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徜徉花海,体味真情
——《朝花夕拾》导读探究

2020-01-09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五中学

天津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藤野三味书屋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五中学 马 津

名著阅读是否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这在中学教学中是一个引发热论的问题。

以钱理群教授为代表的教育学者主张设置名著导读课程,提出阅读指导的长远目标就是“培养精神充分发展的人”。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指出:“我喜欢‘导读’这个新说法,如何处理好‘导’和‘读’的关系,是教学工作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教师导读不是教师‘代读’,‘代读’容易,‘导读’难,但是‘读’者大有益处。”

本文以《朝花夕拾》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文学史和名著教学的双重背景下研究,从结构、专题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教学探索的思考。

一、双重视野中的《朝花夕拾》

(一)文学视野中的《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集著作,旧题为《旧事重提》。全书共十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最富有生活情趣的篇章,对我们了解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朝花夕拾》从1926年成书、1928年出版至今已90余年,对《朝花夕拾》的研究也有80余年。在这80余年中,各种研究性论文不胜枚举。

2008年11月出版的王吉鹏、王鹤舒著的《〈朝花夕拾〉论稿》是第一本综合性研究专著,从思想内容、文体特色、艺术魅力等方面出发,在分类归纳基础之上进行综合分析、系统评价。从总体上看,该书对《朝花夕拾》的研究,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是比较成熟和深入的,尤其是“童心”“回忆”“温情”“批判”等主题研究对我们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名著视野中的《朝花夕拾》

历经几次改版,最新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选入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课本选入了《藤野先生》,共三篇文章。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将原本为九年级学生必读的名著《朝花夕拾》纳入了名著阅读的范畴,主题为“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在其后的导读部分从出版信息、主要内容、社会影响、艺术特色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对学生了解《朝花夕拾》起到了引领作用。“读书方法指导”部分向我们展示了阅读经典作品的意义:丰富人生体验,思考人生问题,有利于文化积累,涵养性情、启迪人生等。为了方便开展阅读,部编本还设置了专题研究以供参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与以往的语文课本相比,部编本更重视学法指导,其专题阅读的形式也为我们开展《朝花夕拾》的导读教学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二、《朝花夕拾》导读初探

(一)结构探讨

《朝花夕拾》一书,除去《小引》和《后记》,共十篇。第一篇到第六篇写童心,第七篇和第八篇写青年时代面临的人生道路的抉择,第九篇和第十篇写怀念师友,回顾自己走上文学之路的经历。通篇来看,《朝花夕拾》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过渡,前五篇以叙述鲁迅先生童年时代生活为主,从三味书屋开始走向少年、走向社会,重点展现了几个人生的片段。如果说前六篇以记事为主的话,后四篇则以写人为主。同时,篇与篇之间也并非彼此孤立。

可见,作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有比较完整的构思,这就给我们以启示:在引导学生阅读本书时,既要关注作者片段的回忆,也要从整体上去思考其意义、价值和特色。

(二)专题探讨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2 页,给出了三个专题以供参考:“鲁迅的童年”“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钱理群中学讲鲁迅》一书中,钱先生也以专题形式进行教学,先后开展了十一个专题,涉及的鲁迅作品数量繁多,详略有致,以学生建立自己心中的鲁迅形象为目的,让学生认识鲁迅,表达自我的阅读感受。

从课本中的指导和钱先生的教学可知,《朝花夕拾》以专题形式开展研究学习,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从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出发,在课本的三个专题外,还可以设置“批判与歌颂”“绍兴民俗”“死亡意识”“遗失的美好”“《朝花夕拾》中的动物世界”“白描手法的使用”“鲁迅与父亲”等。在开展专题研究时,既要关注单篇文章,也要关注整体。如长妈妈的形象,就要从《狗·猫·鼠》和《阿长与〈山海经〉》等文章的相关文字中去提取和分析。

(三)方法探究

1.激趣课堂。

以话题导入:如“怀念童年时光”“难忘的庙会”“童年的乐园”等,可以通过故事情节激趣,也可以通过作者的经历进行激趣,引导学生爱上读书。

以图片导入:图片可以直接提示文章主要内容,请学生判断是哪篇文章,如文中的插图、鲁迅先生故址的照片等。

以名言导入:可以借助名人评价类的名言,如以“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导入《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用鲁迅先生自己的名言“我以我血荐轩辕”来导入《范爱农》;借用古今中外的相关名言,如用“有教无类”导入《藤野先生》,来学习他超越国界的伟大人格。

2.比较阅读。

《朝花夕拾》中篇目的比较:可以用《狗·猫·鼠》和《阿长与〈山海经〉》两篇文章中的长妈妈作比较,也可以用《五猖会》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作比较。

《朝花夕拾》与鲁迅其他作品的比较:中学语文课本中还选入了《少年闰土》《社戏》,可以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对比研究。从文章内容上说,都是少年时代清新的回忆;从语言上说,都是鲁迅作品中比较温暖的文字;从写作手法上说,描写都很生动。

《朝花夕拾》与同类文学作品的比较:比如高尔基的《童年》与鲁迅的《朝花夕拾》进行比较,同样写少年经历,不同背景下的文章有何不同。

《朝花夕拾》与其他作家回忆鲁迅先生作品的比较:如部编七年级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其中回忆了与鲁迅先生相处的十四件小事,十分细腻感人。可以从这篇文章出发,鼓励学生阅读这本书,选择其中一点进行与《朝花夕拾》的比较阅读。

3.鉴赏阅读。

选择《朝花夕拾》中某一点来鉴赏,可以结合专题研究进行,如“品味《朝花夕拾》中的白描手法”。

《藤野先生》中就有这样一段描摹:“……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藤野严九郎的……’”采用的是一种速写式的勾勒人物方法,而人物的音容笑貌、个性特征却清晰可见。短短的几句白描中,活画出一个治学严谨、平易近人的学者形象。

以鉴赏阅读的方法带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有助于学生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4.以点带面。

一方面,课本中选入的三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本身就是引领学生重新认识和了解鲁迅先生及《朝花夕拾》的良好契机。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编选的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具体的事件,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鲁迅先生,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构鲁迅先生的人格。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用女性细腻的笔触将自己与先生一家人相处的点滴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感动之余更形象地感知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在授课时不妨以此为契机,从课本中的“点”出发,铺开及《朝花夕拾》的“面”,不断在自己的认知中丰满鲁迅先生的形象。

5.评价方式。

教师的“导读”教学是否有效,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中是否达到了新课标提出的目标,这还需要教师通过恰当的评价方式来检测。具体的评价形式可以通过测试题、成果展、各种形式的交流等方式来实现推动阅读的目的。

三、结语

在《朝花夕拾》的教学中,笔者切实感受到了一节好的名著导读课对学生的阅读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课上交流互动活跃,学生能够感受到美的浸润,教师的个人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在今后的名著教学中,笔者认为还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保障阅读时间,二是统一阅读版本,三是落实阅读成果。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藤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初探
《朝花夕拾》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