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灵性体育
2020-01-09杨风雷
李 莹,杨风雷
(铜仁学院 大健康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礼记·大学》中提出了大学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品德,在于关爱人民,在于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由此可见,大学是关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场域。在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今天,大学除了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还要培养关乎国家续存、文化传承以及国家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1]。也即充满灵性的至善人。从育人角度来说,环境至关重要。大学是充满灵性的场域,大学的灵性是根据大学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而打造,并经时间的沉淀,而后生发出来的个性特质,它是包含具有灵性的教师、学生、教学设施、环境等的集合体。培养具有灵性的人才是大学最高价值的体现。对此,侯长林教授指出:“大学教育目标的最高境界就是灵性教育”[2]。大学灵性 教育就是培养具有灵性的人才,这种灵性人才是超越于知识、智慧、技能,精神和体魄相结合的灵性产物。这一目标的达成离不开灵性体育教育。
一、灵性体育的内涵
“灵性”一词在词典里的解释多指智慧和聪明才智,分先天禀赋和后天驯养两种。另外,“灵性”还可理解为“精神”“精气”“悟性”等,如,南朝宋颜延《庭诰》之二“以为灵性密微,……可以大顺。”而明代陈汝元著作《金莲记·郊遇》中的“生来有些灵性”和清代吴骞著作《扶风传信录》中的“然灵性不泯,随即修行”以及元代无名氏《朱砂担》第四折中“我只道你灵性归天上”[3]866,这里的“灵性”均指宗教悟性。除此之外,“灵性”还有灵魂之释义,但用得不多。
“体育”是一个源于日本的舶来词,最初和“体操”混用。不同时期,因为体育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不同而出现了不同的解释,历史上的解释大致可归纳为两类,其一是指身体教育(physical education),最早出现在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一书中;其二是指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各种活动(sport、sports),这是大众化的一种解释。
由此推理,灵性体育是指能够激发肌体精神、精气、悟性等且超越于培养知识、智慧、技能人才的融情商、智商、动商和健商于一体,以促进培养身体和心灵都得到良好充分发展的完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为人类实现美好生活愿望打下坚实基础的体育教育。灵性体育是人类理性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
二、灵性体育的维度和核心要素
(一)灵性体育的四三度:情商、智商、动商、健商
灵性体育由情商、智商、动商和健商四个三度组成,不仅仅是活动筋骨层面的运动。情商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移情和社交技巧五大要素,它是指非感知性的素质、技巧、能力的综合,这些因素影响一个人处理环境需求和压力的能力。灵性体育通常都是在超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意识中通过肢体语言来完成各种社会交往,提高社会融入度,通过抗压、抗挫锻炼提高来自社会与环境中的各种耐受力,最终实现人内涵和外显的有别于文人和武夫的精神和身体高度统一的综合素质。智商(IQ)则是指包括观察、思三、想象、记忆、分析判断、应变能力等的智力商数,是个人智力高低的衡量标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逻辑顺序并运用系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智商的人通常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复杂的问题提出应对政略。灵性体育除了简单的身体运动外,更多的是思三、判断与应变,讲究的是高效率地解决问题,是标准的智者角逐。动商即运动商数,它是南京大学教授王宗平提出的关于身体运动能力的一个全新概念,它是“人在进行身体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身体机能、运动心理、运动素质的特质和能力”[4],包括由先天遗传的运动天赋水平和由后天环境、后天调控所决定的运动潜能发挥的能力。动商是灵性体育的基础条件。健商就是健康商数,它是包括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等因素的个人健康智慧和健康态度。健商是一个全新的保健理念,它是人类生命质量的CPU。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整个生命体由身到心完全处于良好状态。于个人而言,智商决定其人生的高度(社会地位);情商决定其人生的宽度(社交范围);动商决定其人生的远度(生命年限);健商决定其人生的厚度(生命质量)。今天的中国青年,智商、情商都不低,欠缺的是动商和健商。因此,需要灵性体育来提高其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
(二)灵性体育的核心要素是健康意志和态度
从古至今的社会实践证明,“体育是人须臾不离的东西”[5]397,从爬行到直立行走,从较小脑容积到较大脑容积以及神经系统的充分发育与完善,从原始最初的短命夭折到今天的健康长寿,体育在此中功不可没。脑容量增大为人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福音,如高科技产品的出现、生活方式的便捷等等,人们不再依赖四肢的苦力劳作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然而,正当人类沉浸在这种福祉中,认为一切高科技均可代替体力劳动时,不知不觉间已付出了沉重的肢体力度退化的生物学代价。肥胖、近视、抵抗能力下降等各种显性或隐性危害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古人的体育,是为了生存的体育,是在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不足以解释一切大自然现象时通过宗教活动仪式呈现的潜在体育,是无意识体育。今人的体育,是经过科学洗礼的合乎 人生理的质性体育,是灵性体育,是当下社会人类灵性发展所需的健康意志和健康态度。当今社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追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上,更多地体现在身体健康上。健康不应只停留在不生病层面,它强调的是生命质量,即精神与肉体、心理与生理的和谐共鸣。灵性体育正是这一共鸣产生的源泉、动力。
在这个科技腾飞、经济发达且充满着激烈竞争的年代,要生存必须有资本、论能力、拼体力,拼到最后其实拼的就是身体,这是人与人之间最现实、最残酷、无形的身体战争。因此,人人都明白拥有健康的身体就是拥有一笔宝贵的财富。然而,生活中很多人不善于管理好自己的身体,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有经济因素,有环境因素,有时间因素,更有自律和意志力因素。当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执着的追求精神,坚定目标,锲而不舍方能取得最终的胜利,锻炼身体也不例外。长期坚持体育运动,一天、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可能都不会有多大变化,但是坚持到半年以后,就会有显著变化,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身体“福利”都会接踵而来,人的整个精气神都会发生质的改变。身体的优化和气质的外显,都是由个人的健康意志和态度所决定。
灵性体育是一种新的体育理念、体育声音和体育态度,它在挖掘人们运动潜能的同时培养智慧支配下的主动锻炼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它是超越于更高、更快、更强的带有理性的更智慧、更完美、更健康、更灵性的身体运动。意志决定品质,态度决定人生。坚定健康意志力就会提高生命质量,端正健康态度就是积累生存资本,用积极的健康态度和行为滋养人的灵性,使人成为爱锻炼、能健身、会运动、懂生活的灵性的至善人。
三、大学体育的定位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三大功能之一”[6],且是核心功能。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大学的办学质量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重要变革时期,无论选择何种发展道路,都要既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体现我国的特色,同时也须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长远实际,与世界接轨。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我们应“兼顾‘知识人’‘智慧人’‘技能人’和‘灵性人’的培养”[7]。其中,“灵性人”的培养离不开灵性体育。
大学体育是所有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领头羊,“无论是国民体质的增强,还是国家体育强国梦的实现,大学体育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8]。然而,曾几何时,大学体育乱象频生,取消长跑,取消器械类运动,如标枪、铁饼、铅球等,取消体操课,体育课出力、出汗的“本性”一改为以简单动作练习为主的规避运动风险的“温柔体育课”,等等。这种违背人类身体和人格精神正常磨炼的行为给学生带来的是得不偿失的身心健康隐患。当下社会,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付出的肉体能量越来越少,付出的智慧能量越来越多,智慧取代劳力,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文明倾向。这种“福”“祸”相伴的科技使命压倒了人类生命的感性空间,而人类还未来得及享受这种科学的“福祉”,身体健康就已经告急:肌肉萎缩,机能失调,等等。
由此,国家对于国人的健康越来越重视,想尽了各种破解方法,也出台了系列“健身”“健康”文件和条例,逐年推进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当下“国家的体育发展政略迈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从举国体制到‘管办分离’的体育社会化和市场化,从注重人的体质转向重视人的素质,从全民健康到全面健康,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面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中国社会,体育的功能发生了一个全新的变化,大学体育更是被赋予了更多社会期望和时代担当”[9]。大学体育应是有助于培养具有历史使命 感和社会责任心,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的灵性体育。它强调的是超越于身体健康的全面健康,是一种超越于肉体锻炼的体质、人格、精神修炼。灵性体育能够为大学提供鲜活的精神动力,灵性体育特有的人格精神健康磁场和引力有利于促进大学形象的构建和大学生未来人生的形塑。正如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所为因)”中环环相扣的关系,一为“是其所是”,一为“必然条件”,一为“最初的动力”,一为“所为的是什么”。大学是质料因,灵性大学是形式因,灵性体育是动力因,灵性人才是所为因。因此,灵性体育为灵性大学培养灵性人才所必不可少。
四、灵性体育是大学灵性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费孝通先生在《清华人的一代风骚》中反复强调:体育运动的目的就是通过运动实践来培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勇击对手等个体行为道德和锻炼公平竞争、遵守规则、团结互助等社会规范道德的体育精神。他认为,大凡受过良好运动训练的人最终都能够把这种精神贯穿到他的生活和工作中去,这种迁移作用的价值在于使他所处的社会能赖以健全和发展。[10]良好运动训练其实质就是灵性体育。大学生的情商、智商都较高,但是最终要走向成功,靠单纯的文化学习终难以达成。柏拉图曾说:“教育和运动是神为人类过上成功生活而专门提供的两种手段,既是为了灵魂,又是为了身体,两者缺一不可。借助这两个手段,人类可以达到完美”。灵性是人生而蕴含的生命潜能和精神倾向,它是人思三迸发的心灵变量,人类的完美就是人类灵性的不断丰满和圆润,“大学的根本就是涵养学生的灵性”[11],灵性体育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灵性。
(一)灵性体育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完善
灵性体育的最大价值在于培养和塑造超越于肉体健康的人格精神。李力研在《呐喊“野蛮其体魄”的东方巨人:毛泽东》一文中提到:毛泽东成为世界上传奇性的伟大人物,与他的体育行为大有关联。并强调,“研究毛泽东,抛开其体育特征,那将是不成功的。”[12]的确,毛泽东的体育精神强烈地充斥着他一生的行为特质,使得他拥有了“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没”的自信、清醒和勇气,这些内心的笃定,来源于体魄与精神兼修的“野蛮其体魄亦,文明其精神随之”的灵性体育实质,由此才能当到从容不迫,胜算自在掌控之中。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无论体魄还是精神都必须有坚实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的大学体育,过多强调的是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以运动技能掌握多少折算成分数来衡量人的体育能力,这种灵性体育生态位的缺失,为了体育而体育的教育,完全忽视了来自人类自身的灵性发展的需求,于形体与人格特质锻造都是一种阻碍。运动场其实就是微观的人生,运动场的意义除了能给人一个健康的体魄外,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完整的人格、精神。蔡元培先生说过:“对于孩子的一生,高尚的人格修养远胜于包括学习成绩在内的一切因素”。这种高尚的人格修养离不开体育,于是有了百年老校清华大学“无体育不清华”的体育育人史。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安吉拉·达科沃斯也认为:“运动让人懂得遵守规则,不抱怨现状,不畏惧失败,遇事不慌、不急、不燥,目标清晰,专注力强,竭尽所能,全力以赴,直到成功”[13]。这就是灵性体育的本色所在。
灵性体育中塑造精神力量的因素除了拼搏以外,还有规则。所谓规则就是专门教会人融入集体,在集体中把人当好,把事当好,学会承担责任,具来集体忧患意识。并在这种规则的侵染中,日积月累,塑造出自己的人格品质。例如,在生活中,有的人虽然有能力,但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自私 自利;有的人则有能力且能服从领导、尊重同事、谦卑和蔼,处处以集体利益为重,这种对集体永远大于个人规则的理解和敬意取决于个人所拥有的人格特质。其实,能不能当,是能力问题;肯不肯当,是态度问题。很多人自恃能力出众,于是孤芳自赏、目中无人、好高骛远,结果小事不愿当,大事当不来,这种人往往很难生存。人的一生很难保证会一帆风顺,体育运动中的“胜负乃兵家常事”就是典型的抗挫、抗压训练,它比其它任何课程都能够锻炼大学生遇事保持一颗平常心,不焦躁、不轻狂、不妄自菲薄地坦然面对。体育运动中团结协作、互相帮助、讲求法治、公平竞争等精神,可以培养大学生合作意识、宽容精神、感恩心态。其实,这些正是灵性体育对学生乐群性人格特质的影响。大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正规体育教育洗礼的最后一个时期,大学灵性体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实践来培养和锻炼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体育精神,即社会健全与发展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贯穿到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去。灵性体育能够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未来社会是既充满希望也遍布荆棘的,受过灵性体育熏陶的人一定会秉持一种健康情怀,以其灵性判断生命方向,以其体育精神三护社会的健康存在和发展,以其体育态度去健全人生。
(二)灵性体育有助于大学生强健体魄的形成
早在20 世加初,中国体育先哲张伯苓就极力主张通过体育改造国人形象。在他看来,体育运动能治国人的“弱”“散”和“私”。在他所创办的“南开学校”,通过推行“强迫体育”,实施“三点半体育”和测试强行达标。[14]“南开培育出来的学生不仅学业扎实,而且身体结实,没入社会后能踏实工作”[15]。因此,体魄的形成必须要通过“野蛮”体育的训练,体育之功效在于强健筋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讲话中鼓励青少年要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认为只有体育运动才能强健体魄、磨炼意志,才能凝聚和焕发青春力量,加强体育教育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力所能及的贡献。可见,体育强健筋骨的价值于个人、于国家都是不可低估的。
现代大学生,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因此,除了要掌握高深的学问外,还要有高贵的人格品质和强健的体魄。人是动物,因为人的自然天性和世间一切动物一样具有野性;人是高级动物,因为人拥有其他生命形式不曾具有的创造灵性。灵性体育既是人野性的彰显,同时又是人灵性的张扬。通过大学灵性体育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掌握能够陪伴其终身的运动技能,释放人野性的根性,让人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体育智慧和体育意志力,坚定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塑造学生勇敢、自信、拼搏和协作等高贵的体育精神,从而锻造人的灵性,让人睿智聪颖,坚忍不拔。在灵性体育的浸润下,大学生拥有了健康的体魄、强壮的身体和健全的心智,因此变得更有远见卓识,更有创造灵性,更为强悍精干。
(三)灵性体育有助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大学生的生命活力展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和文明发达程度。大学生必须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当到身体好、学习好、人品好,未来才能当到工作好。当然,针对全面素质的“体”,蔡元培先生早就将之定义为“不是单纯意义上赌赛跑跳的竞技争胜,而是合于生理的体育”[16],即灵性体育。长期以来,一直有人质疑体育的作用,尤其是认为体育会与学习产生冲突,这导致了体育的名存实亡和学生体质的每况愈下,以至于大学体育课中运动猝死事件多有发生。美国学者约翰·瑞迪(John Ratey)和埃里克·哈格曼(Eric Hagerman)在《the revolutionary new science of exercise and the brain》一文中提出:“运动虽然能够锻炼肌肉和提 高心肺功能,但是其主要作用还是锻炼和塑造大脑”[17]10。体育是人提升全面素质的“金线”,毛泽东通过切身实践后对其作出了精辟诠释。他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以近代科学的眼光,就体育的概念、目的、作用,以及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均作了详尽的讨论。他把人的机体看作两个载体,一个是知识的载体和仓储,另一个是道德的载体和驻所。通过强调身体的重要性,进而论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因而有了其体育经典“苟野蛮其体魄矣,文明其精神随之”。毛泽东的“野蛮体育”其实质就是灵性体育。他认为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德、智、体、美是一脉相承的,尤其是“体”在其中起灵魂核心作用。体育于己可以“养生”,于国可以“卫国”,个人和国家的强大皆寄托于体,这是一种强烈的体育超越意识。
对体育的理解往往决定了我们对于教育核心的理解,灵性体育的实质是健脑、健体、健全人生。放眼世界,古今中外,大凡有所建树的人,无不以体育作为其人生奋斗的必来“武器”。诸多国家政治领导人更是对体育情有独钟,如毛泽东、习近平、尼克松、福特、里根、布什家族三代、奥巴马、普京、卡梅伦、奥朗德等,他们均以热爱运动著称。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必须给点“野蛮”体育,在野蛮其体魄中激活人类的灵性,锻炼其体力、勇气、豁达、自主、合作等生命底气,通过体育达到肉体之“野蛮”发达,最终达成心灵的文明与高雅,以至于在人生的旅途中身体坚实、意志坚韧、智慧超然,铁肩担道义,智慧赢人生。
五、大学的发展需要灵性体育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以本为本”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教育部第一次召开的专门研究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会议。[18]2019年3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9]。大学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没的主要力量,办有质量的教育是大学的初心和使命。大学作为全方位培养灵性人的大学,在这一关键时期,灵性体育可以成为大学人才培养以及大学发展的重要资源。
(一)大学品质的提升需要灵性体育
灵性体育是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动力。灵性体育关注的既是精神之气又是体魄之形,运动精神就是品质精神。灵性体育是一所大学的精神高地,它的价值在于能够让大学变得充满生机活力,富有灵性,富有创造力。灵性体育对大学品质的构建,在于它始终秉承把促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养成学生健全人格放在教育的重要地位,不断超越自我的灵性体育观。灵性体育是大学教育的精髓,它的健脑、健体交互作用铸牢了大学生们集情商、智商、动商和健商于一体的能力体系。强健的体格,健全的心智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们成为了天之骄子。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需要灵性体育
文化一词,来源于《周易》:“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观察了人间百态,凝聚起来的价值观念。[20]关于文化,最简单的解释是指人类的生活要素,即衣、食、住、行等。后来引申出多重解释,如形容人掌握知识的多少,比喻人素质的高低,形容人所进行的精神活动以及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等等。学校的文化当属后一种解释。大学校园文化是由各种有形和无形、动态和静态文化交流互动而形成的文化圈、文化链和文化群落。这些具有自身价值的系列文化为三护校园文化的完整性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大学的建筑、布局、师资、学术、课程、教学、管理模式等都属于大学 校园的文化范畴。大学校园文化分有形文化(硬件)和无形文化(软件)。大学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组成中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其中,场地属于有形文化,它是大学体育教育的硬件设施;体育教学则属于无形文化,它是大学体育的水准,是大学彰显活力的重要标志。高大的校舍、布局合理的教学楼和图书馆等设施,会营造一种安静淡雅的环境,让人驰骋于书的世界,潜心研读,这是大学生丰富精神的文化空间;运动场上矫健的身躯、你追我赶的超越,让人不甘落后、奋力拼搏,这是大学生锤炼意志的文化空间。这种有形与无形、动态与静态交相辉映的文化互动正是大学神形兼来的文化形态。一所大学如果只有琅琅读书声,这种单向度文化下的环境只会让大学生变得孤独和恐惧,变得羸弱和偏执,更会让一所大学变得冰冷单调而毫无生机。因此,体育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性体育是大学文化形态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校园灵性体育向大学生们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渗透着奇异魅力,这种久久为功,不断积累更新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将会形成大学活力四射的文化底色,使得置身其中的大学生,无论是探寻历史、感受先贤文化精神或是体验青春,都会在这里得到满意的答案。
(三)大学教育的发展需要灵性体育
以古希腊为发祥地的欧洲文明系统中,学校体育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有斯巴达的军事勇武体育、雅典的贵族体育、中世加的骑士体育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游戏、体操、球类和户外运动等较为大众化和普适化的规范体育,这些内容今天已被大多数国家的体育课采用。时至今日,欧洲发达国家的大学体育水平完全代表了整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由此可见,学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体育的发展。反观我国,自西周以来教育就十分发达,培养过难以计数的大小学者、文人墨客。美中不足的是,在整个民族的教育系统中,极少强调青少年的体育活动。虽然,早在周朝时期就提出了包含体育在内的“礼”“乐”“数”“书”“御”“射”六艺贵族教育体系,但仅仅只是少部分贵族享受。先秦时期也出现过“武士”教育,培养学生的武士道精神。可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受当时政局变化、当权者个人品质的影响及物质力量的制约,体育在规模和时效上都极为有限。[21]76自此,国民习武之风锐减,肉体力度为主的体育锻炼退出了学校的大雅之堂。宋明理学更是片面强调人的“精神修养”。明清之际,诞生了风格独特的太极拳,但也只局限于少数群体。清末的鸦片吸食更是使得国民体魄孱弱。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系统中,既缺少欧洲中世加的“决斗风范”,更缺少“骑士之勇”。中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一群身体素质过硬的大学生,而且这群大学生还应当具有灵性潜质,所以大学教育的发展需要灵性体育。
时值当下,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大学人才培养要上水平、出特色,亦离不开灵性体育。灵性体育可以培养人意志坚强、人格健全、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等精神,它对人的灵性品德、灵性人文、灵性创造潜力和灵性生命的教育,其实效性是其它文化课程学习无法达到的。
六、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都离不开体育。目前,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体育同样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灵性体育代表着智慧、健康和活力,关乎人民幸福,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是一个民族经久不衰的精神气质的传递。灵性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并实现情商、智商、动商和健商的大融合。未来是智能化和特色化的时代,是充满着竞争的创新时代。灵性处于人心灵内核深处,它是身心俱佳人格特质的长期积累,“即便是人工智能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22]。大学不仅是汇聚知识的场所,更是汇聚智慧的场所,是人全面发展的摇篮。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要具有领导力、担当力和责任心,每一个个体都要能独挡一面。为此,“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大学应砥砺前行,构筑一个集情商、智商、动商和健商为一体的完美教育体系,通过这种体系的洗礼,促使大学生灵性生命的觉醒,使大学生的灵性走向彻底、走向至善。