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生态下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问题新探

2020-01-09刘秀慧白庆新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文化学生

刘秀慧,白庆新

(百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绵延数千年,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与发展,每一代人都以其富有时代特征的方式,完成了那一代人的传承使命,并续写了无愧于时代的辉煌。当历史进入21世纪,我们如何做好传承与发展,才能无愧于新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赋予当代人的神圣使命。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走进千家万户,进入人们的生活。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纷纷由幕后走到台前,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发布者,传播形式由单向传播变为互动交流的形式。青年人参与意识强,富有创作和表演激情,同时新媒体也具有传播迅速、参与目标群体广泛的特点,人人可以自觉、主动地成为传播中的策划者、主持者等,因而深受青年学生喜爱。

一、新媒体概念辨析

那么什么是新媒体?我们首先应该辨析一下新媒体的概念。弄清新媒体的内涵和特征,将有助于理解新媒体在传播中的问题。首先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出现的一个名称,它的内涵目前尚无明确的界定。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出现的,其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传统媒体一般是指广播、电视、报纸、期刊杂志等。关于新媒体,陶丹、张浩达将新媒体定义为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1]。景东、苏宝华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2]。廖祥忠将新媒体理解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3],匡文波则认为 “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4]。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新媒体的内涵应该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个是技术层面的数字化,一个是传播方式上的交互性。现在几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就完全具备了这一功能和特征。强大无比的微信朋友圈、公众号、抖音等等,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一个交互式传播,某时某地的一个突发事件,几乎在同一时刻就能传播出去。

这样的传播方式,就注定了它的价值所在,一定要在文化传播上有所作为。

二、新媒体传播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文学因作品运用文言文形式,对非中文专业学生和一般读者来说,阅读中有一定难度,而且只从文字上看,也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同时古代文学所记载内容因年代久远,源远流长,与读者生活时代有一定时空距离,令读者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加之现代社会风气浮躁,而现代生活中的快餐文化、追星文化等更为直接,感官刺激性更强。这些快餐文化与传统文化无时不在争夺着青年一代。但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一代青年学生参与,民族精神要世世代代弘扬,所以青年学生肩负重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及中国古代文学教师要担负起时代与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扎扎实实做好新媒体生态下中国古代文学传承,让新媒体成为青年学生新的知识点的学习、审美及理想的追求,以及民族精神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平台。这就需要创新传播方式,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争取读者。李瑞环同志曾说过,只有吸引人,才能教育人。所以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学艺术与新媒体的联姻,不仅仅为文化的传播插上翅膀,也给新媒体乃至互联网都带来一股清新隽永之风。

三、新媒体传播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媒体是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生事物,新媒体的使用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它所承载的内容也要符合相应的要求,达到相应的效果。

1.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意义的阐释与弘扬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及其在新媒体应用中要牢牢守住一条主线,就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一代社会主义新风,弘扬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择古代文学中经典性和有民族精神张力的作品,比如《诗经》,《论语》、《楚辞》思想性、文学性极强,尤其是屈原那种“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生思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的完美主义的优秀品格,有传承与光大意义。司马迁秉笔直书的精神的《史记》,书中的蔺相如、廉颇、卫青、霍去病、李广等等爱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指引并激励青年学生踏上为中华之崛起和民族复兴而立志学习的爱国之路。

那么如何通过新媒体把这些优秀的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出去呢?

张新科先生认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三个途径出发,即教育、艺术和生活。每个途径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价值和意义。[5]首先,宣传出去,在自媒体平台作为主题散文和诗词等重点建设的板块,我们可以把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作品,精心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篇目,制作成动画片、情景剧、诗配画等等形式,通过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发布出去。其次,使之内化于心,通过教育不仅仅传承中国古代文学诗篇,而是要把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名篇都具备情景剧脚本的特征,如《战国策·魏策四》中的故事“唐雎不辱使命”;如《论语》中的名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我们可以把这一段拍成情景剧,进行课堂教学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把文学名篇推广出去,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诗歌的韵律和典故等一直备受青年学生喜爱,具有传播的优势。但不可否认,受当下社会娱乐氛围和审美风气所左右,新媒体生态催生文化泛化下出现的恶搞、戏说等现象,为古代文学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新媒体生态视域下,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承要有相应的对策,让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内容及延伸内容扩展成为新媒体主导,中国古代文学教师要担负起指导学生自媒体平台传播的责任。

2.教师与课堂作用的实现

新媒体生态下的古代文学传播,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作秀,要讲求实效。无论是新媒体生态下古代文学传承中,还是在青年学生成长中,教师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教师要把握住教材及教材延伸,把握住课堂,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和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课堂的指导作用,做青年学生文学审美的提升者、宣传者,让古代文学课堂成为通识教育中紧要的一环。更重要的是指导青年学生接受文学之美,欣赏文学之美,并延伸到生活中,以此判断事物,追求美,做一个有独立判断和认知的、全面发展的人。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诗宋词等国粹要发扬光大,文学教学、赏析等课程,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以考试或论文形式结业,也要使之铸入学生心中,让这些如同瑰宝般的古代文学精品都展示出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照耀神州,教师一定要利用教材和课堂,延伸到伟大的中国文学中去,以此激发青年学生对古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喜爱之情,让青年学生一定要掌握并传承下去。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最近推出一个微信公众号“康震讲诗词”,很受关注喜爱。

同时通过学习不仅仅掌握每一位作家风格和思想,同时也由点到面,让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史有一个清晰脉络,对中国文学作为一门文学艺术的辉煌伟大有个充分认识,进而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对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形成独特认知,从而对中国文化形成自信,增强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在新媒体传播中构建中国古代文学影响力

(1)突出传播主体内容,兼顾青年学生精神文化多元消费构成。

构建新媒体平台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组织学生建设古代文学相应的自媒体内容,首先,以活泼生动形式融入有品位和思想内涵的喜闻乐见的古代文学内容。其次,选择与青年学生兴趣相契合的内容,兴趣是吸引学生投身自媒体的初始动力。再次,坚持葆有古代文学所承载的文化的丰富性、活态性、原生性,并以其临时的非现实空间构成学生除了课堂学习生活之外的第二种生活,在自媒体上充分营造古代文学话语权。通过这个平台,努力使学生的知识构建、生活方式、心理状态、文化形态,审美鉴赏等有所提高,推动古代文学在自媒体中影响力的构建。

(2)研究古代文学新媒体的资源价值,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和自媒体发展动态与特征,建设古代文学特色信息源,凸显所创建的古代文学自媒体最核心的价值。

随着自媒体传播速度和受众体扩大,而满足感和声誉鹊起则成为支撑很多人参与自媒体创作与内容生成的根源,而构建古代文学经典内容并以自媒体实践的指导作用,促进青年学生以掌握、鉴赏、宣讲古代文学经典为荣。古代文学所构建、传播和引领的自媒体内涵也承载了自媒体的资源构建观念和鉴赏品位。在自媒体的分享与融入中,以主流文化促使其权威性延展。使授受双方都得到释放性表演,成为青年学生赖以享用的学习资源,也成为青年学生广泛交往、展示自我的新平台。

4.创建目标精细化、学习目标清晰化、明确化

在古代文学自媒体中创设属于青年学生的归属感、保有自媒体平台充分互动关系的文化的集合。古代文学自媒体的打造要注重形态多样性、策展技术先进性,成为人人可以代言的,创造性强的,有凝聚力的,精细化、差异化,具有品牌效应的古代文学自媒体平台。

5.古代文学自媒体平台建设要注重理性、责任、自律中发布、创造、分享的特性

与青年学生的广大受众建立更加深入的联系,不断激发青年学生受众的兴奋点,注意视觉冲击力,标题冲击力,保证内容的经典、有品位的同时也要兼顾娱乐性。但是这里所说的娱乐性要注意区分那些低俗的恶搞,戏说的形式。在充分保证内容丰富性、娱乐性、体验性的基础上,平台建设中注重青年学生关心的社交、互动、族群性,在“分享”“赞”和“转发”中,形成向心力、渗透力。使之成为媒体传播新的关注点,让作为用户的青年学生的情绪,活动引导与心灵共鸣,成为古代文学自媒体传播的重要目标。

6.古代文学的教学延展

在古代文学教学的延展中,以作业、试卷、讨论、课题等教学延展方式,以社团活动及其他校园文化隐性课题等形式促使青年学生积极参与,进而提高青年学生的专业知识,形成价值判断,促进独立思考,在这个实用过程中增强古代文学自媒体实用性与影响力。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绵延几千年,亘古不绝,是一代一代传承的结果。新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手段和平台,也有了创新发展的可能和机会。如何与时俱进,传承好传统文化,是当代学人的历史责任。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文化学生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赶不走的学生
谁远谁近?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