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短文”失分因素及教学策略探析
2020-01-09严岳峰
严岳峰,刘 倩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阜阳 236015)
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是“朗读短文”,这一项主要考查应试人使用普通话朗读书面作品的水平,在测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读音标准程度的同时,重点测查语流音变、语调、停连和朗读流畅程度。“朗读短文”的内容是一篇短文,有效内容为400个音节。“朗读短文”项是普通话测试中重要的一项:一是分值比较高,此项分值为30分,仅次于第四项“命题说话”;二是得分差异大,不同的考生本题得分差距很大,即使是语音面貌相当的同学,也有可能因为非语音因素的原因,得分出现较大差异;三是成绩提升快,考生在训练得当的情况下,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考试成绩。因此,“朗读短文”在教学中应受到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朗读短文”的失分因素
我们随机选取阜阳市三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即将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50名学生,通过普通话测试员对她们“朗读短文”项进行现场测试,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再联系三所高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站,随机提取50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朗读短文”的测试语音,进行评分和统计。这100位学生“朗读短文”的平均失分为1.96,经统计分析后,失分因素归纳如下:
(一)语音因素
“朗读短文”在语音方面的失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朗读中出现的错漏增,也就是错读、漏读和增读,每读错(错)、读少(漏)与读多(增)一个音节,均扣0.1分;二是朗读中出现的声母或韵母系统性缺陷,视考生语音缺陷的严重程度扣0.5分、1分。考生在本题中的语音失分,与其他三项(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命题说话)并没有什么明显不同,语音错误多出现在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前后鼻音、鼻音n与边音l等方面,语音缺陷多表现为舌面音缺陷、舌尖后音缺陷、复韵母缺陷等。
(二)非语音因素
“朗读短文”在非语音方面的失分因素主要表现为停连不当、语调偏误和朗读不流畅(包括回读)。停连是朗读中的停顿和连续,包括停顿和连接,其主要作用是使语义表达清楚准确。考生在朗读短文时出现停连不当的现象,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语调是整个句子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不同的句型、不同的感情色彩都会在语调上有所体现,考生在朗读时出现语调偏误要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流畅度是朗读时的语音流畅程度,朗读不流畅、出现回读等现象也要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
在统计的100名考生中,有95名考生不同程度地出现停连不当、语调偏误和朗读不流畅等失误,平均失分为1.02分,其中朗读不流畅是这三个因素中最为突出的,有71位同学在朗读中出现不流畅(包括回读)现象被扣分。
二、“朗读短文”教学策略探析
从评分标准来看,语音标准程度、朗读流畅度、停连和语调是这一项具体考查的三个方面,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一)规范指导语音矫正,改善学生语音面貌
朗读短文这一项,音节的错漏增、声母韵母的系统性缺陷都是扣分的因素。参与统计的100名学生籍贯全部为安徽省,他们在语音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声母、韵母和语流音变这三个方面(朗读短文声调的错误数量较少,基本可以忽略)。声母发音主要的问题表现为舌尖后音、舌面音、鼻边音错误;韵母发音主要问题表现为后鼻音,复韵母错误;语流音变主要问题表现为轻声、儿化、语气词“啊”音变等错误。
如何矫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语音错误?教师可以从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两个方面入手,理论结合实践,帮助学生矫正朗读中出现的语音错误。
1.借助语音理论,指导学生掌握发音要领
矫正语音错误,一定要借助语音基本理论知识。安徽不少考生不能区分鼻音“n”个边音“l”,借助语音理论就能得到较为明确的指导:鼻音“n”和边音“l”的发音部位完全相同,都是舌尖中浊辅音,不同点在于发音方法,“n”是鼻音,发音时气流从鼻腔通过,“l”是边音,发音时气流从舌的两边通过。单独发“n”音时,由于气流只从鼻腔通过,捂住嘴巴是不影响发音的,而单独发“l”音时,由于气流只从口腔通过,捏住鼻子也不会影响发音。
2.加强对比训练,指导学生矫正错误发音
除了依靠语音基本知识区分易错语音,教师还应该结合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发音练习。很多学生在学习了语音的基本知识,区分相近语音之后,发音仍然不够纯正,这就需要在训练中加以矫正。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周岁,已经过了语言学习黄金时期,语音的矫正可能比较困难,训练时可以采用“模仿-矫正”的模式,反复训练。“模仿”就是听读正确的语音,结合发音理论跟随正确语音进行复读,并将自己复读的语音记录下来,与正确的语音进行对比,再进行“模仿”,直到发音正确或接近正确。这种矫正方式与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极为相似,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语音基本知识来使用,大多数学生能取得不错的矫正效果。
(二)创新朗读训练方法,保障学生流畅朗读
除了语音错误之外,流畅度不佳也是本项的一大失分因素。保证学生尽量减少语音错误的同时提升朗读流畅度需要有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朗读训练。在教学中,我们探索了一种更为系统有效的朗读训练方法——四步训练法,来替代传统的朗读训练。四步训练法包括“听读—朗读—录音—对比—再读”五个环节,其中“朗读”和“录音”这两个环节同时进行,算作一步,所以称作四步训练法。其优点在于:第一步听读,听读正确的示范朗读,记录重难点语音,以示范朗读为标准,防止出现以错误读音为标准、训练后强化错误的尴尬情形;第二步朗读并录音,是记录自己朗读的语音,以便下一步进行纠错;第三步对比最为关键,学生以第三人的身份听自己的朗读录音,更容易发现缺点和错误,并与正确的示范朗读进行对比,进一步找出应该纠正或改进的地方;第四步再读是结合第一次朗读的错误,根据正确读音进行纠错。
四步训练法是一个“模仿-纠错-再模仿”的过程,学生在训练某一篇朗读作品时可以反复使用,直到达到该作品较高朗读水平或学生自己满意为止。通过四步训练法的训练,学生既达到了纠错的目的,也实现了流畅朗读的目标。
(三)正确区分朗读朗诵,提高学生朗读技巧
朗读短文时不少学生出现停连不当、语调偏误等,因此而失分,这需要学生了解朗读短文的基本要求和应试技巧,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1.区别朗读与朗诵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阅读,“朗”是指响亮的声音,“读”是指阅读,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语言的一种再创造活动。朗诵也是一种语言再创造活动,是指用响亮的声音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将文章诵读出来,二者都属于有声语言艺术范畴,都要求语音规范、表达流畅,但还是有所区别的。
朗诵追求的是生动优美,要求风格化、个性化、表演化,它要求朗诵者将自己对作品的感悟,通过朗诵技巧、身体态势、辅助手段等进行综合,形体、态势、表情、眼神等和谐统一,协调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而朗读则追求读音准确,对形体、态势、眼神、表情等没有要求,更不能出现“朗诵腔”、“播音腔”、“念经腔”、“舞台腔”等。
2.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朗读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发音标准。朗读时应读准每个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准确运用轻声、儿化、变调等语流音变,做到发音标准、吐字清晰。二是朗读流畅。朗读前要熟悉文本,把握文章脉络,感知作者思想感情,在熟悉和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品的特点和基调,不漏读、不回读,做到自然流畅。三是表情达意。朗读不仅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还要掌握并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充分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3.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朗读的基本技巧有停连、重音、语调、语速等,在普通话测试朗读短文中,停连和语调是评分要素,出现停连不当和语调偏误是要视程度扣一定分数的。
(1)停连
停连是指语音中的停顿和连续,其最主要的作用是使语义清楚准确,使传情更加生动。停连包括停顿和连接两个方面。
停顿包括结构停顿和逻辑停顿。结构停顿又称语法停顿,是由作品的结构和语法而决定的停顿,具体表现在段落之间的停顿、标点符号的停顿和句子中间的停顿。比如作品2号《差别》中“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就属于结构停顿。逻辑停顿又叫强调停顿,是为了突出某个语意或表达某种感情而产生的停顿。它不受语法停顿的限制,需要朗读者仔细揣摩作品,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根据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来确定。比如作品16号 《火光》“不过/船夫是对的,事实上,火光的确还远着呢。”这句话“不过”的后面本来不需要停顿,但是为了强调转折的意味,朗读时可以安排设置逻辑停顿。
连接是指停顿后的语流延续,有时为了表情达意,在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不中断,更能表达文章情感。比如作品29号《莫高窟》“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反弹琵琶,轻拨银弦”中逗号部分就可以连读而不用停顿,表达一种连续的动作。
(2)语调
语调是语流中的语音高低强弱、长短虚实的综合表现,其基本形式有水平调、曲折调、上升调和下降调等。水平调语调平直,多用在陈述句中;曲折调有升降起伏,往往表达丰富多变的情感;上升调是逐渐升高,多用在疑问句中;下降调先高后低,往往表示肯定赞扬或者悲伤抑郁。
例如作品25号《绿》“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就是一个反问句,适合用上升调来朗读。作品48号《小鸟的天堂》“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表达肯定与赞扬,适合用下降调来朗读。而作品10号《父亲的爱》“爸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表达的情感曲折多变,适合用曲折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