最关键因素,基础条件和硬件设施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而师资是软实力,是解决的难点。所以,教师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的核心,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的根本。
教师发展又是教育优质发展的核心基础,教师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发展了,才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农村地区的教师、学生、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农村教育质量才可能有保障。
二、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对于农村地区而言,面积广阔、学校分散、规模化学校少、师资不足的情况较为严重,优秀师资更是欠缺。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全市面积1806平方公里,人口84万,属于半丘陵半山区,全国百强县。全市17万多在校生,403所学校,其中三分之二的学校分布在西部山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全市有1万余名教师,由于学校数量多,特别是教学点众多,教师分散,农村学校教师包班教学现象普遍,教师负担繁重,城乡教师业务水平差距较大。长期以来,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制约,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上存在诸多问题。
1.缺乏整体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培训一般只是落实省市布置的远程继续教育,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
2.基层学校和教师由于对教育发展认识不够、经费不足、工作负担繁重等原因,对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不重视,积极性不高。
3.受多方面制约,教师研训活动开展次数、参与人数、受益范围都很有限。
4.培训内容理论多,参与、实操少,不接地气,与当地教学实际脱节,对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教学效益作用不明显。
5.培训形式单调,主要是开展讲座,实训互动不足,收获不大。
6.培训活动大多安排在城区举办,时间紧张,教师舟车劳顿,食宿不便,影响参与积极性。
7.市、乡、校三级培训机制不完善,监督考核不够,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
三、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出台,各地进一步加大了“三通两平台”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探索。河北省武安市在实现城乡学校宽带外网、教育内网、无线WIFI、IP电视、视频会议五个全覆盖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现状,积极开展“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特别是经过今年大规模在线教学、在线教研的实践,进一步完善了混合式研训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路。
(一)研训结合是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得力方式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专业理念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应作为重点,与实践为主的参与式培训和校本研修密切相关。教科研部门要牵头制订总体规划,完善市、乡、校三级研训机制,创新手段举措,强化过程督导,认真评估考核。研训结合的方式融教研、科研、培训为一体,推进教师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理论、研究新问题,通过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反复的参与实践来提升能力水准,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研训是破解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最有效途径
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全面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面对农村学校偏远分散、教师时间紧、负担重等困境,在开展好线下常规研训活动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快速、及时、容量大、参与广等优势,有效利用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学习研讨和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这对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最为便捷、有效。
(三)建立多层面的研训团队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
组建城乡集团校、网络学科工作室、网络名师工作室等研训共同体,依托网络常态化地开展集体备课、跟岗培训、区域联片教研、主题教研、伙伴研修、教学观摩等活动,能有力推进城乡合作交流,发挥名校名师辐射引领带动作用,从而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水平和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基于网络手段,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一)网络培训
这是在开展好小范围、互动性强的线下培训基础上依托当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的培训活动,可以作为日常教师研修的主要方式。县域根据教育改革方向、省市教育重点工作、本地教育教学实际等,制订年度网络培训规划。教研员根据年度规划搜集或定制相关资源及时上传平台专栏。各校依据县域规划定出本校详细计划和制度方案,教师每天自行抽出一定时间登录平台参与网上研修,学校做好督查落实。专家讲座、课堂观摩、图文学习、活动演练,资源形式力求新颖多样;政策解读、课改观摩、教法培训、课程研修,培训内容尽量丰富全面。网络培训资源丰富、时间自由,教师自主选择性强;IP电视、电脑、手机收看,不受人数、距离限制,参与灵活便捷;低成本、高效率,而且能有效克服随意化倾向,开展系统化培训。这种方式的培训对于距离遥远、交通不便的农村学校尤为适用,应该作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在线主题教研
依托网络学科工作室开展研训一体活动,每月至少安排一次。首先学科教研员根据教学进度计划确立主题,一般是学科难点、教学专题、备考策略等;然后学科工作室成员共同研讨统一思路,撰写教研报告;平台发布公告后,学科教师根据账号登录听课学习;主讲完毕后,远端教师可以线上提出问题,主讲人现场解答或参研教师平台共同交流;活动结束后,主讲教师整理课件在群里发布,教师可进一步学习、反思、实践。与传统面对面的教研活动相比,在线主题教研能使教师“足不出户”即可参加学习,还可即时互动,直接和名师在线交流,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更适合农村基层学校和教师的实情,更受他们喜欢和易于接受。
(三)在线集体备课
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或集团校是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办学方式,而城乡集团化教研工作则是其重要支撑。集体备课既是提高备课质量和课堂效率的前提,又是教师日常研修提升能力的途径。传统的集体备课适合同一校区学科教师面对面开展,跨越校区和城乡则难以进行。如果城乡教研效果不佳,势必影响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乡村教育质量。城乡集团校依托网络开展线上学科集备活动是保证城乡学校一体化教研的常态化手段。集团各校分年级统一制订集备计划,一般每学科一周开展一次,每次半天,同学科教师在线交流上周教学情况,研讨下周教学设计。集备过程一般包括:全员初备,主备人发布教学设计初案;线上共同研讨,整理形成通案;教师再备写出个案;课后反思交流。简称为“两备一研一反思”。这样的网络集体备课活动充分发挥团队优势,保证备课质量,实现“通案引领”,进而提高农村校教学质量。而且农村教师能经常性地和牵头校名师共同研讨交流,这个集备的过程就是很好的研训活动。
(四)在线听评课
听评课教研方式,是教师学习进修、提高课堂能力的最直接途径。传统的线下听评课活动方便于学校内部进行,一旦走出校门就会困难重重,想与名师同堂听评课更是难上加难。线上实时直播课堂教学,全市教师在线听课,专家线上点评,听课教师在线交流。这样举行听评课活动,参加人数可以无限增加,各种困难可轻松化解,对教师的学习成长更为便利。2020年春季全国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践证明,借助网络开展远程、大范围的听评课活动完全可以实现,而且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常态。
(五)网络教学评比
教学评比是激励教师自我提升的有效举措,但是传统的教学评比,参与的人数、作品,观摩受益的范围都比较有限,如果借助网络开展教学评比,则可一举打破这些局限。平台提前发布公告,教师将教学视频、教学设计、课件等资源上传指定网络专栏,评委线上打分,评选结果网上公示,获奖作品线上发布并充实到资源库中。网络教学评比活动能搭建起学习交流和展示自我的更大平台,参与教师更多、作品更丰富、组织更方便、过程更透明、影响更广泛。这样的评比,特别是对农村教师而言,不仅使参与的机会增多了,而且能全程观摩学习,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增添更大的动力。
(六)网络学科工作室和网络名师工作室
这两种层面的工作室都主要依托网络开展教科研活动。网络学科工作室由教研室学科教研员和各层面兼职教研员组成,分学科分年级,延伸到学区、集团校。在组织开展好传统的小范围、重体验、重操作性质的教科研活动之外,主要依托网络开展区域、集团校集备活动,县域学科主题教研或在线听评课等活动。网络名师工作室是在县域教研室统领下独立开展活动的一个个研训团队。每个网络名师工作室要组建名师牵头的研修共同体,要有年度活动计划。主要依托网络开展教学调研、课题研究或其他研修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年中和年度活动成果展示交流,年终统一考核。相对传统名师工作室,克服了时间、地域、经费、校情等多方面的限制,工作运行更加灵活便捷,名师引领带动效应更加广泛有效。
五、结语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线上研训以其超越时空、人数限制的便捷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优势,必将成为未来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要取代传统的线下研训,对于小范围、个性化、讲求实操演练的活动,线下的方式由于交互性强、情绪体验感丰富,效果更好。总之,有效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混合式研训的策略路径,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相互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